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进入汛期,进入汛期意味着天气有哪些变化?
“汛期”是一个水利名词,指一年中河水有规律地上涨的时期。河流因季节降水或冰川消融等原因,导致水位持续升高的时间称为汛期。“汛”主要是表达水量充沛的样子,遇到“汛期”不等同于遇到水灾,但是水灾普遍都是发生在“汛期”。有时水量过于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就容易形成洪涝灾害。
我国七大河流由于地理位置和气象等系统的不同,汛期自然也有一定差别。同一条河流的年份也早有晚。在我国,根据季节的不同,又分为桃花汛(春汛)、伏汛(夏汛)、秋汛和凌汛。伏汛和秋汛的一般较大。一般所说的汛期,主要是指两个汛期。主汛期是指这两次汛期中,特别容易发生洪水的时段。
进入汛期,天气变化很大。进入主汛期,我国大气对流活动频繁,强降水集中,暴雨、洪涝等灾害时有发生。同时,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高温极端天气等情况也随之增多,雷雨、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所以,天气的变化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除高温暴雨外,还有高温热浪天气。天气预报一般以日最高温度达到或超过35℃为高温标准,“高温热浪”又称高温酷暑,是一个气象术语,通常是指持续数天的高温天气超过35℃,由于高温持续时间较长,造成人、畜、植物适应能力差,并产生不利影响的一种气象灾害。高温热浪标准主要是根据高温对人体的影响或危害程度来制定的。
为了科学、高效地防洪,必须了解汛期常见的灾害类型,汛期自然灾害可以概括为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主要由降水引起。洪涝灾害具有局部性和突发性,雨量大,灾害严重,常伴有大风和冰雹,并由此引发山洪暴发、河水暴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结合暴雨、洪涝等因素,采用雨量和水位两个指标来确定入汛日期。降水量指标是指连续3天50毫米以上降雨累积区的覆盖面积。各地汛期开始和结束时间有较大差别。七到八月份是全国发生洪水最频繁的时期。
一般在暴雨发生前,有关部门将向社会发布由弱到强的预警信号,将预警信号分成四个等级,分别用蓝、黄、橙、红表示。人民群众可以根据这些预警信息,提前掌握气象变化情况,做好应对汛期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