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中,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全面型儒将是谁呢?
鲁肃,字子敬,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
鲁肃(172—217年),字子敬,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鲁肃的祖籍是东汉时期徐州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他是江东地区的本土豪族;曾是孙策、周瑜、孙权等人的得力助手;也曾是东吴政权的第二任大都督。
鲁肃在三国题材的文学作品或影视剧中,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人物。他的基本人设是忠厚老实的读书人,甚至在许多时候,创作者为了突出鲁肃憨厚朴实的个性,还会刻意地将他描写得近乎迂腐懦弱。
实际上,真实的鲁肃绝对不是文学作品或影视剧所描写的那么弱不禁风和憨厚质朴。真实的鲁肃也并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士大夫,相反地,他是一个身材魁梧、体格健壮的奇男子。
真实的鲁肃并不是文弱书生,而是孔武有力的奇男子!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战火四起的混乱时局下,鲁肃当年就曾率领着三百多族人南渡长江以避战乱。在渡江途中,鲁肃等人遭遇过徐州牧袁术的武力阻拦,鲁肃当时也曾亲自披甲上阵、拉弓射箭,最终吓退了袁术的追兵,保全了所有的族人。史载:''肃体貌魁奇,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天下将乱,乃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给其衣食,往来南山中射猎,阴相部勒,讲武习兵……后雄杰并起,中州扰乱……乃使细弱在前,强壮在后,男女三百馀人行。州追骑至,肃等徐行,勒兵持满,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贯。……肃渡江往见策,策亦雅奇之。''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肃仪表堂堂、身材魁梧,性情豪迈,善长出谋划策。在天下即将大乱时(东汉灵帝末年),鲁肃不仅自学了击剑和骑射等技能,而且还招募了乡里少年,为其提供衣食。他们这些人在南山骑马打猎,暗地里操练武艺、熟悉兵法……后来群雄并起、中原大乱时,鲁肃就带领着三百余族人渡江避难。徐州牧袁术派骑兵追击阻拦,鲁肃就让族人缓速慢行,拿出弓箭、盾牌等兵器准备反击。而鲁肃就拉弓射箭,箭矢贯穿了袁术军的盾牌……鲁肃因此得以渡过长江去投奔孙策,而孙策也十分赏识鲁肃。''
鲁肃当年曾带领族人渡江避难,途中还亲自击退了袁术的追兵!
鲁肃不仅熟于弓马骑射,而且还非常注意学习文化知识。史载''(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意思是''鲁肃虽常年生活在军中,但他依旧手不释卷地学习文化知识。鲁肃还善于辩论,善于写文章。''
另外,鲁肃一向为人正直,不苟言笑,比较严肃认真。史载''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意思是''鲁肃为人严肃认真,不喜欢把玩饰品,生活中节俭质朴,不喜欢低俗趣味。''
总而言之,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鲁肃是东吴政权早期十分全面、十分难得的儒将。
鲁肃是个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儒将!
一、鲁肃力劝孙权割据江东、坐观时变!
鲁肃投奔孙策后没多久,孙策就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继承了孙策的地盘和人马。只不过孙权当时能够实际掌控的地盘其实很小,仅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等数郡而已。除此以外,江东地区的许多世家豪族还在观望孙权的才能,还没有彻底地归顺孙权,当时江东地区坚决拥护孙权的本地士族仅有张昭、周瑜等人罢了。史载江东士族''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
不得不说,孙权早年还是十分知人善用的,出身低级豪族的鲁肃一经周瑜引见便立刻受到了孙权的重用。众所周知,在早期的东吴政权中起决策作用的人物主要是周瑜、鲁肃、张昭等人。而鲁肃对东汉末年时局的判断和部分政治见解甚至超过了周瑜、张昭二人。
孙权比较器重鲁肃,而鲁肃也不负众望!
鲁肃当年曾经替孙权分析天下形势道:''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臣鲁肃认为,大汉王朝已经无法复兴了,曹操也已经无法根除了,为将军您考虑(指孙权),只有立足江东、坐观天下争斗为宜。……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尽力占有长江以南全部地方,然后称帝开国,进而夺取天下,这就是如同汉高祖刘邦的千秋帝业啊!''
鲁肃当年曾替孙权分析天下局势,名为“榻上对”!
