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台北人》:美则美矣,更应知道美从何来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最近一直在读一本书,欧阳子的《王谢堂前的燕子——白先勇<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
离开学校以后,似乎很少看理论性的文章了,但这本书的作者和书名,着实让人惊羡,让人须臾离不开目光。欧阳子——是西蒙·波伏娃《第二性》的译者,小说集《那长头发的女孩》的作者,更是当年与白先勇共同并肩作战在《现代文学》阵地中的战友。经年之后,欧阳子为好友的小说集《台北人》作评论性质的文章。
正如欧阳子在前言中所写:
读过《台北人》的人很多,被它感动的人也很多,但大多数只是有一种朦胧的印象。就像不经意间走进一座古老的房子,里面发出香甜而腐烂的气息,你被它吸引,但不一定知道它有害。你深知这是一种幻觉,却不会知道这幻觉为何而来。
欧阳子解答了这一切。
“台北人”这个称呼与一般意义上的“北京人”“上海人”有本质的不同。它不仅是一个地域名词,更是一个类型的代名词,这些人——都出身大陆,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来台湾。只不过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他们中有的不及弱冠,有的正当盛年,然而,十几二十年后,他们统统步入人生的下坡路。而这,正是小说的时间背景。
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流淌,带来的不仅仅的黑发变白发,还有心灵负担之不堪重负。被迫迁徙到台湾的这些人,无论处于何种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去。而在日复一日的希望变失望中,过去的一切都变得极为温存而绝望。
像朴公(《梁父吟》),顺恩嫂(《思旧赋》),窦夫人(《游园惊梦》这些人,他们中有的是儒将,有的是社交名媛,有的则是女仆和帮佣工人。无论富贵贫贱,他们都背负着一个不能释怀的过去,或是在现实中沉沦,或是在往事中沉溺,他们无法解脱,直到死去。而他们的下一代,却不会有这种烦恼了——因为他们没有“过去”。
《台北人》中的《游园惊梦》最为著名,为许多读者和评论家所激赏。纵观整篇,如梦如幻,恰如题目所言,这正是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今昔、灵肉、生死做了对比。而统观全书,亦是如此。只不过,作为小说家的白先勇,不会让普通人轻易看到斧凿之痕迹罢了。
在这本小说集前,作者引用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诗做引子,即点明《台北人》的主题。无论从单篇看,还是把十四篇作为一个整体,今昔强烈对比让人心颤。
故事中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都有一段过去。过去的青春活力在现今的局促、仓皇中,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他们。那个年代的台北人,还在期盼能够反攻大陆做主人。但年不假人,即使有这么一天吧,他们也是看不到了。他们哀伤忧愁,不知道恨谁,只能靠着回忆活着。而过去越美好,现下就越残酷。而更讽刺的是,回忆经过太多次打磨,或许已非事实,然而无力的人们靠着这一段或那一段变形的记忆活着。
在《台北人》的世界中,灵与肉互相撕扯,毫不相让。“灵”是爱情、理想、精神——其实也对应着过去。“肉”是性欲、现实、肉体——其实对照着现在。在大多数小说里,灵与肉是对立的。当《花桥荣记》里的卢先生恪守本分,一心一意等待留居大陆的罗家姑娘时,他是多么体面和高尚。而当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想时,那么高洁的卢先生立刻沉浸到无边的性欲中,甚至有了一个惨死的结局。灵与肉,毫不相让。
在小说家白先勇这里,过去尽管逝去了,但是神圣无比,甚至可以救赎现在。当金大班想起自己与月如的爱情时——这是她的灵——立刻变得温柔同情。这个风尘女子一瞬间的柔情,是由“过去”撕扯进“现在”的。而如果没有过去,金大班应该是不值得任何同情的。
时间是宇宙中最大的贼,无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蝼蚁细民。《台北人》中各个阶层的人——这些有过特殊历史记忆的人,都会老去,死去。
在这个层面上,欧阳子认为白先勇是一个“消极的宿命论者”。这首先体现于,在多篇小说中,都会出现“冤”、“孽”等字眼。当然这些词语出现在文章中,首先可以看出白先勇客观描绘的中国旧式社会的实际情况,但也不能说这些没有透露出作家某些潜在的思想。
更为明显的例子是《孤恋花》。在这里,作者似乎相信,人之“孽”由遗传而来,无法摆脱。《孤恋花》中的娟娟,生理上带有遗传的疯癫,还有乱伦导致的罪孽,这注定了她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文中又处处暗示,娟娟是五宝(一个惨死的女孩)再世。她们都宿命般的不得好结果,就像有命运之神拿着指挥棒,凛然而不可侵犯。
