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并未彻底解决匈奴之患,那么为何要把胜利归功于他呢?
汉武帝时期虽然并没有彻底消灭匈奴,解决匈奴之患,但是仍然极大的打击了匈奴的势力,让当时的汉军威震西域,为华夏民族塑造了强劲的风骨。致使西域各国都不得不重新评估汉朝的实力,并开始仰慕汉朝的威仪和文明,与汉朝互通有无,建立了一条“丝绸之路”,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融合。所以说将解决匈奴之患的功劳归于汉武帝,完全没有问题。下面就结合汉武帝时期对战匈奴的三场胜利,来具体说一说汉武帝抗击匈奴的重要意义。
汉武帝时期对抗匈奴的三次胜利
第一次战争(河南之战):公元前128年,匈奴出兵2万,对汉朝的辽西、渔阳、雁门等地区发起了进攻,他们很快便占领了辽西地区,掠走辽西地区百姓两千多人,接着又一路攻陷渔阳和雁门,在两地进行了大肆的屠杀和抢夺。汉武帝得到前线战报之后,立刻派卫青率军出击,将匈奴赶出了河套地区,击杀匈奴士兵数千人,缴获牛羊百万头。然后汉朝在此地设立了朔方、五原两郡,并修复了该地的长城,还移民10万人到此地,这样的一系类措施为后期汉军继续攻打匈奴,奠定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解除了匈奴从河套地区南下对西汉首都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战争(河西之战):汉武帝为了打通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通商,计划在外交上孤立匈奴。公元前123年,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了出使西域的情况,汉武帝听后,决定对匈奴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战争,这一次,汉武帝先是派霍去病带领一万精锐骑兵,从陇西出发,攻打匈奴,霍去病不负众望,连续攻克了焉支、祁连二山,杀掠匈奴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五人,王母、王子、相国、将军等匈奴王室及高级官员三千多人,使匈奴遭受重大打击。汉朝就此占领了河西走廊,并设立了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从此以后河西走廊到罗布泊这一带,再也没有了匈奴侵扰,匈奴与西羌的联系也就此被中断。
这场战役过后,匈奴人为此作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第三次战争(漠北之战):被霍去病打跑的匈奴并没有善罢甘休,他们认为汉军常年生活在内地,不可能跨越沙漠作战,便开始陆续派兵对右北平和定襄一带进行掠夺。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兵分两路,同时向漠北地区发动了攻击。卫青在龙庭附近大败匈奴军,军斩虏匈奴2万人。另一边霍去病大败匈奴左贤王,杀虏匈奴7万余人,同时还俘虏了匈奴的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虏获匈奴将军、相国、都尉等高级官员攻击八十三人。
之后部队乘胜追击,一路杀到了狼居胥山,在这里举行了祭天仪式,极大的震撼了西域各国,这次战役直接迫使匈奴开始向西北边远地区迁移,匈奴在漠北、漠南地区的优势荡然无存,从而基本上解决了匈奴对汉朝西北边境的威胁。
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以上这三次战役的胜利,汉朝人民建立了极强的民族自信心,也为汉朝发展确立了大的战略目标,方便了日后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如果没有汉武帝对匈奴作战的胜利,那么西域地区就不会与汉朝有关,西域对于汉朝以及日后各朝各代的经济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是源自于此。
其次,这三次战争打通了欧亚的交流通道,为汉朝寻找了很多新的盟友,日后再与匈奴作战之时,可以与盟友对匈奴进行两面夹击。同时在与盟友的交流过程中,还引进了不少的外来物种,比如张骞带回了石榴,苜蓿等物种。
最后,通过这三次战争,确立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分割线,开拓了疆土,将河套地区、西域部分地区,纳入了华夏的版图。这些对于汉朝以及之后历代中原王朝的稳定和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所以说汉武帝在抗击匈奴这件事情上所取得的成绩是空前巨大的,将这些功劳放到他的身上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