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离开德云社,为什么每个离开的人得到的都不一样?
郭德纲弟子中,离开德云社的也不少。比如高鹤彩直接去上海闯世界,老郭确实是鼓励的。甚至说出“要人出人,要钱出钱”这种暖人心的话。再比如,房鹤迪几乎一天也没在德云社效力过,不过,人家仍然能光明正大的出现在德云社家谱中。
但是要拿“逢难变节,卖师求荣”的何伟、曹金二人和张云雷相比,显然就极不恰当了。当年,曹金大闹郭德纲生日宴会出来后,给何伟打电话“我闹完了,你走不走?”那时是何等的嚣张。
翅膀硬了的两人,早有离开的打算,但直到“八月风波”后,才先后离去。显然是首鼠两端,希望还能从德云社再榨取一些资源。没想到,德云社遭遇变故,一时间成了破鼓万人捶。
什么“同舟共济,同甘共苦”之类的品质,在曹、何二人的字典里,早就抠掉了。他们的离开,郭德纲早有准备,但没想到他们会在危难之际,用了落井下石的办法。这也应了北岛的那句名言,“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而张云雷的离开,就没有那么多的纷争了。如果当初他真做过什么出格的事,即使现在郭德纲不追究的话,也不会把南京德云社,交给张云雷的父亲去打理。
张云雷的学艺生活是艰苦的,他早期几乎是专攻太平歌词、莲花落等曲艺形式。而在相声方面,他下的功夫就小得多了,郭德纲也没有在这个方面,有过太严格的要求。
张云雷曾说过,当初郭德纲为他写了一段《游西湖》让他练。但张云雷的倔强劲也上来了,我就不练。话没说完,两块玉子板就从屋里飞出来,砸向了张云雷。
可见张云雷这个“年轻的太平歌词艺术家”称号,真是来之不易。德云社九字科学员,就是通过张云雷的录音教材,来学习曲艺的。甚至部分鹤字科的演员,也是学他的录音。
而促使张云雷年纪轻轻,就下决心离开的原因,是每个靠嗓子讨生活的艺人,都离不开的“倒仓”,也就是从少年到青年阶段,每个人男人都要经历过的变声期。
一个人在变声期间,会发现自己失去了对嗓音的控制,找不准音调。声音也会变得劈、沙和沉闷,唱高音时会出现怪声,而声音也会变得低沉,粗厚。是否能平稳度过这一阶段,是艺人的从艺道路上的一道关卡。
郭德纲的另一个儿徒“烧饼”不会倒仓,就算是有倒仓,估计也听不出来。他那样的嗓音,当真是毁容就是整容。但张云雷不一样,他的嗓音从小就清澈,明亮。也正因为如此,郭德纲在演唱方面,才没少给张云雷下功夫。
自己擅长的曲艺,因为倒仓没法表演。而单纯地说相声,又并不是自己的特长。看着师兄弟都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张云雷的心里难以平衡。青春期的失落与叛逆交织在一起,才是他选择离开德云社的主要原因。
只是张云雷年少退学,又缺乏足够的社会经验,因此,也只能做一些临时的小工。在台球厅给人摆球,在食品店卖小面包,在理发店当学徒...社会是所大学,他会教给你什么才是最应该珍惜的。
实在熬不住的张云雷,竟然鬼使神差地又跑到了德云社后台,想找师弟们救救急。但六年过去了,烧饼不在后台,岳云鹏也不在,很多人张云雷都不认识。幸好,他看到了孔云龙。
孔云龙见到了张云雷,也是十分惊讶。不过他倒是没急着拿钱,而是转头就报告给了师娘。不得不说孔云龙不但“命大”,脑子更是灵光。掏200块钱给张云雷,救不了他。而能把他留下来,才是最恰当的做法。
而从以后的发展来看,张云雷那天被留下,无论是他本人,还是德云社,都是最正确的选择。通过德云社的平台,张云雷几乎红遍全国。而张云雷也给郭德纲招来了一大批管他叫“姐夫”的粉丝。
因此说,张云雷的离开,只是自己年轻的冲动。而他的回归,就是他人生的必经之路。人生中会有许多不如意,我们总会克服过去。但“逢难变节,卖师求荣”,却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原谅的。大家说,是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