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耳日的知识有哪些?
1、使用手机、MP3等个人聆听设备,要遵循“6-6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输出的60%,每次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世卫组织指出,目前全球约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
2、很多人喜欢采用棉签掏耳,但过于深入掏耳, 可能会伤及耳膜,有时还会并发感染,使听力下降。正确的操作方式是,在外耳道轻轻转动,并且不可频繁掏耳,一周一次左右为最佳。
3、远离噪音及持续高强音场所。比如演唱会现场、KTV娱乐场所、建筑施工,因为较大的噪声可引起噪声性耳聋,而爆炸声会造成爆震性耳聋。
4、擤鼻涕时要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应左右鼻腔一个一个地擤,切勿将左右鼻孔同时擤鼻,因为鼻腔后部与中耳腔有一管腔(咽鼓管)相通,擤鼻不当可将鼻腔分泌物驱入中耳腔,引起中耳炎。
5、有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者,不宜乘飞机,否则可能引起航空性中耳炎,出现耳痛、鼓膜充血、中耳积液,甚至听力下降。
6、按摩耳垂前后的翳风穴(耳垂与耳后高骨之间的凹陷处),和听会穴(耳屏前下方,下颌关节突后缘之凹陷处),可以增加内耳的血液循环,有保护听力的作用。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每次5-10分钟,长期坚持下去有明显效果。除了以上注意事项外,突然出现听力下降,一定要第一时间就医诊治。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全国爱耳日
1、1998年3月,在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社会福利组15名委员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提出了《关于建议确立爱耳日宣传活动》的第2330号提案。
2、2015年3月3日,是第十六个全国“爱耳日”,也是国际爱耳日。主题为 “安全用耳,保护听力”。外出一定要给它们“穿上”保暖外衣,可以戴上耳包,或用宽大的帽子、围巾遮住耳朵。耳朵是我们聆听世界的窗口,平时您注意爱耳保护。
3、1999年,卫生部、教育部、民政部、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老龄协会、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等10部委局共同确定:每年的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Ear Care Day)。
4、为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每年的“爱耳日”确定一个主题,在全社会开展以预防耳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有关部门要组织各级领导、耳鼻喉科专家、医务工作者、残疾人工作者、志愿工作者和残疾人召开座谈会,进行现场观摩,走上街头咨询义诊,开展听力助残活动。
5、预防孩子耳聋应从母孕时开始,孕妇应避免到过于杂乱的场所去,以免感染传染病毒性感冒、腮腺炎、脑炎等疾病,同时应尽量避免接触X射线。
6、情绪过于激动、急躁、暴怒也是诱发突聋的重要因素,因为人的情绪发生剧烈波动时,体内的交感、副交感神经会失去正常功能或发生功能紊乱,从而导致内耳听神经缺血缺氧而引发耳聋。
1、一般认为语言频率(0.5、1.2Hz)平均听阈在26dB以上,即有听力障碍,听力损失在70dB以内者称重听,在70dB以上者为聋,临床上习惯统称为聋(deafness)。
2、我国有听力语言障碍的残疾人2057万,其中7岁以下聋儿可达80万,老年性聋949万;由于药物、遗传、感染、疾病、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等原因,每年约新生聋儿3万余名。听力的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一群体的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
3、2000年3月首次全国爱耳日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次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预防耳毒性药物致聋”。
4、为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每年的“爱耳日”确定一个主题,在全社会开展以预防耳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有关部门要组织各级领导、耳鼻喉科专家、医务工作者、残疾人工作者、志愿工作者和残疾人召开座谈会。
5、为响应2012年第十三次”3.3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 “减少噪声,保护听力”,武汉康音耳聋耳鸣医学研究院发出:关于开展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为了树立全民爱耳意识,减少耳聋耳鸣的发生,了解耳聋耳鸣的危害,加强耳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