在这里,鲁肃先是预料东汉王朝不会复兴,而曹操也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目标,如此则将来必定是几个诸侯各自为政、数国鼎立之势;而后鲁肃又劝告孙权要尽快剿除黄祖、刘表等诸侯,并尽力地割据江南地区;最后鲁肃劝告孙权将来必须称帝自立,统一天下,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和汉高祖刘邦一样的千秋帝业。
鲁肃关于东汉末年政治局势的分析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可谓是不谋而合,而在东汉末年能如此洞察时局和高瞻远瞩的人物,放眼整个天下,还真的只有诸葛亮与鲁肃两人而已。
鲁肃对于东汉末年天下局势的看法和诸葛亮不谋而合!
二、鲁肃在赤壁之战前力劝孙权不可降曹!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是关乎东吴政权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而世人皆知道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是赤壁之战的大功臣。实际上,鲁肃在赤壁之战中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其作用是不亚于周瑜的。
在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为了兵不血刃地结束战争,还特意派人给孙权送了一封杀气腾腾的劝降信。曹操在信中写道:''近者奉辞伐罪,鹿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意思是''我曹操之前奉旨讨贼,挥军南下,荆州刺史刘琮就束手就擒了。现在我率领八十万军队,要和将军你在吴地会猎!''
曹操这份咄咄逼人的劝降信实际就是在警告孙权,除了主动投降,别无出路。史载''(孙)权得书以示群臣,莫不响震失色。''也就是说,江东地区的士族和将军们看到曹操的劝降信后,都纷纷劝告孙权要效仿荆州刺史刘琮不战而降。大都督周瑜虽是坚定的主战派,但他当时并未在场,而鲁肃就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
曹操当年发动赤壁之战前,还曾给孙权写了一份杀气腾腾的劝降信!
鲁肃对孙权分析说:''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鲁肃对孙权说:''臣刚才观察众人的议论,都是想让您失误啊,不足以和他们共谋大事。当今我鲁肃可以迎接曹操,对于将军您(指孙权)来说却不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如今我鲁肃迎降曹操,曹操肯定会把我送回故乡,品评我的声名地位,我总还能在家乡做个小官,乘牛车,有随从。而后我交游士大夫,慢慢地升迁上去,日后也少不了做个州郡级别的长官。而将军您迎降曹操侯,曹操将如何安置您呢?希望您早定大计,切莫听取众人的议论。''
孙权对鲁肃的话深表赞同,并感慨地说道:''那些人的主张让我深深地失望,现在你阐明长远大计,正与我的想法一致!''鲁肃的态度与正确分析,极大地坚定了孙权的抗曹决心。同时鲁肃还建议孙权要尽快将大都督周瑜召回,以便提前准备武力抗曹。而孙权自然也是采纳其建议,火速召回周瑜。
从鲁肃在赤壁之战前的分析和他对孙权的鼓励来看,赤壁之战孙权集团的军事方略是由鲁肃协助周瑜共同制定出来的。
鲁肃的分析极大地鼓舞了孙权的斗志!
三、鲁肃在赤壁之战前极力促成了孙刘联盟,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只不过东吴政权要想战胜强大的曹操,仅有内部的团结安定还不够,他们还必须要有外部的盟军,那时候只有刘备是孙权可以联合的外部力量。而鲁肃在赤壁之战中的另一功勋就是促成了孙刘联盟。
当年荆州牧刘表病死,曹操向荆州进军的消息刚传到江东地区时,鲁肃就已经预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当时就预料到曹操必然在取得荆州后会乘胜南下,于是他请求孙权让自己去游说刘备共同抗曹,这个建议立即得到孙权的同意。
鲁肃积极联络刘备以齐心协力抵御曹军!
鲁肃随后赶往刘备军中,并在当阳与刘备见面。他向刘备介绍了江东的实力,指出了孙刘联合的必要性,并热切希望孙刘两家达成合作,同力抗曹。正被曹操追杀的刘备自然十分高兴地同意了孙、刘联盟的提议。
当刘备从当阳退到夏口(今湖北武昌)后,他就派诸葛亮和鲁肃同去江东,经过鲁肃、诸葛亮二人的共同努力,孙刘两家最终建成了联盟。史载:''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意思是''刘备和孙权同心协力抗拒曹操,这都是鲁肃的谋划。''
可以说,鲁肃在孙刘联盟的达成过程中是居功至伟的,而孙刘联盟的达成又促成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鲁肃在赤壁之战前积极地促成了孙刘联盟!
四、鲁肃自始至终坚决地维护孙刘联盟,为孙刘两家的安定发展奠定基础!
