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 我来答
白露饮尘霜17
2022-07-26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7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8.3万
展开全部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马说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重点】

  1、说的文体特点:奇巧而善辩、文艺性的议论文

  2、《马说》的寓意、比喻说理

  3、虚词也的用法,体会文中的气

   【教学难点】

  1、由马到意,透过文中情,体会文中气

  2、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文学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文学研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构思。

  2、掌握本文灵活多变的语言。

  3、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等名句的含义。

   【教学设计】

  《马说》是一篇简短的议论文,可以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主要学法】

  朗读法、品味、交流。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查工具书、结合书下注释疏通课文。

   【课堂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简介文体及作者:

  说(见前文)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称《韩昌黎集》)。

  2、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⑴ 骈( )死于槽枥( )之间

  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⑵ 才美不外见( )

  外见:从外表上显现出来。

  ⑶ 食( )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邪同耶 材同才

  3、教师范读全文。

  4、学生朗读课文。

  5、阅读课文并思考:

  ⑴ 课文的中心与层次:

  中心: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以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也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手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6、重点朗读第3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感情。

  7、课堂练习:阅读课后练习,完成练习三。

  8、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1、检查复习:背诵全文

  2、课文学习指导

  ⑴ 第一节:伯乐知马(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首句千古感叹到底是先有伯乐,还是先有千里马?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全文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次句──愤愤不平千里马倒常有,可没有伯乐发现,愤世嫉俗。

  末句──描写千里马的终身遭遇,不以千里称也也 肯定语气,寄予无限同情。

  ⑵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首句──千里马的特点特别能吃,因此特别能跑。

  次句──全节之关键,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末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一顿,作低回之势。接着,以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层层蓄势,反问作结。也反问语气,愤怒谴责食马者害了千里马,向读者寻求公道与正义。

  ⑶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首句──活画食马者的愚妄无知的丑态

  神态:执策而临之洋洋自得愚妄浅薄

  语言:天下无马有眼无珠

  末句──发表感叹归结全文中心不知马

  其真不知马也( )也推测语气,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句末可以用!(强烈的讽刺感情)?(推测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

  (问而后答,一锤定音)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发表看法。

  ⑷ 归纳寓意,附板书设计,并作课外拓展。

  学生思考:本文的观点是什么?形象是什么?借伯乐与千里马来比喻什么 ?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全文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奴隶人(食马者) 不知马 害了马

  (辛辣嘲讽) (愤怒谴责)

   〖课外拓展〗

  政途多失意 悲愤出奇文──中国古代怀才不遇文学初探

  1、你还知道哪些古代文人怀才不遇?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山水风景,男女之情,咏史怀古,托物寓意)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古代文人哪一位?

  韩愈 怀才不遇文学 苏秦 悬梁刺股发愤 董邵南 另寻高就发展

  将上述你的观点写成一篇小论文,下节课交流。

马说教案 篇2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杂文马说优秀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所以读(xiàn)。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

  执策而临之 (握,拿) (面对着)

  3、 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养)

  食不饱 (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 (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 (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 (按)

  虽有千里之能 (的)

  执策而临之 (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 (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 (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驱使)

  执策而临之 (鞭子)

  策勋十二转 (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故虽有名马 (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顺承连词,来)

  4、 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

  思考书后探究●练习第一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马说教案 篇3

   一、本节课的目标

  1、引导学生积累与“马”有关的成语,谚语及典故。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作为预习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去准备。

  2、在反复朗读诵读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题。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预习时给学生泛读了课文,并将主题的探究以问题的形式留给学生。

  3、积累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为落实这一目标,在预习中我特意引导学生回顾了前面古文中学到的实例,并总结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后让学生在课下自己分析本文中这些虚词的用法。这样程度好点的学生只需在课堂上印证自己的判断。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借助注释及老师的点拨,读懂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预习中完成。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将他们的意义及作用归类。为突破难点,我课前引导学生预习时,回顾了常用虚词“其”,“而”,“之”的作用,这样就降低了难度,也便于学生将本文中的虚词归类。

   三、教学方法

  因为文言文篇幅较短,以读为主,在读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毕竟与现代文有区别,更何况学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在自主探讨基础上,老师的引导必不可少。

   四、教学流程

  1、导课:

  因为韩愈仕途坎坷与本文的主题有关,因此也简介了,不过因为有提前预习,所以将作者简介,“说”文体的简介及“马”文化收集的任务交给学生,老师只作必要补充。

  2、反复朗读,整体感知,只是为了检测预习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师在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质疑基础上,重点是检查补充本文“虽”“故”等实词及“其”“之”“而”等的意义及作用,从而引导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五、主题探讨

  视情况而定,若时间允许可进行,若时间不允许则留作预习作业。

   六、作业布置

  既有对本节课巩固的课堂作业,也有下一课时内容的预习作业。

马说教案 篇4

  师:“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所企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封建社会,很多人才常哀叹生不逢时,不能施展自身的志向,甚至被扼杀,这是一种经常性的社会悲剧。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马说》(板书:题目、作者)反映的就是这种现象,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象的深刻考虑。关于“说”这种文体,我们以前学过吗?

