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临死前留下两句话,为何曹操每读一次就哭一次?
这个故事是出自曹操写的一篇文章,叫做《让县自明本志令》,简称《述志令》,是曹操给自己写的一篇自传性质的文章,全文共计约1300余字,主要叙述曹操的奋斗历程和生平事迹。
在文章中,曹操特意引用蒙恬死之前说的一番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
翻译一下就是说:我家三代人都受到秦国的重用和信任。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却是宁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因为我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曹操在文章中,说他每读到这段话,未尝不怆然流涕也。那么,曹操为什么要每读一次就哭一次呢?其实,我们在分析任何一个政治事件时,必须将它所处的时代背景解剖清楚,这样才能搞清楚它的用意。
同样,曹操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特意搞出这样一个煽情的画面出来,肯定不是一时间心血来潮,而是用意深刻。根据历史记载,曹操的这篇文章时在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所写的。
大家知道,在这一年之前,先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接着在周瑜的围攻下,曹仁又被迫放弃江陵,由此全面退回北方。其后,孙权和刘备结成姻亲,孙权还将荆州借给刘备,两人达成战略同盟抗曹,并大肆宣扬曹操欲废汉自立。
与此同时,曹操在这一年又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所谓唯才是举,就是不管你的家世背景和血统,只要你有才能,都可以出来当官。
这与那些门阀士族所提倡的门第血统论完全是背道而驰,于是让门阀士族子弟都非常不满,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以后想当官,不能单靠自己的家世和背景。
也正因为此,不少门阀士族的子弟,也开始宣扬这是曹操要废汉自立的节奏,总而言之,曹操是想削弱各门阀士族的势力,想趁机加强它自己的中央集权,将大家都变成他的打工仔。
当然,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目的,也确实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从某种意义上说,他需要适当打击和削弱门下阀士族们的势力,否则他恐怕很难再更上一层。
事实上,在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后不久,他就开始“参拜不名、剑履上殿”,接着又进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进而再封魏王,从而让自己的嫡系势力越来越强大。如果不是后来汉中之战的失败和关羽的威震华夏,曹操恐怕已经登上皇帝之位。
当然,这是后话。在当时的背景下,曹操虽然有这个想法和计划,但是绝不能让大家公开知道。
因为,曹操在没有封公封王之前,他的私属力量还是非常有限,很多豪门大佬和他只是上下级关系。甚至而言,曹操集团内部的很多大佬,和他都还是合伙人的关系,而不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
如果这个时候曹操就让大家知道,他想要将大家都变成没有股份的打工仔,肯定会遭到大家的联合反对,到时刘备和孙权又在旁边煽风点火和虎视眈眈,肯定会让曹操出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曹操趁着铜雀台建成之际,就特意写下这篇自传文章,表明自己对汉室忠心耿耿,以反击朝野的谤议。在文中,曹操先说自己的志向就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接着他又借蒙恬的这番话,说自己的祖父曹腾、父亲曹嵩也都是地位尊崇,而他自己更是当到丞相,加上自己在朝中任职的孩子们,已经超过蒙恬的三世,相当于是四世受到汉朝的重用和信任,所以自己一家也会和蒙恬一样知恩图报,绝不会心存二志。
最后,曹操又说自己之所以不交出兵权,是因为现在天下还未安定,还需要他继续辅佐汉室。但可以把自己的封地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以表明自己不是贪念权柄之人。
当然,我们知道这都是曹操说的鬼话,是他惯用的以退为进的权谋而已。至于他说每次读到蒙恬临终遗言就大哭不已,那就更是扯淡,以他的行事作风,只会将蒙恬的下场作为自己的经验教训,总而言之,绝不能重蹈蒙恬的覆辙;再总而言之,宁可我负天下人,决不让天下人负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