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步教你如何好好说话不伤人

 我来答
感情大使17
2022-05-20 · TA获得超过697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50
采纳率:99%
帮助的人:328万
展开全部
一位母亲看到她处于青春期的儿子随意乱扔脏袜子,气就不打一处来。可是和我们惯常在很多家庭里看到的战争不同,她没有让争吵发生就解决了问题,避免了冰冷的语言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这位母亲是怎么做到的呢?

她说:“费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看重整洁。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拿到房间或放进洗衣机?



她的这番话之所以在提出请求的同时没有激起孩子的反抗,就是因为她应用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要清楚地说出事实、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从而诚实地表达自己。

当你对别人的行为不满的时候,你会如何做呢?也许你会斥责,也许你会发泄情绪,用生气、恐吓、诱惑控制对方。这些条件反射式的反应很容易把我们引向暴力的沟通方式,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面对越是身边亲近的人,我们说话往往也越是没有顾忌,造成的伤害越大。

而非暴力沟通则提倡真诚、清晰地表达自己,以此赢得对方的理解与配合,从而避免语言暴力。

具体来说,如何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表达自己呢?

第一,描述事实。留意观察到的事情。无论是否喜欢,只是说出发生了什么,关键在于不去做出判断或评论。往住正是主观的判断或评论让对方觉得受到了冒犯。比如“你总是下班之后晚回来”,“你从来没有为我考虑过,一点家务活都不做”,“你经常犯这些低级错误”。而用描述客观事实的方式去表达可能是这样的:“最近有三天你都是在下班2个小时之后回家”,“我看到你今天没有洗锅,也没有扫地”,“我发现你这次的作业有三个错误”。

描述事实看起来简单,实则很困难。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主观判断、评价,而且已经这样说了几十年。大脑作出评判也是自动的。把自动的思维动作硬生生屏蔽掉,不难才怪。

第二,表达感受。将自己的感受准确地表达出来。例如失望,生气,不高兴。体会和表达感受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习惯于隐藏自己的感受。然而,真诚地表达出感受,给了对方理解自己的机会。在某些场景中,用表达感受的方式示弱,甚至会有助于解决冲突,赢得支持和配合。

第三,说出需要。说出感受背后的原因,也就是是什么未能满足的需要,导致了这样的感受。

我们在总结自己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的时候,习惯于往外看。比如我生气就是因为对方总是晚回家、作业写不好、不听话、不分担家务。当外部归因的时候,很容易导致冲突。而我们应该向内看,把产生某种感受的原因再向下挖掘一下,思考我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就像浮在海上的冰山,我们能够看到和感受到的是行为和情绪。实际上,操纵我们的是水面下隐藏着的想法,以及想法背后的需要和价值观。为了辨别需要,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这件事对我这么重要?如果这件事做不到,我会失去什么?

如果能表达清楚自己的需要,不仅对自己的认识增加了,也提高了别人认同的可能性。

第四,提出请求。明确告知他人自己的请求,期待对方如何做。在表达请求或期望的行为的时候,如果描述得更加清晰,对方更有可能接受你的请求。如果很难描述清楚,那可能意味着我们也不知道要对方做什么。这时候不妨多思考一下,对方做了什么样的行为,就会让自己满意?

前几天,我们一家三口在购物中心里漫无目的地逛着。儿子几次凑到我身边想从我的裤兜里掏出手机玩 游戏 。我非常生气,就严厉地对他说:“不是说了不要抢我的手机吗?怎么又来了?!”。看我生气了,他就走开了,不忘扭过头对我做了个鬼脸,一脸不服气的样子。这下我就更火了,于是,我一顿吼叫,教训了他一顿,结果一家人都很不愉快。

事后我很后悔。我想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应该用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步骤,清晰地表达出我的感受和需要。

首先,陈述观察到的事实,说:“你已经有两次试图拿我的手机。”

然后,表达情绪和感受:“我有点生气。”

接下来,我说出我的需要,“我有责任保护你的眼睛的 健康 ,这对我很重要。”

最后,我提出具体的请求:“现在我们两个玩点别的 游戏 ,可以吗?”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非暴力的表达也许不足以解决所有沟通问题。很多时候要结合非暴力的倾听,也就是通过倾听理解对方眼中的事实是什么,以及对方的感受,需要和期望的行为。

其实不管是什么样的沟通方法论,一般来说都是看到我,看到你,看到我们,这三大步骤。只是不同的方法论在每一步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可能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沟通其实就是了解自己和了解对方,并且找到共同目标的过程。

知道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不代表着就会成为沟通高手。还要设定目标和计划,细化沟通场景,细化沟通动作,并勤加练习。这看起来很笨,但武林高手不就是从蹲马步、一招一式开始练起的吗?在这方面需要借签把大象装冰箱分几步那个笑话的精神,折解动作,一步一步来。否则,哪怕把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背得再滚瓜烂熟,但如果不结合具体的场景去琢磨每一句话应该怎么说,怎么说会更好,事到临头还是会应激反应式地脱口而出,随性发挥。

有的人可能会问,不知道有哪些场景可以用来实践?那么不妨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工作生活中有哪些给自己带来困扰的高频沟通场景?比如经常因为另一半下班回来晚而吵架?比如时不时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进入吼叫模式?给我们带来最大痛苦的事情是不是正是反复在发生的事情?

也许因为习得性无助,有的人会觉得有些麻木,然而被夹子夹住了太长时间,痛苦难道不是依然在那里吗?如果还是想不起来有什么应用场景,那不妨想一想,最近一次的暴力沟通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再上一次类似的事情又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再上上一次呢?

有时候我们会对某些困扰耿耿于怀,有时候又视而不见。无论哪一种都是宝贵的线索。前者告诉我们是时候正视问题勇敢去做些改变了。后者告诉我们也许这个困扰并不重要,我们可以更加轻装前行;又也许只是我们在习惯性逃避。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有一个习惯,记录重要的事情,比如谈话。有条件的时候甚至会录音。我也会收集自己的沟通案例,尽管失败的居多。虽然因为比较耗时,做不到每次都记录,但0和1之间的区别已经足以产生质变。这其实就是培养对问题的敏感度。

让生活更美好的第一步是学会面对问题,而不是习惯性的视而不见。一切就从学会好好说话不伤人开始吧!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