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强汉盛唐相比,宋朝这这一朝代为什么富而不强?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甚至还有说法认为宋朝的GDP占当时世界的80%。这些说法是否属实在此不做讨论,但宋朝之富,想必大家是没有异议的。宋朝民间的富裕程度和社会经济的繁荣程度,着实远超盛唐。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就很好地表现了宋朝的繁荣。花卷里,有花鸟鱼虫,亭台楼阁,车马牛羊,小桥流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幅画从侧面反映了宋朝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令观者叹为观止。
清明上河图
那么,如此富裕繁荣的大宋王朝,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何却总打败仗呢?
宋朝时期政权分布
归根结底,问题出在皇权身上。宋朝皇帝为了加强皇权,在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的方针,削弱内部势力发动叛乱的能力,但同时也使得宋朝面对外敌时战力不足。
我们都知道,宋朝上承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时期。所以,宋朝皇帝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方针。这些措施,就导致了宋朝的"三冗"问题,即冗官、冗兵、冗费。
一、冗官问题。
宋太祖建国之初,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防止将领剥夺权力,决定加强皇权,削弱臣权。于是,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武将的军权,禁军的领导机构改为殿前司和侍卫司,分别由殿前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和马军都指挥使统领,但是,三帅有统兵之权但没有调兵之权。而调兵之权掌握在枢密院手上。枢密院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虽有调兵之权,却无统军之权。
权力的分割,就造成了1个人可以完成的工作,非要3到4个人共同完成。于是就造成了宋朝官僚机构的臃肿,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据统计,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官员总数是9758名。到了宋仁宗皇佑年间,达到了17300名。宣和元年更是涨到48377名。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对比各个朝代每10万人供养的官员总数,东汉13人,唐朝35人,明朝37人,北宋为50人。可见,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冗官问题最严重的一个朝代。
宋朝为什么要养这么多官员呢?原因很简单,越多的官员,对民间实施的管控力度也就越强,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强皇权的控制。
如此庞大的官员数量,除了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之外,还给宋朝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
杯酒释兵权
二、冗兵问题
宋太祖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为了防止武将反叛,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下令士兵每三年换一次将领。这一措施降低了出现地区性政治经济集团势力的可能性,从而防止武将造反。但是,也出现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记载:
"元戎不知其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让自任。"
宋太祖为了防止地方性起义的发生,规定把流民、叛军收编为军队。结果宋朝军队人数暴涨。宋太祖时期,全国军队只有40万不到,到了宋仁宗庆历年间涨到了125万左右。宋太祖惧怕出现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宁愿花巨额财政去养这么多的军队。而宋朝的士兵都是终身制的,所以宋军必然出现老弱病残,这就造成了军队素质低下的问题。
三、冗费问题
冗官、冗兵直接造成了冗费问题。上百万的军队,好几万的官吏,需要消耗巨额的财政。据统计,在宋仁宗皇佑年间,养官和养兵占到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到了宋神宗年间,更是入不敷出。
到了南宋,由于金军不断南下,军费开支更加巨大,财政危机更加严重,仅军费一项便占到国家财政支出的80%。
在宋朝开展的王安石变法,其实很多变法的政策都和财政有关。比如青苗法,原本是为了限制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但是基层官员却私自提高税率,通过放高利贷敛财,农民负担依然沉重。因此,王安石变法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却也逐步演变成与民争利的工具,侵犯了商人、地主和农民的利益,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
结语:宋朝虽然经济发达,但是赚得多,支出也多。宋朝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选择了削弱臣权,从而造成冗官、冗兵的问题,冗官和冗兵又直接造成了冗费,从而使得宋朝的财政频频出现危机。因此,富庶的宋朝就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