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心,有容乃大——无用即是有用

 我来答
青柠姑娘17
2022-07-19 · TA获得超过1.2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83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2万
展开全部
深读《老子》,哲人的智慧会为我们打开另一扇门,开辟另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空间,“保有心灵的平和和生命的活力”,他那超越时代的人生思辨和处世智慧,更能让人豁然开朗,拥有全新的灵魂,获得岁月安好与宁静致远。

——题记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解释,三十根车辐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否则车轴便无处安插,车也不能转动了。糅合陶土成为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否则器具便失去了用处,连一点东西也不能包容。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否则也就毫无用处可言了。如果明白这种道理,就知道“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真正有用的所在,还是在于虚空的“无”。

简而言之,方寸之心,有容乃大。

这里老子举了周朝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三件东西:轮子、杯子、房子。2500年之后的今天,这些东西依然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三件东西有着共同的特点:中间是空的、是虚的、外形是有形的结构。

老子善于用物说理,车子真正的价值,在于其条幅撑起的圆形空间,正是这圆之空,才成就了它的轴与辐的功用;器皿一定要是大肚空心的,以此,才能成就器的功用;广厦千间,空间越大,才越为华贵,我们以前只看到了雕梁画栋,而从没看到其中的无与空才是人所真正所享的用之所在。

世上的无,也往往才是这些物件存在的真正起作用的价值啊。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什么虚无?然后对什么有用?

白岩松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以杯子为例,肉眼能看到的是杯壁和杯把,这是“有”。而让杯子真正有用的是杯壁围出来的空——什么都没有的部分才是它的价值所在。不是么?

仔细回味,真的是这个道理。

拓展开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只做认为有用的事,如升官、成名、发财,而不愿意做那些看似无用的事,如发呆、喝茶、赏花、看四季变化。

任何事物应该是要有虚无的部分的,而不能都是满满的、不能都是实心的,否则这些事物存在于天地之间是没有任何功用的,或者说会爆掉也未可知。

前段时间看大家的年终总结,很多人说自己这一年业余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一直在充电学习,各种App上的课程报了一大堆,可事实上却是每天疲于应付,最终收获甚微,你可曾想过,你所有认为有用的东西,是真正填补了自己的无用,还是使自己负重前行?



《庄子·人间世》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一群木匠去齐国,他们到了曲辕这个地方,见到了一棵栎树。这棵树被当地人当做了土地神。

这树大到能够遮蔽数千条牛,树干有一百围那么粗,树干长到比山还高十来丈,之后才长树枝。如果拿它来做船的话,可以做十几艘。

前来观赏它的人如同赶集,可是,有个木匠师傅路过的时候,看也不看它一眼,就继续走他的路。而他的弟子则看了个够,等到他赶上师父的时候,就问:

“自从我跟从您学木匠以来,从没有看到过这么美的树。可是先生不肯看它,继续行路,这是为什么?”

师傅回答道:“罢了!不要再说了!那不过是不中材的散木而已。拿它做船吧,它就往水里沉;拿它做棺椁吧,它很快就腐烂;拿它做器材吧,它很快就毁坏;拿它做门户吧,它又往外流树液;拿它做柱子吧,它又容易被虫蛀。这是一种不中材的树。由于没有任何用处,所以它才这么长寿。”

后来栎树托梦给木匠说:“你拿可用之材与我相比吗?山楂、梨树、橘子、柚子,或果蓏之树,果实熟了就会剥离,而剥离一次就受一次辱,大的树枝被折断了,小的树枝被牵引了。这就是由于它们的用处使得它们陷入如此苦不堪言的境地,所以,都没有享尽天年而中途夭折了,自我招使世俗的剖击。所有的物都是这样的。无所可用,正是我的大用。”

一无是处的栎树,最终成了土地神,这正是:无用即是大用。

人生亦然。



还记得电影《无问西东》,当时我看得热泪盈眶。

西山苍苍,滇水茫茫,在当年西南联合大学的热土上,出现了大批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文学艺术大师,在半个世纪后仍闪耀出巨大的光芒。

影片中吴岭澜一袭长袍,看着发榜。英文成绩第一,但物理成绩落在了“无列”。老师劝文科优秀的他转专业,他迷茫不绝,只因那个年代,所有最优秀的人,都在学习实科。

学习是为了什么?为了前途光明的实用主义,还是追随内心爱我所爱?

