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与危害
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与危害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性质和数量上的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水体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其中人为污染是主要的。
1.水体的物理性污
水体的物理性污染是指热污染、色度、臭味以及悬浮物等的污染。
⑴热污染
废水温度过高而引起的危害,叫做热污染,其主要危害包括以下几点:
①由于水温过高,使水体溶解氧浓度降低,大气中的氧向水体传递的速率也减慢;另一方面,水温升高也会导致生物耗氧速度加快,促使水体中溶解氧更快被耗尽,水质迅速亚化,造成鱼类和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
②水温升高会回快藻类繁殖,从而加快水体富营养化的进程;
③水温升高会导致水体中的化学反应加快;
④由于水温升高,加速细菌的生长繁殖,增加后续水处理的费用。
⑵色度
可分为表色与真色,表色是指由悬浮物造成的色度,而真色指的是由胶体物质和溶解物质形成的色度。色度污染会使水体的色度加深,透光性减弱,还会影响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妨碍水体的.自净作用。
⑶固体物质
固体污染物常用悬浮物和浊度两个指标来表示。悬浮物是一项重要水质指标,它的存在不但使水质变得浑浊,还会使管道及设备堵塞、磨损,干扰废水处理及回收设备的工作。固体污染物的危害包括:
①悬浮性固体会导致鱼类窒息死亡,并且能使水质恶化;
②溶解性固体能增加水中的无机盐浓度,使土壤板结。
2. 无机物污染及危害
⑴酸、碱及无机盐
酸碱污染物主要由工业废水排放的酸碱以及酸雨带来。酸碱污染物使水体的pH值发生变,破坏自然缓冲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妨碍水体的自净,使土壤酸化或盐碱化。
⑵氮、磷
废水中所含的氮和磷是植物和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当废水排入受纳水体,使水中的氮和磷的浓度分别超过0.023mg/L和0.31mg/L时,就会引起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并造成一系列的危害:
①藻类占据的空间越来越大,使鱼类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死亡的藻类将沉积水底,增加水体的有机物量;
②藻类从以硅藻和绿藻为主转为以迅速繁殖的蓝藻为主,蓝藻不是鱼类的良好饲料,并且有些还会产生毒素;
③藻类过度生长,使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造成鱼类的死亡,水体发臭。
⑶硫酸盐与硫化物
饮用水中含少量的硫酸盐对人体影响不大,超过250mg/L后会引起腹泻。
⑷金属毒物
金属毒物主要为汞、铬、铅、锌、镍、铜、钴和锰等,特别是前几种的危害更大。
3.有机物污染及危害
水体中可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在有氧的条件下,由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进行好氧降解,使水中的溶解氧逐渐减少,有机物开始腐化,发出臭气,破坏水体生态组成,影响环境卫生。
4.油类污染物
油类污染物能在水面上形成油膜,隔绝大气与水面,破坏水体的复氧条件,它还能着于土壤颗粒表面和动植物体表,影响养分的吸收和废物的排出。
5.生物污染物
生物污染物主要是指废水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它包括致病细菌、病虫卵和病毒。生物污染物污染的特点是数量大、分布广、存活时间长、繁殖速度快,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河流水体自净机理
1.河流水体的自净过程
受污染的河流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转化,水体恢复到原有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水体自净机理包括物理作用、化学作用以及生物作用。
⑴物理净化作用
污水或污染物排于水体之后,可沉淀固体逐渐沉至水底形成底泥,悬浮胶体和溶解性污染物则因混合扩散稀释而逐渐降低在水中的浓度。污水排入河流的混合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竖向混合阶段;②横向混合阶段;③段面充分混合后阶段。
⑵化学净化作用
是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河水中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水体中通过多种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能去除水中的污染物。
⑶生物净化作用
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称为生物净化作用。生物化学作用后,最终使有机物无机化,由有害向无害转化。
水质标准的发展
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水质标准的发展方向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顺应国际趋势,提高我国水质的微生物学指标;我国应对微生物引发的人体健康风险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对隐孢子虫等肠道致病原生动物应作为重点。
第二,应继续重视对有毒有害物质标准的制定,制订标准应更为严格。
第三,应适当提高感官性指标;在达到用户可按受程度的基础上,还应从对健康的影响来理解和认识感官性指标。
第四,在制订水质标准中要开展风险效益分析。对标准中拟增减或修改的项目,应作详细调查,提供改善指标的可行净水措施,并进行效益和投入的分析,这样制订的标准才更合理,更具可行性和科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