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对家人的影响
展开全部
自杀(commit suicide)是指个体在复杂心理活动作用下,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危险行为。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倍受学者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明显增高。
日本共同社2019年3月21日从日本厚生劳动省汇总的2017年人口动态统计中获悉,“自杀”在战后首次成为日本10岁至14岁人群第一大死因。 [1]
中文名自杀外文名commit suicide性 质社会现象含 义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性命
目录
1 自杀原因
▪ 主要类型
▪ 其他类型
2 自杀过程
3 自杀预防
4 情绪缓解
5 动机目的
6 初期警告
7 自杀救助
8 世界预防自杀日
9 中国现状
10 社会现象
11 心理分析
自杀原因
编辑
主要类型
失调型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学习能力、失去(没有)自理能力、亲人死亡、失恋或悲伤等,令人彷徨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宿命型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自我型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概率较低。
利他型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的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
传染型
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日本曾出现一位走红女演员跳楼自杀事件,此后的几个月中,连续不断出现采用类似方式而自杀的事件,其中女学生居多;筑波大学发生过一男性教师从理工大楼7层跳楼自杀,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样的方式自杀3人。
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对1973年至1979年美国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的研究报告指出,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确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越多媒体报道,内容越详尽,则引致自杀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杀率上升约13%,男性上升5%。
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将引发自杀的原因简单化;自杀者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使人误认为自杀会带来好处等。
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大众传播媒介注意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自杀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其他类型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情绪性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19世纪末,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因其对自杀原因的解释和分类倍受学者的重视。涂尔干认为,自杀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个人行为,而是对正在解体的社会的反应。由于社会的动乱和衰退造成了社会、文化的不稳定状态,破坏了对个体非常重要的社会支持和交往。因而就削弱了生存的能力、信心和意志,导致自杀率明显增高。
日本共同社2019年3月21日从日本厚生劳动省汇总的2017年人口动态统计中获悉,“自杀”在战后首次成为日本10岁至14岁人群第一大死因。 [1]
中文名自杀外文名commit suicide性 质社会现象含 义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性命
目录
1 自杀原因
▪ 主要类型
▪ 其他类型
2 自杀过程
3 自杀预防
4 情绪缓解
5 动机目的
6 初期警告
7 自杀救助
8 世界预防自杀日
9 中国现状
10 社会现象
11 心理分析
自杀原因
编辑
主要类型
失调型
失调性自杀指个人与社会固有的关系被破坏。例如,失去工作、失去学习能力、失去(没有)自理能力、亲人死亡、失恋或悲伤等,令人彷徨不知所措而难以控制而自杀。
宿命型
宿命性自杀指个人因种种原因,受外界过分控制及指挥,感到命运完全非自己可以控制时而自杀。如监犯被困的密室中、宗教徒为主而献身。
自我型
