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洪秀全相比谁的能力大,谁的历史功绩大?
1、古来割据江南的基本战略从地理战略的角度来看,自古以来,但凡能够割据江南而成大业者,无不遵循两大基本战略原则,一是以强大水军控制长江,据有荆襄、武昌、南京等长江上、中、下游诸要点,拥有完整的长江防线。二是守江必守淮。历史上孙权不惜与盟友刘备决裂、誓夺荆州及北攻合肥,其意义就在于此。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和后来的南宋能够长期固守江南,也在于这两大战略原则执行得较好。
-同样,历史上消灭江南割据政权的历次战争,也都是兵分两路,一路取四川、荆襄,据长江上游有利地势顺流而下,另一路突破淮河防线,两路并进,达到消灭江南割据政权的战略目的。历史上西晋灭东吴之战、隋朝灭南陈之战、蒙元灭南宋之战、满清灭南明之战,莫不如此实施战略部署。
2、洪秀全的战略失策太平天国起于广西,割据江南、徐图天下、如当年朱元璋故事当是洪秀全的正确选择。抛开天京事变等内讧不说,太平天国在建都南京后,洪秀全等人的战略失误就埋下了太平天国失败的祸根。当时洪秀全置清军在南京和扬州城外建立的江南、江北大营于不顾,分兵进行北伐和西征,就是一个明显的战略失策。
当时太平军虽号称百万,但除去老弱妇孺,能战之兵只有十万左右。如集中兵力先摧毁威胁南京的江南、江北大营(时两大营兵力不足三万人),然后以南京为中心,溯江而上取安庆、九江、武汉、荆襄而占地利,顺江而下取上海、苏杭以取财赋,建立巩固的江南根据地,最后再挥师北伐,与清廷争夺天下,也许会取得朱元璋似的胜利。但天国领袖们缺乏战略眼光,匆匆将全部太平军兵一分为三,把有限的兵力平均用之于北伐、西征和保卫天京的战场上,结果无论留守天京,还是北伐、西征,其兵力均不占优势,实际上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太平军西征历时3年,虽然占领安徽、江西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及安庆、九江、武汉三大战略要地,使天京上游有了可靠屏障,为以后坚持斗争打下坚定的基础。但由于进攻兵力不足未能迅速具有长江上游荆襄要害之地。后来为了回救天京,石达开又被迫撤围南昌,使得被困南昌、已成瓮中之鳖的曾国藩逃出生天,未能给湘军以歼灭性打击,军事上留下了巨大隐患。
太平军北伐,更是缺乏战略眼光。洪秀全贸然派出 2万余孤军远征, 深入华北,谋取北京。但这种兵力不足、无后方的流动性作战,军事上绝无优势。虽以精锐之师,长驱六省,牵制了大量清军,但还是陷入清军重围,加之后援部队派出过迟,且于中途溃散,北伐军终不免全军覆没。
由于洪秀全的战略失策,太平军既没有据有荆襄,拥有完整的长江防线,也没有把战线推进到淮河流域,就连统治中心南京也始终处于清军的战略包围之中。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已经没有像样的水军了,控制长江根本无从谈起。
3、曾国藩的战略在攻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国藩及其湘军制定了一套清晰明确的战略,并加以坚持毫不动摇,从而最终击败了太平军。曾国藩的战略非常简单明了,即以强大水军控制长江,然后顺江而下,逐一拔除南京外围据点,最后攻取南京。
曾国藩认为,打败太平军必须要控制长江,长江有三大镇,上镇是荆州,中镇是武昌,下镇是南京,中镇还包括九江,下镇还包括镇江。太平天国已经占据了南京、九江、安庆、武昌。因此,曾国藩的主要战略部署就是围绕着几个战略要点展开。
他以水师切断长江的通路。用挖壕、长期围困的办法逐次打武昌,打九江,打安庆,最后打南京。所以着名军事历史学者茅海建先生就说,曾国藩一辈子打了无数的败仗,他就打过四次胜仗,第一次打下武昌、第二次打下九江、第三次打下安庆、第四次打下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