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是几本院校?
根据教育部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的概念。湖州师范学院是一所综合性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16年的钱塘道第三联合县立师范讲习所,1958年开始高等教育,199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9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湖州师范学校和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合并成立湖州师范学院。2000年5月,原湖州卫生学校并入湖州师范学院。2005年11月,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是全国文明单位、具有培养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层次学校,是国家“卓越医生”和“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第一批录取学校。
湖州师范学院学科涵盖教育学、工学、农学、医学、理学、文学、经济学、艺术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安定书院/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体育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护理学院13个二级学院,拥有6所附属医院、2个临床医学院、11所附属学校。
学校位于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之称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湖州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生态+”绿色发展先行地和全国首个地级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区域,东距上海130公里、南离杭州70公里、北到南京220公里,与苏州、无锡隔太湖相望,交通便捷,宁杭、商合杭等高铁在此交汇,是上海大都市圈(1+7)重要城市和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正在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高品质建设现代化滨湖花园城市。
截止2022年3月,校园占地1560余亩,馆藏图书400余万册。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份招生,全日制学生12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527人。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高级职称761人,拥有墨西哥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南非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等国家级人才8人,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省级人才68人。拥有16个硕士点、16个省市重点建设学科。53个本科专业中,有2个国家特色专业、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
湖州师范学院王牌专业: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小学教育、
省“十二五”优势专业建设项目: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重点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
省级重点学科:护理学、水生生物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数学
学术科研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有1个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市重点实验室。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93项。曾获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6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8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1项,“十一五”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与湖州市政府共建湖州发展研究院、湖州市农村发展研究院、湖州马克思主义讲习所等,拥有5个湖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近五年与省内外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对外交流
截至2021年10月,学校先后与1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近40所院校和机构签署了交流合作协议,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培养计划和国(境)外校际学生交流项目近30个、每年出国(境)学生数达200人以上。先后招收了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等十几个国家的数百名语言和学历外国留学生来校学习。学校设立“陆增镛教师奖”、“陆增镛励志奖学金”、“赴港交流项目”、“众富基金会赵孟俯奖学金”等多个专项基金。学校是教育部中美合作平台“1+2+1培养计划”浙江省第三家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的奖助政策:
根据学校发布的招生章程,可知: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设立各类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包括国家类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校类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特等奖学金、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三等奖学金)和外设类奖学金(由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出资在我校设立),奖学金在学生中覆盖面达40%以上。学校资助育人体系完善,建立“奖、贷、助、补、勤、减”六位一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所有被学校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应助尽助,实现了资助政策100%的覆盖。除了各项保障性资助,学校还积极探索开展发展性资助,通过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赴港交流访学等项目,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体政策详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