自我性自杀与利他性自杀正好相反。指因个人失去社会之约束与联系,对身处的社会及群体毫不关心,孤独而自杀。如离婚者、无子女者。涂尔干认为这类自杀在家庭气氛浓厚的社会发生概率较低。
利他型
利他性自杀指在社会习俗或群体压力下,或为追求某种目标而自杀。常常是为了负责任,牺牲小我而完成大我。如屈原投身汨罗江,以死唤起民众的觉醒;孟姜女哭长城,殉夫自杀;疾病缠身的人为避免连累家人或社会而自杀等。这类自杀者的共同心理的死是有价值的,是唯一的选择。涂尔干认为在原始社会和军队里这类自杀较多。在现代社会里越来越少。
传染型
在有关自杀的研究中,自杀的传染性是一个受重视的现象。不少研究都介绍过因影视、广播等媒体详尽报道一些自杀事件,而使社会上自杀或企图自杀者增加的事实。日本曾出现一位走红女演员跳楼自杀事件,此后的几个月中,连续不断出现采用类似方式而自杀的事件,其中女学生居多;筑波大学发生过一男性教师从理工大楼7层跳楼自杀,一年中在同一地方先后以同样的方式自杀3人。
自杀的模仿性现象及潜意识引导确实存在。对1973年至1979年美国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的研究报告指出,电视报道自杀事件确能导致青少年自杀率上升,越多媒体报道,内容越详尽,则引致自杀率上升幅度也越大。青少年女性自杀率上升约13%,男性上升5%。
最容易引发模仿性自杀的新闻报道有以下特征:详细报道自杀方法;对自杀而引致的身体伤残很少提及;忽略了自杀者生前长期有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将引发自杀的原因简单化;自杀者知名度高,社会影响大;使人误认为自杀会带来好处等。
为减低自杀的传染现象,大众传播媒介注意在报道自杀事件时应该持谨慎态度,应尽量指出自杀者实际有很多其他可以选择的途径,自杀不是唯一出路,以便尽量减少那些有自杀意念的人认为自杀是一种正确处理困难的方法,自杀是一种可以理解的选择。
其他类型
中国学者把自杀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性自杀两类。
情绪性自杀常常由于爆发性的情绪所引起,其中由委屈、悔恨、内疚、羞惭、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态所引起的自杀。此类自杀进程比较迅速,发展期短,甚至呈现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
理智性自杀不是由于偶然的外界刺激唤起的激情状态导致的,而是由于自身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了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地萌发自杀的意向,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自杀措施。因此,自杀的进程比较缓慢,发展期较长。
展开全部
自杀对家人都影响是非常大的,大的都没法形容,你说要自杀的话,对父母来说是最多大的打击,母亲怀揣十个月真的不容易,很辛苦,把你生下来,养育你,恨不得把一切都给了你,给你最好的,把你养大不容易,父母也不图你回报,之求你健健康康的成长,长大以后,自己能幸福的生活,父母就心满意足了。一定要好好的活着,有了生命就有了一切,命没了一切都是浮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第一,经济影响,欠钱自杀后,如果这边借款是夫妻存续期间接的,那配偶是需要偿还的。如果这个人留有遗产,那继承这笔钱的人在继承份额范围内承担还款义务。如果借款人没有配偶,也没有任何固定资产,父母在法律上不负有还钱的义务。
第二,心理影响,欠钱的人自杀了,对家人最大的影响就是自杀事件,对于家人心理的冲击,情感的冲击。一个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家人会面临丧失问题,心理上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现自责内疚,没有及时发现,帮助家人挽救生命。甚至一家人的家庭氛围都会处于压抑窒息中。一家人都会活在TA自身的阴影中。
第三、道德影响,虽然法律上可能会撇清债务问题,但周围的道德舆论会迫使家人去承担这笔欠款。否则会遭受巨大的道德压力。对于家里有人自杀,人们会对此有非议,无法理解家人的痛苦,会认为家人没有做好家人的责任。
第二,心理影响,欠钱的人自杀了,对家人最大的影响就是自杀事件,对于家人心理的冲击,情感的冲击。一个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家人会面临丧失问题,心理上难以接受,甚至会出现自责内疚,没有及时发现,帮助家人挽救生命。甚至一家人的家庭氛围都会处于压抑窒息中。一家人都会活在TA自身的阴影中。
第三、道德影响,虽然法律上可能会撇清债务问题,但周围的道德舆论会迫使家人去承担这笔欠款。否则会遭受巨大的道德压力。对于家里有人自杀,人们会对此有非议,无法理解家人的痛苦,会认为家人没有做好家人的责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让家人痛苦,尤其老年人更痛苦,小孩子也会因为你的自杀感到丢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杀对家人的影响是非常的大的,如果一个人想不开,不要选择这种手段,一定要找一个自己的人,把事情说一说,俩人兴趣把话说开了,就能够把疙瘩解开,就能够想开,您最好还是不要有这个自杀的倾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