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学说
2020-01-15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多旋回构造运动说
我国地质学家黄汲清在长期研究并总结我国地质构造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于1945年提出并经过多年研究认为:地槽的发生、发展不是单旋回的,也不是简单的多次重复,而是多旋回、螺旋式上升发展运动的。并初步建立起多旋回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汲清进一步把多旋回构造运动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结合起来,认为板块运动也是长期的、多旋回发展的。黄汲清指出:多旋回构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和相互结合。板块构造学说必须将多旋回的规律纳入其模式,而多旋回学说又可由板块构造学说部分地解决其运动机制问题,解决驱动力问题。在研究中国大地构造过程中,把这两种学说密切结合起来,是我们的长期任务。
多旋回构造运动说,在国内外地质界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地洼说
地洼说是我国地质学家陈国达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提出的大地构造学说。学说认为中生代以来地壳演化进入了新阶段,其大地构造性质既不属于地台,也不属于地槽,而是一种新型活动区,是从地台区向活动区转化的产物。他把这种新型活动区划为陆壳发展演化的第三个构造单元,称为“地洼区”。
图13-34“动”“定”转化递进说图解
(据宋春青,2005)
地洼说认为:地壳是多阶段发展形成的,是由地槽区演化到地台区,是由“动”到“定”;由地台区演化到地洼区,是由“定”到“动”;地壳的活动区与相对稳定区相互转化和交替更迭的过程,称之为“动”“定”转化(图13-34)。这种“动”“定”转化并非地壳构造单元的简单重复,而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不断向前发展,这种发展过程,称之为“递进”。地壳的发展规律叫作“‘动’‘定’转化递进律”。
地洼说的创立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它在成矿作用、成矿规律及指导找矿等方面体现了很高的价值和极大的实用意义。
3.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说(地质力学)
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利用力学原理探讨了地质构造和构造运动及其起因。在1926年提出了全球构造演化的“大陆车阀学说”,认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原因。李四光指出: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引起地表形象变更的主因应是一个统一的力,即重力控制下的地球自转的离心力。这个力导致了地球经向的水平错动和纬向的水平错动。经向的水平错动有把地壳上层物质从高纬度向低纬度推动的趋势;纬向的水平运动,有把大陆向东西两方面分裂,南北大陆相对扭动和大陆西部边沿挤压成雄巍的褶皱山岭地带的趋势。
地质力学用力学原理解释了地壳中的各种地质构造现象。把野外见到的岩层褶皱、劈理、片理、节理、断层以及沉积岩的层理,岩浆岩的流线、流面等,称为构造形迹。并将构造形迹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整体,称为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可划归三类,即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 又称为东西向构造带,是指出现在一定纬度上规模巨大的构造带,在大陆上往往表现为横亘东西的山脉(图13-35)。如我国的天山-阴山构造带、秦岭-昆仑构造带、南岭构造带。
图13-35 纬向构造图解
经向构造体系 又称为南北向构造带,大体与经向平行,呈南北方向排列。它的规模和性质不尽相同,可以是压性的,也可以是张性的(图13-36)。如我国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脉、落基山脉等。
图13-36 经向构造图解
扭动构造体系 因地壳组成的不均一性,使经向或纬向作用力发生变化,导致局部地壳发生扭动,形成各种扭动构造体系,它往往反映区域地壳构造运动的特点。
1)直扭构造体系。包括多字型构造(如新华夏系构造)、山字型构造(祁吕贺山字型构造、淮阳山字型)、棋盘格式构造和入字型构造等(图13-37)。
图13-37多字型构造图解
2)旋扭构造体系 是在曲线扭动或旋转扭动力偶作用下形成的由一群弧形构造形迹和环绕的岩块或地块所组成的构造体系。其类型很多,包括帚状构造、S状或反S状构造、歹字型构造、莲花状构造、漩涡状构造等。
地质力学在我国地质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但阐明了地质构造的空间展布规律,而且对于普查找矿、水文地质、寻找地下热水、地震地质等方面也作出了极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