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而”字有几种用法?

 我来答
小山村情怀
高能答主

2022-08-21 · 活首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小山村情怀
采纳数:28608 获赞数:38891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文文言文中“而”字主要有以下几种词性,分别是连词、代词用,在各课文例句中有不同的用法和意义。

1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1用作代词

“而”通“尔”,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通假字

“而”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及举例

1、第二人称代词, 一般作定语。        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

2 . 副词,译为就、才。例句:然则何时而乐耶。

3、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例句: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5、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或却。例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或假如。例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例句: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8、表示因果关系。例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orangezi君

2022-08-23 · TA获得超过4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837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9.2万
展开全部
“而”是文言文里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主要用作连词 (定义复习: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现代汉语词典》))。

“而”作为连词的时候,有8种用法:

1、表示并列关系:
连接不分主次、先后的两项,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又”字相当。

如:空中而多窍。(苏轼《石钟山记》)

——(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

如:性贪而狠(马中锡《中山狼传》)

——(狼)性情贪馋又狠毒。

2、表示递进关系:
“而”后边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而”等于现代文的“而且”。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天资聪颖而且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3、表示承接关系:
连接一前一后的两项,表示承接关系,有时和现代汉语的“就、便”相当。

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学到知识就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人不是生出来就都懂得许多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4、表示因果关系:
而”前后的两件事情含有因果关系,“而”等于现代文的“因而、于是”。

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有个倦怠了因而想出来的人说:“不出来,火把就要烧完了。”

如: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韩非子·五蠹》)

——有位圣人出现,教人们在树上架起鸟巢一样的住处来避免各种野兽的伤害,于是大家都爱戴他。

5、表示转折关系:
连接意思相反、相对的两项,表示转折关系,和现代文的“但是、却”相当。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种提取出来的,但是它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6、表示偏正(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偏正关系,有时可译为“地”。

如:面山而居。(《列子·愚公移山》)

——面对着山居住。“面山”是“居”的状语,说明“居”的方式。

如:吾尝终日而思之矣。(《荀子·劝学》)

——我曾经整天地冥思苦想。“终日”是“思”的状语,说明“思”的时间。

7、表示假设关系:
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一种条件,含有“如果、假若”的意思。

如:人而无知,与木何异?(范缜《神灭论》)

——人如果没有知觉,和树木有什么两样?

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

——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即使是手拿鞭子的差役,我也愿意作。

8、表示目的关系:
“而”前后的两件事情含有目的关系,“而”等于现代文的“来”

如: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鸿门宴》)

——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官府藏富,来等待将军。

而作为通假字,有1种用法:

与“尔”通假,表示“你、你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华源网络
2022-05-23 · TA获得超过55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4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42万
展开全部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清晨在云端
2022-08-19 · TA获得超过2.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4万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2604万
展开全部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1.第二人称代词
2.一般作定语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3.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4.连词,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5.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6.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7.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8.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阿炜聆听心声
2022-08-25 · 热情的阿炜君竭诚为您解答。
阿炜聆听心声
采纳数:429 获赞数:779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7)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