吴岭澜内心迷茫。人生是需要向导的指引,幸运的是吴岭澜遇到了大师梅贻琦和泰戈尔,拨开了“有”与“无”的迷雾,选择了“无用”。

抗战时期,吴岭澜在云南的山洞外给学生上课,就在这容不下一张书桌的年代,他深情吟诵泰戈尔的诗《爱者之贻》,也道出了答案:

“世界于你而言,无意义无目的,却又充满随心所欲的幻想,但又有谁知,也许就在这闷热令人疲倦的正午,那个陌生人,提着满篮奇妙的货物,路过你的门前,他响亮地叫卖着,你就会从朦胧中惊醒,走出房门,迎接命运的安排。”

不放弃对生命的思索,是在无用中寻找对自己的真实。

炮火硝烟中的西南联大,窗外大雨瓢泼,老教授在漏雨的教室中坚持授课,他一遍遍提高的音量始终被嘈杂的雨声吞没,面对茫然无措的学生们,他干脆在黑板上写下“静心听雨”四个字,然后从容落座,任凭大雨打湿长衫。

讲台上下,一片沉静,不禁让我想到苏东坡在被贬后摒除落寞、潇洒而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刻,静心听雨,无问是非。

1937年南开大学被炸成一片废墟,当时的校长张伯苓写了一句话“物质之损失我毫不挂怀,南开之精神将在这个废墟上永远。”他的儿子从军学了飞行,在抗日战争中阵亡。

有无相生。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阀。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乱世中的读书人,无问政治立场,无问学术成果,他们在战火纷飞中仍能宠辱不惊,视“有”为“无”,以自己的渊博学识与家国情怀撑起了一个思想的盛世。

不为占有多少,那是物质的荣耀,不谈拥有什么,那是有条件的爱,而保持心灵的“无”,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真正的富有。



上海复旦大学流传着一句话,做“自由而无用的灵魂”,被称为“民间校训”,从校长至老师将这种“无用”视作复旦所能教给学生的“最神圣、最尊贵的精神价值”。

杨玉良校长2011年的毕业致辞就带有这种“自由而无用”的风范:

在希腊语当中,学校就是‘闲暇’的意思。因此你只要在这四年当中体验了,也思考了,那么你的心智已经得到了自由的发展,你仍然是向着智慧的方向在努力地前进。我的期望是,但愿复旦没有因为生怕你们‘虚度光阴’而使你们被迫地‘误用光阴’,而让你们远离智慧。

而正是这样的“无用”之心,让学生们从所谓崇高的意义中解放出来,从必须有所作为的压力中解放出来,知道探索和思考本身即是意义,知道无用即是有用,知道在世俗的功成名就之外,平凡亦是可以被接受的人生。

一所大学具备了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立的人格和人心的自由,将有用的和无用的相结合,成就了最大的有用。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提倡去做看似无用的事,如在喝茶、跑步或发呆中都有可能迸发灵感与创造力,所有的东西都是相通的。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物理学到尽头是哲学,而哲学学到尽头是宗教,所有的东西是一个大圈,他经常做一些别人看似无用的事儿,而且感谢这些事儿,就是读大量的金庸小说和各种文学作品。

此刻我们再来回味老子的这句话,深以为然: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有形的东西,它们给人类带来了便利,带来了利益,而“无”——无形的东西、无形的部分才是最大的作用,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由无形的东西在起着主导的、根本性、决定性的作用,如思想,如意念,是谓“无用”又是最大的“用”。

我们读老子学智慧,尽管在老子的言语中他并没有告知我们具体做什么、怎么做,但在潜移默化中,已然懂得有无是相生的,是相对的。

亲爱的朋友们,无用即是有用。人生在世,我们每一个人若能时时保持心灵的“无”,保持空杯的心态,才是人生最大的富有啊!

亦如电影中所说,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