周瑜死后,鲁肃被任命为奋武校尉,代替周瑜执掌东吴军队,而鲁肃本人也颇善于治军,孙权就曾对陆逊夸奖鲁肃道:''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鲁肃成为周瑜之后江东杰出的大将之一,史书也说''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鲁肃当时领军驻扎在陆口(今湖北嘉鱼西南),其主要任务是防御刘备的荆州守将关羽,这个任务直接关系着孙刘联盟是否会破灭。所以它既是军事任务,也是外交任务。
鲁肃领军驻扎在陆口,其主要目的是防御关羽!
赤壁之战后,孙权曾将荆州的南郡和江夏郡借与刘备,并以此作为巩固两家联盟的条件,这同样是出于鲁肃的主张,而孙权也是同意这一建议的。据说孙权借荆州给刘备的消息传到曹操那里时,曹操正在写字,惊得笔都掉在了地下。由此可见曹操对孙刘联盟的畏惧之心,也充分说明鲁肃这一战略决策是很有政治远见的。
后来孙刘两家围绕荆州的归属权而展开了激烈的交涉与争夺,这极有可能引发军事冲突进而导致孙刘联盟的破裂,而鲁肃对此一系列事件的处理还是比较恰当的。孙权将防御关羽这样的重任交给鲁肃,是出于对他的信任,而鲁肃作为东吴的大将,他当然也想从关羽手中夺回荆州,因此只要有机会,他也是尽力争取的。只不过鲁肃比吕蒙等人高明的地方在于他始终以维护孙刘联盟为重。
鲁肃至始至终都积极地维护孙刘联盟!
刘备当年夺取益州后,孙权曾向刘备索取荆州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不仅不同意,而且还命令部将关羽率军抗拒吴军,孙权亦派鲁肃与关羽对峙。鲁肃指责刘备背信弃义,他质问关羽道:当初你们败于当阳长坂时,兵比一个校尉的还少,那时你们对荆州恐怕连想都不敢想。念你们连站脚之地都没有,我们才借荆州给你们。如今你们夺取了益州,为什么连荆州三郡都不归还?关羽被鲁肃责问得哑口无言,只能拒不回应。
不久,刘备听说曹操要进攻汉中,因为害怕腹背受敌,所以刘备最终还是同意将荆州三郡还给孙权,一触即发的战争最终还是被制止了。而鲁肃在与关羽的对峙辩论中表现的有理有据,这既为东吴政权争得了应得的政治利益,还没有使孙刘联盟破裂,他不愧是一个政治家和外交家。
鲁肃有理有据的抗争既维护了东吴政权的利益,又不至于使孙刘联盟破裂!
结语
鲁肃替东吴政权争得荆州三郡之地后,他仍然主动与关羽友好相处,并且积极劝说孙权不要进攻关羽。可惜目光短浅的孙权看不到孙刘联盟的重要性。鲁肃死后,孙权还是趁关羽进攻曹操而襄樊地区后方空虚的机会,派遣吕蒙进行偷袭战,最终夺取了荆州。这导致孙刘联盟发生了最严重的分裂,甚至成为夷陵之战的导火索。
东吴政权虽然最终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但却是惨胜,蜀吴两国都因为夷陵之战而大受损失。刘备死后第二年,诸葛亮为恢复孙刘联盟,特地派遣邓芝出使吴国,孙权还因为夷陵之战的损失而拒不接见。邓芝上表对他说:''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意思是''我今天来到这里也是为了吴国,并不单单是为了蜀国。''。
邓芝明确指出孙刘联合是对蜀吴两国都有利的事情,是关乎蜀吴两国生死存亡的大事。邓芝的分析是正确的,因为曹魏政权在夷陵之战后,曾经连续两年大举进攻东吴,只是因为曹军缺乏水军,才不得不临江而返,如若不尽快达成孙刘联盟,东吴的长江天险是无法保证安全的。可是当时孙权不但不认为是自己缺乏远见,反而翻旧帐,说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
孙权后来一直对鲁肃劝他借荆州给刘备一事耿耿于怀!
但是孙权作为一代雄主终究还是在鲁肃死后给予了他较高的评价。史载:''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权为举哀,又临其葬。诸葛亮亦为发哀。''意思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四十六岁时病逝。孙权为其哀悼,还亲临他的葬礼现场。诸葛亮也为鲁肃哀悼。''。
史载''权称尊号,临坛,顾谓公卿曰:'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於事势矣。'''意思是''孙权后来称帝登坛祭天时,他回头对公卿大臣们说:'当年鲁子敬早就说过让我登基称帝,他真可谓是明于事势啊!'''
而后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虽将周瑜、鲁肃、吕蒙三人列入同传,但却在总评时将周、鲁并列,赞之日:''周瑜、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这个评价才算是比较客观公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