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身为梁山最早的元老,公孙胜为何第一个离开?
入云龙公孙胜,道号一清道人,当年智取生辰纲“七武海”之一,晁盖集团骨干,梁山好汉第四把交椅。
算得上是梁山最顶级元老与核心人物,不过在梁山招安后,公孙胜助宋江平定淮西,随即以侍奉老母,从师学道的理由“退群”,从此追求仙道,不问世事,而他也因此成为梁山众好汉中,少数得以善终的人。
作为梁山元老,公孙胜为何那么早就退群了?
钟情晁盖,厌恶宋江
公孙胜并非凡俗之人,而是一位仙风道骨,能呼风唤雨,点石成金的世外高人。 他之所以屈尊出山,参与凡俗之事,为的是锄强扶弱、济世救苦。
朝廷腐败不堪,百姓苦不堪言,唯有推翻万恶的朝廷,才也有机会建立一个理想的仁爱之国,所以公孙胜将内心深处的梦想投资在了晁盖的身上。
晁天王有情有义,为人仗义疏财,仁义无双。公孙胜敬佩晁盖正义的精神,投身晁盖麾下,为其出谋划策铲平乱世。
公孙胜与晁盖之间的联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十分明显,“智取生辰纲”、“谋定梁山伯”、“江州劫法场”,这三步棋下的是稳稳当当,堪称绝妙。
只可惜晁天王命途短暂,在讨伐座头市一战中不幸被毒箭击中,命丧梁山。 晁盖死后,宋江成为了梁山的一把手,宋江原本是一介郓城小吏,只因他为人仗义,孝养老母,而被江湖上的好汉们称作“孝义黑三郎”。
宋江在基层社会中的名气很大,口碑很硬,因此绝大多数的梁山好汉们都心甘情愿的效忠宋江,但是宋江的理念却和晁盖背道而驰。
宋江是一个过分迂腐的人,他对大宋的忠诚已经达到了“愚忠”的地步,因此宋江掌权之后提出的政治理念是“落叶归根,加入朝廷”。公孙胜对宋江的理想嗤之以鼻,当宋江在梁山上公然提出“诏安计划”的时候,公孙胜便已经产生了退隐之心。
毕竟梁山上可不光有鲁智深武松林冲这些义气为先,光明磊落的汉子,也有王英李立秦明董平等人啊。而那个时候,就连晁盖的第一心腹吴用都已经暗中投到宋江那边去了,公孙胜知道自己一个人独木难支,但他又不忍心跟着宋江对付晁盖,只能借口探望老母,并定下了三个月期限,一走了之。
晁盖的惨死、宋江的计划以及梁山政权的颠覆……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为了公孙胜“退群”的导火索,然而这些还并不是公孙胜离开梁山的最终原因。
尊重师命,跳出火坑
在《水浒传》里,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是一位修成了正果的活神仙。能够窥探天命的罗真人一早便看透了宋江的命运,所以送给了宋江八句“探命诗”,诗中的最后两句道出了宋江的下场:
“忠义者少,义气者稀。幽燕功毕,明月虚辉。始逢冬暮,鸿雁分飞。吴头楚尾,官禄同归”
巧的是,智真长老也送宋江“当风雁影翻,东阙不团圆。只眼功劳足,双林福寿全”十六字谒语
所以,智真长老,以及罗真人这两位活神仙是知道宋江最终归属来去的,他们的论断和建议都是一样的。
他们知道宋江的计划必然会失败,梁山的好汉们将会劳燕分飞。公孙胜必然明白这两句诗的含义,所以更加坚定了离开梁山的决心。
再来,由宋江领导的水泊梁山到了后期已经完全成为了朝廷的棋子,朝廷屡次命令梁山出征只不过是利用战争来削弱梁山的实力。
宋江对朝廷的“愚忠”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梁山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朝廷利用,可宋江却如同一只哈巴狗一般乖乖的向着朝廷摇尾巴,公孙胜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兄弟们去为宋江送死,只好继续追随宋江。
其实,公孙胜在最终离开宋江时还有一次离去,这里还属于梁山初期发展阶段,并未完全聚义厅排座次,晁盖尚在。文中说到:
”第三日,又做筵席,庆贺宋江父子完聚。忽然感动公孙胜一个念头,思忆老母在蓟州,离家日久……。
可见,此时公孙胜的离开是因为睹景(宋江父子完聚)生情,提出了探母,而后又归真人门下,而活神仙自然是洞知一切的。否则,他也不会在戴、李二人来请徒弟时,告知他们自己并不愿意让公孙胜离开。
“我本不教他去,今为汝大义为重,权教他去走一遭。我有片言,汝当记取。”公孙胜向前跪听真人指教。………………
也正是此时,罗真人强烈告诉公孙胜不可贪欲,并再次强调:
“汝应上界天闲星,以此容汝去助宋公明。吾有八个字,汝当记取,休得临期有误。”
后来,梁山征讨方腊时,公孙胜想起罗真人告诉自己“逢幽而止,遇汴而还”这八字真言,公孙胜方才明白,如果继续追随宋江,那么死的有可能是自己。
公孙胜听从了罗真人的话,帮助宋江攻下幽州,又把宋江送入汴梁之后,便以侍奉老母为名,向宋江辞行,一去不回。
同鲁智深的见信而寂一样,公孙胜也只是应对遇汴而回的宿命,而其实,作为全真道教的一位修行者,除情去欲,闭关修炼,不问世事,是他该持有的一种态度,完成了他的使命,是不是第一个走都在其次了。
从现实角度而言,作为第一个退出“梁山聊天群”的英雄,公孙胜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他看透了宋江的为人,看透了诏安的弊端,看透了水泊梁山的下场。
有人说公孙胜是一个逃兵,可在我看来,公孙胜只不过是一个理想破灭后绝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