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为什么会被朱元璋杀了?有否有人在陷害胡惟庸?
胡惟庸被朱元璋杀是一个发展的趋势所致!个人认为没有人在陷害胡惟庸!
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任宰相,在他之后,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从此消除了中书省对皇帝权力的约束。按照谁得利谁作案的原则,可以推定胡惟庸只不过是朱元璋废相链条上众多的牺牲者之一,这大概也是胡惟庸有无谋反之所以成为谜团的原因之一。
几乎历任新皇开国都少不了一场对老臣腥风血雨般的大清洗,朱元璋更是做到了“极致”。他以血腥的气息告诉世人,僧人皇帝可出世亦可入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将生死玩弄于股掌之间。
胡惟庸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他的布局从刘基(刘伯温)就开始了。刘基是那个在建国前为朱元璋献上战略方针的谋士,他建议朱元璋“先灭陈友谅,后攻张士诚,统一江南,再上灭元”;是那个建国后为大明王朝可以掏心窝子的明朝“魏征”,当朱元璋向他询问丞相人选时,他说杨宪有才,但气度不够;说汪广洋褊浅,比杨宪有过之而无不及;说胡惟庸会推翻朱元璋的“车”。
洪武十年左右,发生了“奏言实封直达御前”和“诸司奏事勿关白中书省”两件大事,表现出了朱元璋的权力焦虑症和对官僚机构及官员们的信任缺失。这对胡惟庸来说已是非常危险的信号。
胡惟庸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是坐以待毙还是铤而走险,他选择了后者,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终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朱元璋多次问责胡惟庸,胡已感到万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胡惟庸为保命,纠集一伙人起来谋反,也在情理之中。胡惟庸还没来得及起兵造反,后院已经起火了。
《明史》记载胡惟庸的儿子坠死车下,胡惟庸杀挽车者。《明史纪事本末》又说是马死,胡惟庸杀挽车者;《国榷》则说是“误践人死”,说法不一。不管如何,朱元璋对这一事件发话了,“命偿其死”,这更加剧了双方的矛盾。
洪武十二年,汪广洋被赐死,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谋逆罪诛左丞相胡惟庸,“夷三族,尽诛其僚党”。多名官员涉案,被杀之人多达1.5万。
胡惟庸被杀后,朱元璋发布了一道具有历史意义的旨令,罢除中书省,从此不设,废除左右丞相及其一切属官,只保留中书舍人一职,并为朱家后嗣皇帝立下规矩:“以后嗣君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奏请的,置之重典。”,而且还被录于《祖训》当中,成为明王朝始终奉行不渝的圭旨。
朱元璋以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为目的,而以丞相为首的中书省分散了皇帝在行政上的权力。他不让刘基当丞相,就说明他根本不想再设丞相了。而胡惟庸一案只不过是将废相的时间表提前了而已。
目前为止,没有发现胡惟庸谋反的直接证据,但从双方的政治斗争逻辑分析,可以说胡惟庸谋反是有其必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