成矿时代及其演化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基于上述成矿地质环境演化史成矿作用分析可知,研究区自新元古代以来就有成矿作用发生,并随着大地构造环境的演化而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2000)对内蒙古360个矿床的成矿时代统计,属太古宙的有32个,占全区的9%(以下仅标出百分数),应归属于迁西、阜平、五台和吕梁4个旋回,为华北陆块基底形成的变质环境成矿期;元古宙48个,占13.3%,为华北陆块盖层四堡-晋宁旋回和西伯利亚板块结晶岩系形成时的大陆裂谷构造和陆缘沉积环境成矿期;早古生代3个,占0.8%,属华北陆块北缘增生环境下形成的矿床,统称增生环境成矿期。晚古生代61个,占17%,属华北陆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相对移动,碰撞对接过程形成的矿床,统称陆-陆碰撞成矿期;印支期6个,占1.6%,两大陆碰撞后地壳处于不均匀状态下的升降运动,总体属抬升阶段,断裂活动频繁,可称为构造隆升成矿期。但据目前资料分析认为,此阶段的成矿作用强度不大;燕山-喜马拉雅期210个,占58.3%,此时滨西太平洋大陆边缘活动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拉伸盆地波及全区,火山喷发和岩浆喷发-侵入活动达到鼎盛时期,统称多元构造体制环境成矿期。可以看出,从整个内蒙古成矿的角度,主要成矿期是中生代的构造-岩浆喷发-侵入成矿期(占58.3%);其次依次为晚古生代的陆-陆碰撞成矿期(占17%);元古代的大陆裂谷构造和陆缘沉积环境成矿期(13.3%)、太古宙的变质作用成矿期(占9%)、印支期的构造隆升成矿期(1.6%)和早古生代的大陆边缘增生环境成矿期(0.8%)。由于古亚洲洋的演化实际上波及了整个内蒙古地区,因此从古亚洲洋的角度看本区的成矿作用其总体上与内蒙古地区具有相似性(表4-3)。由于范围的限制,本区不发育太古代—早中元古代的成矿作用。此外,由于早古生代的板块边缘增生主要发生在本区南部一带,再加上对区域早古生代的板块增生以及成矿时代数据不足等问题还存在不同认识,因此,对这方面的统计结果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洪大卫等(2003)认为在中亚造山带新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就有成矿活动,但成矿作用的高峰期却出现在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同区域花岗岩浆活动的高峰完全一致。大致以大兴安岭为界,西部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晚古生代,东部主要在中生代。反映出西部的成矿作用主要受古亚洲洋构造域的控制,而东部则明显受到太平洋构造域叠加的影响。
表4-3 研究区及邻区部分矿床成矿时代数据
续表
从上述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尽管本区经历了复杂的大地构造演化,成矿作用发生的时间早,期次多,但主要集中在古生代(17%),但主要是中晚古生代和中生代(58.3%),主要是燕山期两个阶段。元古代的大陆裂谷构造和陆缘沉积环境成矿期(13.3%)和太古宙的变质作用成矿期(9%)虽在内蒙古地区的成矿时代中占有较大比例,但对于本区而言,则相对次要。这同本区涉及古陆边缘范围较小有关。从统计的数据看,似乎中生代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考虑到后期成矿作用对早期成矿的叠加改造,从而影响对早期成矿作用的确定,以及同位素年龄测定中偏向易于收集到更晚更新的年龄岩石样品等情况,很多早期成矿的产物并未让人们正确的认识。特别像本区成矿叠加作用异常发育、叠加改造成矿特征尤为明显的情况下,如对矿床特征不做详细观察和鉴定,对于定年样品不做精确挑选,更可能掩盖早期成矿作用的存在。故而不能完全依据成矿时代的统计结果来确定成矿期的重要性,还应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的历史与地质作用强度等因素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