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改变吗?》观后感 - 草稿
展开全部
每天,世界都在改变。创造改变生活,知识改变认知,梦想改变命运。教育,打开心智的钥匙,民族振兴的基石。
看到“起跑线”这三个字,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体育比赛。可是,也会有一些人会想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这句话的人,大部分是父母。因为做父母的经常被这句喊得响亮的口号所迷惑。
我们想一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谁说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说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说的。而是那些蛊惑家长去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的“教育机构”说的,这是他们屡试不爽的“宣传语”。要知道,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会说这样违背教育常识的话的。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教育能改变吗?》,第一章的主题就是“起跑线上”,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恶毒,最蛊惑人心的口号。”2011年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位副司长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就现有的教育现状和家长的心态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这就给我们那些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奉为圭臬的父母们提一个醒:不要盲目相信这样的口号,不要被这样的口号所蛊惑。一旦盲目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是小事,榨干孩子的潜能是大事。严重的话,孩子可能会因此而痛恨学习,从而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将各种知识强硬地“灌输”进他的头脑之中;还有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在孩子刚刚两三岁的时候,就为孩子报才艺班,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画画、跳舞、唱歌,让他尽可能地“多才多艺”;更有的父母为了孩子不惜花大价钱,请家教、选学校,甚至干脆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所谓的“更先进的教育”……对于孩子真正的未来,这些父母从不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把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翻身”联系起来,完全不去顾及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于是便有了种种家庭悲剧的诞生。
我们总是说教育改变命运,但又发现出现了「教育无用论」。有人说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问题是出在学校社会家长,还是出在学生呢?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们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和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教育资源不平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从在今天的中国,三线城市里一个像样一点的中学,可能教育水平比30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教师的水平高、实验条件也好,但现在依然有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中学,你的孩子可能还未必进得去。
最近几年,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走上极端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不适当的“起跑”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狂躁、焦虑等心理障碍性疾病。个别孩子还因此走上不归路……相信这一切不是父母的初衷,父母只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结果,孩子竟然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孩子的童年是一次旅行,而不是一场比赛。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一个长长的“马拉松”。孩子应该赢得是整个人生,而不是某一阶段。即使孩子起初赢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他也未必赢得之后的人生。而且,他“赢在起跑线上”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因为他的童年是灰色的,是被父母“压迫”的,是没有快乐可言的,是不堪回首的。这对他,难道不有些残忍了吗?
我们想一下,为什么体育运动员在比赛前都要做热身?因为如果没有做好热身运动就猛地投入比赛,很可能会导致抽筋,跌倒,甚至心力衰竭等情形发生,使人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其实,童年就是一个人“热身”的时期,就是一个“新车需要磨合”的时期,这个时期一定不能“满负荷运转”,而是根据自身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地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后劲十足,而不会“早衰”,才不会在需要大展身手的时候而“力不从心”。
既然这样,我们何必担心孩子在“起跑线”上的输赢呢?
所以,教育确实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为成绩考好了,将来社会一定要给你什么,这可能就想错了,教育远比在社会上往前进一层、两层要重要得多。我在清华当班主任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很多人心态上慢慢会变得不健康,实际上他就觉得自己独立了半天,很多得不到结果,就不好好读书了。
其实很大程度上,最后并不是考试成绩决定了你最后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话说(有时候开玩笑说),每个人的命运早就注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让她(他)的命运变得更好一点。
理智看待“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找到人生真正的“起跑线”,从而引领他赢得整个人生,赢在终点。作为家长要树立“起跑线”的正确观念,我们观察一下周围,很多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因为过早地透支了体力、健康、智慧等,反而不一定能笑到最后,赢到终点。而很多成功人士,小时候并不是优秀的学生,甚至是“差生”。要是以当今父母的思维,这些人早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但是,事实是他们在事业上却是非常优秀的成功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小宇宙”的爆发不一定会发生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或是少年得志,或是大器晚成。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起跑线”上没有输赢,那些所谓的输赢都是在父母功利心下催生出来的,而所谓的“少年得志”也是“人生之大不幸”!