《台北人》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它是民族记忆遥远的一隅,在现下的世界,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时候同更年轻的朋友谈起白先勇,有人言“美则美矣”。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许还应知道这“美”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记住它。
离开学校以后,似乎很少看理论性的文章了,但这本书的作者和书名,着实让人惊羡,让人须臾离不开目光。欧阳子——是西蒙·波伏娃《第二性》的译者,小说集《那长头发的女孩》的作者,更是当年与白先勇共同并肩作战在《现代文学》阵地中的战友。经年之后,欧阳子为好友的小说集《台北人》作评论性质的文章。
正如欧阳子在前言中所写:
读过《台北人》的人很多,被它感动的人也很多,但大多数只是有一种朦胧的印象。就像不经意间走进一座古老的房子,里面发出香甜而腐烂的气息,你被它吸引,但不一定知道它有害。你深知这是一种幻觉,却不会知道这幻觉为何而来。
欧阳子解答了这一切。
“台北人”这个称呼与一般意义上的“北京人”“上海人”有本质的不同。它不仅是一个地域名词,更是一个类型的代名词,这些人——都出身大陆,随着国民党政府撤退来台湾。只不过在那个时间节点上,他们中有的不及弱冠,有的正当盛年,然而,十几二十年后,他们统统步入人生的下坡路。而这,正是小说的时间背景。
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流淌,带来的不仅仅的黑发变白发,还有心灵负担之不堪重负。被迫迁徙到台湾的这些人,无论处于何种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过去。而在日复一日的希望变失望中,过去的一切都变得极为温存而绝望。
像朴公(《梁父吟》),顺恩嫂(《思旧赋》),窦夫人(《游园惊梦》这些人,他们中有的是儒将,有的是社交名媛,有的则是女仆和帮佣工人。无论富贵贫贱,他们都背负着一个不能释怀的过去,或是在现实中沉沦,或是在往事中沉溺,他们无法解脱,直到死去。而他们的下一代,却不会有这种烦恼了——因为他们没有“过去”。
《台北人》中的《游园惊梦》最为著名,为许多读者和评论家所激赏。纵观整篇,如梦如幻,恰如题目所言,这正是作者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今昔、灵肉、生死做了对比。而统观全书,亦是如此。只不过,作为小说家的白先勇,不会让普通人轻易看到斧凿之痕迹罢了。
在这本小说集前,作者引用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诗做引子,即点明《台北人》的主题。无论从单篇看,还是把十四篇作为一个整体,今昔强烈对比让人心颤。
故事中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他们都有一段过去。过去的青春活力在现今的局促、仓皇中,像幽灵一样缠绕着他们。那个年代的台北人,还在期盼能够反攻大陆做主人。但年不假人,即使有这么一天吧,他们也是看不到了。他们哀伤忧愁,不知道恨谁,只能靠着回忆活着。而过去越美好,现下就越残酷。而更讽刺的是,回忆经过太多次打磨,或许已非事实,然而无力的人们靠着这一段或那一段变形的记忆活着。
在《台北人》的世界中,灵与肉互相撕扯,毫不相让。“灵”是爱情、理想、精神——其实也对应着过去。“肉”是性欲、现实、肉体——其实对照着现在。在大多数小说里,灵与肉是对立的。当《花桥荣记》里的卢先生恪守本分,一心一意等待留居大陆的罗家姑娘时,他是多么体面和高尚。而当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想时,那么高洁的卢先生立刻沉浸到无边的性欲中,甚至有了一个惨死的结局。灵与肉,毫不相让。
在小说家白先勇这里,过去尽管逝去了,但是神圣无比,甚至可以救赎现在。当金大班想起自己与月如的爱情时——这是她的灵——立刻变得温柔同情。这个风尘女子一瞬间的柔情,是由“过去”撕扯进“现在”的。而如果没有过去,金大班应该是不值得任何同情的。
时间是宇宙中最大的贼,无论你是王侯将相,还是蝼蚁细民。《台北人》中各个阶层的人——这些有过特殊历史记忆的人,都会老去,死去。
在这个层面上,欧阳子认为白先勇是一个“消极的宿命论者”。这首先体现于,在多篇小说中,都会出现“冤”、“孽”等字眼。当然这些词语出现在文章中,首先可以看出白先勇客观描绘的中国旧式社会的实际情况,但也不能说这些没有透露出作家某些潜在的思想。
更为明显的例子是《孤恋花》。在这里,作者似乎相信,人之“孽”由遗传而来,无法摆脱。《孤恋花》中的娟娟,生理上带有遗传的疯癫,还有乱伦导致的罪孽,这注定了她有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文中又处处暗示,娟娟是五宝(一个惨死的女孩)再世。她们都宿命般的不得好结果,就像有命运之神拿着指挥棒,凛然而不可侵犯。
《台北人》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世界,它是民族记忆遥远的一隅,在现下的世界,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时候同更年轻的朋友谈起白先勇,有人言“美则美矣”。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许还应知道这“美”从何而来,才能更好地记住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