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什么敢对美国宣战,能称得上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吗?
关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本质上还是日本为了维持战争所进行的一次豪赌,如果不是被逼无奈,日本是不会轻言战端的。
众所周知,美国是二战盟军的主力,其对于扭转二战局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无论是依据《租借法案》对于盟国阵营的后勤供应,还是各大战场上美军强大战力所起到的杀伤,都是二战胜利的重要保障。
但是,这些大都发生在《租借法案》出台后或者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此之前,美国是处在一个中立位置,并且在利用战争,大发横财。
以日本为例,作为一个岛国,又是列强中的后起之秀。其无论是资源储备还是工业基础,在列强中都是比较靠后的,更无法支撑其维持一场席卷整个东亚长期大规模战争、所以,日本能够发动战争,并不断增大规模,其绝大部分的战争原料以及工业储备都是来自进口,而美国正是他们最大的贸易伙伴。截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日本战略原料至少有三分之二来自美国。
据统计,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爆发前,美国为日本提供了其战争所需的绝大部分金属类矿产资源,其中废钢铁占据日本总进口量90%,铜和铅的占比分别是90%和45%。此外,美国还是日本最大油气资源进口地,占据进口总量的60%。
值得一提的是,卢沟桥事变之后,美国依然保持着与日本之间的贸易,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消耗,大都来自于美国的供给。并且随着战争的焦灼,逐渐有着上升态势。
我查了一下资料,仅在1940年8月,美国就向日本出口量超过30多万吨的废钢铁。而在1940年的上半年,美国对日出口废钢铁总量就30多万吨。到了1941年,美国对日战略物资贸易额更是猛涨,仅仅上半年就已经超过了前一年的两倍。
当然,日本进口的不仅仅是资源,还有工业设备。据统计,日本工业所必须的机床,进口自美国的占据了70%。这意味着日本的武器装备,大都是依靠美国的工业设备甚至于技术制造出来的。
从上面的这些数据中,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日本之所以能够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依赖美国。一旦美国对其断供,日本将会面临着釜底抽薪,难以为继的局面。那么如此一来,日本所发动的战争就难以维持下去,面临人口和战争潜力远胜于他的中国,日本很可能会面临一个失败的结局。
关于这个隐患,日本不是没有考虑过。日本当初有过北上和南进两大战略路线,其中北上乃是北上占据西伯利亚,与德国夹击苏联。南进则是南下占据东南亚,进而拿下南亚次大陆,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
而日本最终选择了南进战略,这里一方面是因为忌惮苏联强大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则是眼馋东南亚的资源。相比于击败苏联人,穿过茫茫的西伯利亚雪原,南边的东南亚似乎要有诱惑力得多。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东南亚许多地方乃是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尤其是菲律宾,乃是美国的是殖民地,日本不敢轻易触碰。但是随着德国横扫欧洲,打得英法生活不能自理,美国也将注意力放在了欧洲,太平洋舰队不断向大西洋调兵。
于是乎,日本对于东南亚的想法逐渐也多了起来。而面对日本的司马昭之心,美英两国对自然是不愿意将东南亚拱手相让,于是对日本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作为敲打和限制。
从19407年开始,美国逐步开启了对日贸易的相关限制,虽然力度不大,但足以让日本担忧。于是日本加紧了进攻东南亚的步伐,并于1941年7月22日,开始进占东南亚。美国随即宣布冻结所有日本在美资产,并实行全面的石油、废钢铁禁运,双方的矛盾彻底公开。
此时日本可以选择向美国让步,退出东南亚,恢复贸易。但此时美国的站队已经很明显,接下来的制裁绝对少不了,最好的结果就是和谈停战,滚回老家,日本显然不愿意。
那么放在日本面前的就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开战并且击败美国,彻底占据东南亚甚至南太平洋,这样不仅能缓解资源压力,甚至还能进逼美国和谈,解除贸易封锁。
当时美国的国力确实很强,但是即战力却不够,日本在太平洋的军事实力,其实是超过美国的。再加上珍珠港一战,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日本更是掌控了绝对的主动权。按照日本方面的计划,即使不能逼迫美军认输,但至少会给日本带来一年以上的缓冲准备时间,以尽可能的保证在南太平洋上的优势,以应对美军的反扑。
理论上讲,日本的选择虽然有些疯狂,但是战略上问题并不大。
首先从英美以往的绥靖政策来看,在欧洲局势没有明朗之前,美国很可能不会因为东南亚的殖民地,与日本彻底开战。
其次,就算开战,短期内日军也有优势。最后,如果没有东南亚的话,用不着美国人来打,自己就先败了。换句话讲,日本如果不招惹美国,那么亚洲战事就提前宣告结束了,日本的大东亚共荣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这场仗必须要打,即使赢面不大,那也要打。虽然,从结果来看,日本此举无疑是自取灭亡。但在当时的背景之下,这个战略选择确实最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