人,处于动物与上帝之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人挣钱吃饭,而是让人摆脱一般动物的状态,成为一个有精神的动物,离上帝越来越近。
看到“起跑线”这三个字,人们一般会联想到体育比赛。可是,也会有一些人会想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到这句话的人,大部分是父母。因为做父母的经常被这句喊得响亮的口号所迷惑。
我们想一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谁说的?一定不是真正的教育家说的,也一定不是真正懂教育的人说的。而是那些蛊惑家长去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课外班的“教育机构”说的,这是他们屡试不爽的“宣传语”。要知道,真正懂教育的人,是不会说这样违背教育常识的话的。而“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
《教育能改变吗?》,第一章的主题就是“起跑线上”,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最恶毒,最蛊惑人心的口号。”2011年年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的一位副司长在一次新闻通气会上,就现有的教育现状和家长的心态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这就给我们那些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奉为圭臬的父母们提一个醒:不要盲目相信这样的口号,不要被这样的口号所蛊惑。一旦盲目相信“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口号,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是小事,榨干孩子的潜能是大事。严重的话,孩子可能会因此而痛恨学习,从而影响他一生的发展。
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将各种知识强硬地“灌输”进他的头脑之中;还有的父母为了能让孩子“在未来更有竞争力”,在孩子刚刚两三岁的时候,就为孩子报才艺班,让孩子学习钢琴、小提琴、画画、跳舞、唱歌,让他尽可能地“多才多艺”;更有的父母为了孩子不惜花大价钱,请家教、选学校,甚至干脆将孩子送到国外去接受所谓的“更先进的教育”……对于孩子真正的未来,这些父母从不认真思考,只是单纯地把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翻身”联系起来,完全不去顾及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才能,于是便有了种种家庭悲剧的诞生。
我们总是说教育改变命运,但又发现出现了「教育无用论」。有人说教育一定是出了问题。问题是出在学校社会家长,还是出在学生呢?这些原因可能都有,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我们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和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教育资源的不平衡。
教育资源不平衡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从在今天的中国,三线城市里一个像样一点的中学,可能教育水平比30年前很多的北京高中都好,教师的水平高、实验条件也好,但现在依然有中国最好的大学、最好的中学,你的孩子可能还未必进得去。
最近几年,孩子因学习压力过大而走上极端的报道屡见不鲜。很多孩子就是因为不适当的“起跑”而患上了不同程度的抑郁、狂躁、焦虑等心理障碍性疾病。个别孩子还因此走上不归路……相信这一切不是父母的初衷,父母只是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结果,孩子竟然输得一塌糊涂。
其实,孩子的童年是一次旅行,而不是一场比赛。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一个长长的“马拉松”。孩子应该赢得是整个人生,而不是某一阶段。即使孩子起初赢在了所谓的“起跑线”上,他也未必赢得之后的人生。而且,他“赢在起跑线上”的经历,对于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噩梦,因为他的童年是灰色的,是被父母“压迫”的,是没有快乐可言的,是不堪回首的。这对他,难道不有些残忍了吗?
我们想一下,为什么体育运动员在比赛前都要做热身?因为如果没有做好热身运动就猛地投入比赛,很可能会导致抽筋,跌倒,甚至心力衰竭等情形发生,使人不得不中途退出比赛。其实,童年就是一个人“热身”的时期,就是一个“新车需要磨合”的时期,这个时期一定不能“满负荷运转”,而是根据自身的成长规律顺其自然地成长。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后劲十足,而不会“早衰”,才不会在需要大展身手的时候而“力不从心”。
既然这样,我们何必担心孩子在“起跑线”上的输赢呢?
所以,教育确实重要,但如果你指望因为成绩考好了,将来社会一定要给你什么,这可能就想错了,教育远比在社会上往前进一层、两层要重要得多。我在清华当班主任的时候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很多人心态上慢慢会变得不健康,实际上他就觉得自己独立了半天,很多得不到结果,就不好好读书了。
其实很大程度上,最后并不是考试成绩决定了你最后成功不成功,用我的话说(有时候开玩笑说),每个人的命运早就注定了,而教育本身就是要让她(他)的命运变得更好一点。
理智看待“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孩子找到人生真正的“起跑线”,从而引领他赢得整个人生,赢在终点。作为家长要树立“起跑线”的正确观念,我们观察一下周围,很多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因为过早地透支了体力、健康、智慧等,反而不一定能笑到最后,赢到终点。而很多成功人士,小时候并不是优秀的学生,甚至是“差生”。要是以当今父母的思维,这些人早在“起跑线”上就输掉了,但是,事实是他们在事业上却是非常优秀的成功者。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宇宙”,“小宇宙”的爆发不一定会发生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或是少年得志,或是大器晚成。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起跑线”上没有输赢,那些所谓的输赢都是在父母功利心下催生出来的,而所谓的“少年得志”也是“人生之大不幸”!
人,处于动物与上帝之间。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人挣钱吃饭,而是让人摆脱一般动物的状态,成为一个有精神的动物,离上帝越来越近。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