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大明王朝1566》?
因为《大明王朝》太精致了。超出了大多数观众对电视剧的要求。它的情节和精神上的饱满,是可以作为名著去传承的。它的信息密度上的饱满,是可以与电影作比较的。
一般来说,因为电影时长的限制,要在一两小时内讲清楚一个故事,还要体现出思想和艺术手法上的价值,就要求了电影的信息量远大于电视剧。哪怕是爆米花电影,优秀的作品,它的台词也是认真设计打磨的,尽量不说废话,不加入无用镜头,不灌水。而电视剧,即便是很多优秀的商业剧,跳一集半集,也不影响继续观看。猜也猜到了跳过那部分内容讲的什么。这本来也是电视剧的要求——要让新换台过来的观众跟得上,能接着看下去。但是大明王朝用电视剧的体量,压缩进了电影的信息量。这既会给观众以“烧脑”的快感,也会带来疲惫。
同时,由于题材的原因,这种“烧脑”会让观众不适应,难以消化。像《隐秘的角落》,《白夜追凶》,或者电影《恐怖游轮》这样的悬疑题材,套路是成熟的。那就是观众能够理解台词剧情,快速掌握局势发展,“烧脑”的地方是诡计,是反转的设置,这会让观众有参与感,如同侦探旁的助手,参与其中。而《大明王朝》的“烧脑”,是没有固有商业套路的,是观众不熟悉的。这就从一开始给了一个欣赏的台阶,或者说是门槛。而且,观众感受到的烧脑,是全方位的,是台词,剧情,反映的人物心理,行为逻辑,全然的陌生。有时候,甚至有种在“上课”的感觉。电视剧中的人物在教观众如何理解自己和别人的语言,行为,动机,引起的结果。
《大明王朝》的精致,也像是一本可以反复读的名著。创作者认真地创作了人物的思想和精神,描绘了人物的成长和变化。不深入去思考,便很容易“get”不到,就无法理解人物了。比如这个问题下就有一个回答,说海瑞不是为了“民”,而是为了“名”。追求儒家终极的“名”,不过是在追求过程中,附带地利好了人民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