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是一个不规则空气腔,包括鼓室、咽鼓管、鼓窦和乳突。中耳里有很多微小结构,如听骨链,它是中耳非常重要骨组织,它是有三个非常小的骨互相连接,传导由耳膜声波。在就是韧带、血管及神经通过。中耳它不是一个密闭空气腔,中耳是与鼻咽部之间通过管道连接,这个管道就是咽鼓管。咽鼓管是一条隐蔽管道。
咽鼓管有非常重要作用,首先它是保持中耳内外压力平衡,我们的咽鼓管一般情况下是呈闭合状态的,当人们吞咽、打哈欠、打喷嚏时咽鼓管才开放,用于调节中耳腔压力与外界大气保持平衡;再就是引流作用,鼓室和咽鼓管产生的分泌物可通过咽鼓管不断向鼻咽部排出。其次防止声音作用,关闭状态下的咽鼓管能阻挡说话和呼吸的声音直接传人鼓室,所以自己很少听到自己说话及脏器发出声音。最后就是防止逆行感染的保护作用,能够阻止鼻咽部的液体、异物、细菌、病毒等感染病灶进入鼓室腔。
上面初步介绍中耳及咽鼓管关系,想必大家应该初步了解。中耳最主要就是咽鼓管功能不良及堵塞,引起中耳引流不畅,在就是通风不良,引起中耳负压,引起中耳炎症。在就是鼻咽部细菌、病毒、液体等逆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症。
由于引起咽鼓管原因比较多,简略介绍一下1.由咽鼓管途径感染。鼻腔炎症(上呼吸道感染,通俗说法就是感冒)后,咽部、鼻部的炎症逆行向咽鼓管蔓延,咽鼓管咽口及管腔黏膜出现充血、肿胀,纤毛运动发生障碍,引起中耳炎。2.感冒时擤鼻涕方法不准确,两侧鼻孔都捏住用力擤,则压力迫使鼻涕向鼻后孔挤出,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3.游泳时由于呛水,污水通过鼻咽部而进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外伤所致的鼓膜穿孔,严禁进水及滴药,保持干燥,这些也可以引起中耳炎症。4.由于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直,且管腔较短,内径较宽,所以婴幼儿才容易逆行感染,所以吃奶尽量不要平睡,以免呛奶,在就是感冒时尽快治疗,很容易逆行感染。5.在就是腺样体肥大、咽鼓管口淋巴滤泡增生及鼻咽部新生物堵塞咽鼓管引起中耳引流不畅,引起中耳炎症。6有很多本身咽鼓管功能缺失,不能排出中耳分泌物,也可以引起。也有的就是咽鼓管及中耳本身变态反应性,引起中耳炎症。
咽鼓管的作用是连接中耳和鼻腔,平衡耳内压力。大孩子和成人的咽鼓管较为直、宽,而且十分柔软,从鼻腔分泌到里面的分泌物容易快速引流。但婴幼儿的咽鼓管比较平、窄,缺乏韧性,而且更短,所以更容易把分泌物阻塞在中耳里或靠近中耳的部位,影响中耳的通气,这样分泌物中的病毒或细菌就容易繁殖,造成感染。在小婴儿,病毒和细菌可以由咽鼓管上行,引起中耳炎。
除了解剖结构因素以外,6月龄大的婴儿失去了出生前可以由胎盘从母体获得的母体抗体的保护,更易于感染。母乳中含有母体的抗体,所以母乳喂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患中耳炎的风险。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和越来越多的人接触,会通过接触或是吮吸手指等方式感染病毒,导致中耳炎的发生。此外,上托儿所的孩子患感冒的几率会增加,伴发的中耳炎也会增加。
使用奶嘴可能损害咽鼓管功能,并因此干扰空气到达中耳,所以会增加患中耳炎的风险。
急性中耳炎通常是由造成普通感冒的病毒引起的,也可由口鼻部细菌(比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等)感染引起。在病毒感染的后期常并发细菌感染。
中耳炎好了之后可能会复发,在急性感染反复发生、鼓膜受损或是胆脂瘤形成等情况下,中耳炎可能会转化为慢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