  众生:学过。

  师:从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中,我想大家对“说”这种文体一定还记忆犹新吧。请一位同学帮我们温故一下吧!

  (生齐举手)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说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杂文大体相近。

  师:很好,大家知道“说”这种文体相当于现代杂文,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作者韩愈,请看屏幕。

  韩愈:字退之,河南人,自号昌黎,有《昌黎先生文集》,是唐代重要的思想家、散文家。倡议古文运动,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主张。他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魁首,他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故写此文。(屏幕显示)

  那么,让我们边听录音边看书,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文章的节奏。

  lè zhǐ pián cáo lì shí sù dàn sì xiàn

  伯乐 祗 骈 槽 枥 一食或尽粟 一石 食马者 外见

  (屏幕显示字词读音)

  师:你们听了他人的诵读,自身也想展现一下自身的风采吧。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然后互相交流。交流的内容请看屏幕:

  1、找出难懂的词、句。

  2、疏通文意。

  3、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

  (具体做法:四个学生为一小组,甲生读完,其他组员肯定他读得好的地方,同时找出读错或特别注意的地方,再一起讨论,互相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或采用大家边读边口译,互相更正,一起补充,疏通文字,整理思路。具体做法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教师从旁点拨。)

  师:经过老师的一番巡视,发现同学们交流活跃,例如第四小组的同学能发现“食”字在这篇文章中的有几个义项,还有前面这一小组知道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等等。可见,大家讨论非常认真。现在,我们一起做一下练习来巩固对文言文词语的掌握。

  之:死于槽枥之间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一食或尽栗一石

  食马者

  食不饱

  策: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策之不以其道

  (屏幕显示)

  师:下面有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句的“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句,代词“千里马”。第三句,调节音节,无意义。

  师:嗯!很好,(同学鼓掌)继续有请第二位同学。

  生:第一句的“其”表反问“难道”。第二句,表推测“恐怕”。第三句,作代词,代“千里马”。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回答得对吗?

  众生:对。

  师:好,我再请一位自告奋勇的同学来回答。

  生:第一句的“食”, 作量词,餐、顿。第二句作动词,喂养。第三句,吃。

  师:这位同学不但有胆量,而且有才智,真所谓“智勇双全”,我们同学怎么没有表示?

  (众生边笑边鼓掌)

  师:经过同学们的讨论和练习后,大家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了深刻理解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的精髓,让我们再读一遍课文。

  (生大声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我们一起研讨下面几个问题。

  1、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是怎样的?哪一句是集中体现?

  2、文中通过哪些语句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3、本文中“千里马” “伯乐” “食马者”各比喻了哪几类人?

  4、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是怎样对待人才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屏幕显示)

  师:对于上面几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任选几个来考虑,还是依照刚才的小组展开讨论吧。

  (老师巡视,从旁指导)

  生:我选择第1、2题来回答。课文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标明作者的观点认为伯乐是最重要的,就是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至于第2个问题是“食不饱,力缺乏,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示意此同学坐下,另外一组的同学补充)

  生:对于第四小组回答的第2个问题,我觉得不够全面,还应该补充这一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位同学补充得很好,关于第3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回答吧!千里马指哪些人?

  生:人才(异口同声)(板书)

  师:伯乐呢?

  生:善于发现人才的人(板书)

  师:食马者?

  生:统治阶级。

  师:统治阶级可以分为贤明的君主和平庸无能的君主,或残酷无比的君主,在这里我们应该加上一个什么形容呢?

  生: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师:太好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板书)。关于第四个问题,这个小组来回答。

  生:通过千里马的遭遇,暗示了封建时代统治者既不识他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心情。

  师:看来大家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得很好。的确,在韩愈的那个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不会重视人才的,而在我们当今的信息时代,人才可谓是“原子弹”,他们迸发的能量是无法估计的,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科技兴国”的口号。虽然文中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也并非它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我们应深信“是金子的总会发光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同学们,再退一步来说,假如你是伯乐,你将会如何对待你的千里马?

  (生考虑片刻纷纷举手)

  生:我会给他金钱、楼房、车,让他死心塌地为我服务。(众笑)

  师:可别笑他,这是很实际的问题,你不支付他报酬,他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你服务,讲贡献也应有一定的报酬。

  生:我觉得应给他权力,有了权力才有助于工作的开展。

  生:我认为是如何重用他,把他布置到一个恰道好处的位置上,充沛发挥他的才干。

  师;我很欣赏同学对人才观的看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会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对待人才,我们应持有怎样的态度,以下是我的个人观点,大家请看屏幕。

  对待人才:识他人才,重用人才

  尊之以高位

  养之以厚禄

  任之以重权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