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勿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平日里自诩还是听说过几个成语的,可是今天“潜龙勿用”这个成语,这是相当陌生的。潜龙勿用。从字面上看,勿用就是不要用,但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教授却说这是错误的理解。
果然是活到老学到老,就像“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大部分人容易误用一样。那么,潜龙勿用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如何巧妙地做到潜龙勿用呢?这是听曾教授解读易经智慧秘籍中的意外收获。
潜龙勿用,暗含有首先承认自己做龙的传人的前提,那就要充实自己。
比如刚到一个地方就开始发表很多意见,本地人一听就知道你是刚来的,是个楞头青。因为你对当地情况是完全不了解的,那你的处境岂不是很危险?
当然啦,刚入职一个行业(刚跳槽一个新单位)也是这样,不管年龄几何,之前的积淀有多少,来到新的地方,都需要低调,换句话说 韬光养晦。
曾教授接着举了一个大家的耳熟能详的潜龙勿用(韬光养晦)的例子:
这就叫低调(奢华)。低调的人往往是有一定智慧的,就像成熟饱满的稻穗往往是弯腰的,混杂在其中的稗草却从来就是“高昂着头”,实则腹中草莽。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量体裁衣、看菜下碟、入乡随俗……这往往都是一个人高情商、会来事儿的一种表现。
曾教授说,入境问俗就是潜龙勿用。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是没有资格讲潜龙勿用的,因为根本不算龙,无所谓潜龙,也不能用。潜龙勿用就是一个人 有潜在的能力,并能充实自己,做好准备之后,本来可以用的,但是为了整体的安全,暂时不表现出来。 有太多人是盲目进入,然后把整个局都扰乱掉,大家就骂他莽撞、鲁莽。
就像球场上,进球往往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若一个人过多的耽于自己的球技,想“炫酷”,迷恋于个人能力,则很可能对整个球队是一种灾难。同样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师徒互帮互助、小组合作都能将大家的潜能更好的发挥出来,要不为什么会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说呢。
有了这样的理解,就更容易明白“潜龙勿用”的“勿用”, 是站在不用的立场来用,而不是不用 。
这很有点像老子的“ 无为,则无不为 ”。
潜龙勿用,有话暂时不讲,先听人家讲,如果自己一讲出来,人家马上给你难堪,或者你讲完后别人讲得都比你高明,那不糟糕了?你自己就无地可容了。
这也许就是做人做事说话 留三分白 的智慧吧。
哲学上讲究量变到质变,聚沙成塔,积腋成裘,十年磨剑一朝亮剑。
但是一直勿用,一直潜在里面也不是明智之举,应该表现的时候就要表现,关键看时机看实力。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潜龙勿用,将自我的才华在最恰当的时机展现出来,那么依照乾卦,我们就上升到了 第二爻见龙 的境界。(我们的先哲智慧里不是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说法么?)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潜龙勿用运用到极致?达到见龙的时候,又该如何理解当前的处境呢?
勿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用。
诸葛亮是非常了不起的,整整潜了27年。人家说曹操很好,让他去投曹操,他不去;孙权不错去投孙权,他也不去。他在等谁?在等刘备,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他潜出来的。
诸葛亮可谓人中龙凤,他一旦潜下去是实打实的,以“布衣”之身“躬耕于南阳”,实力加时机的最佳加持之后的三顾茅庐,诸葛亮让世人见识了何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给了刘备整个未来的展望,告诉他天下的事情是怎样。刘备听得简直是叹为观止,然后就请诸葛亮下山帮忙。诸葛亮还是没有答应,他让刘备另请高明。这是最后一关考验了,他就想看看刘备怎么讲,如果刘备说“你不下山我怎么办呢”,那样诸葛亮绝对不会下山——你怎么办是你的事,我又没有欠你的。刘备也很了不起,他跪下来说:“你不下山,天下的苍生怎么办?我刘备无所谓,不成就不成了,可是天下的老百姓着实可怜。”诸葛亮是冲着这句话才答应的,不是刘备来看他三次他就下山了。
一个人第一次做不好,人家对你就没有信心了。由此看来,潜龙不是勿用,一旦用就用到点子上,以“刹那的芳华”征服所有人。
九二的爻辞写得很清楚: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这几个字有点深奥,还不太理解)这是第二境界。
潜了很久,一出来就是个大人的样子,不是说“抱歉抱歉,我刚下来,让我磨炼个几年……”,那样人家请你干什么?一个人不表现则已,一表现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四方八面的打击都来了。
若你表现得不好,没有人打击你;但你表现得好,所有的人都不高兴,因为你抢到他的光彩了——未来的机会都被你垄断掉了,领导的心也被你抓去了,我想这是人之常情,当一个人表现得越来越好,你就要知道自己已经进入第三个位阶了,叫做惕龙。就得接受周围人更多的批判性的、技术性的、找茬性的眼光。《周易·系辞下》有言:“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周易·乾卦》
近期几位震惊娱乐圈的“德不配位”的例子,已经足以说明了。
潜龙勿用经曾仕强教授这么一番解读之后,我理解的更透彻了,不是不用,而是有足够的准备和积淀,瞅准时机之后再用。Ycy389--040
果然是活到老学到老,就像“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大部分人容易误用一样。那么,潜龙勿用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又如何巧妙地做到潜龙勿用呢?这是听曾教授解读易经智慧秘籍中的意外收获。
潜龙勿用,暗含有首先承认自己做龙的传人的前提,那就要充实自己。
比如刚到一个地方就开始发表很多意见,本地人一听就知道你是刚来的,是个楞头青。因为你对当地情况是完全不了解的,那你的处境岂不是很危险?
当然啦,刚入职一个行业(刚跳槽一个新单位)也是这样,不管年龄几何,之前的积淀有多少,来到新的地方,都需要低调,换句话说 韬光养晦。
曾教授接着举了一个大家的耳熟能详的潜龙勿用(韬光养晦)的例子:
这就叫低调(奢华)。低调的人往往是有一定智慧的,就像成熟饱满的稻穗往往是弯腰的,混杂在其中的稗草却从来就是“高昂着头”,实则腹中草莽。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量体裁衣、看菜下碟、入乡随俗……这往往都是一个人高情商、会来事儿的一种表现。
曾教授说,入境问俗就是潜龙勿用。一个没有能力的人,是没有资格讲潜龙勿用的,因为根本不算龙,无所谓潜龙,也不能用。潜龙勿用就是一个人 有潜在的能力,并能充实自己,做好准备之后,本来可以用的,但是为了整体的安全,暂时不表现出来。 有太多人是盲目进入,然后把整个局都扰乱掉,大家就骂他莽撞、鲁莽。
就像球场上,进球往往是团队合作的结果,若一个人过多的耽于自己的球技,想“炫酷”,迷恋于个人能力,则很可能对整个球队是一种灾难。同样在学习上也是如此。师徒互帮互助、小组合作都能将大家的潜能更好的发挥出来,要不为什么会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说呢。
有了这样的理解,就更容易明白“潜龙勿用”的“勿用”, 是站在不用的立场来用,而不是不用 。
这很有点像老子的“ 无为,则无不为 ”。
潜龙勿用,有话暂时不讲,先听人家讲,如果自己一讲出来,人家马上给你难堪,或者你讲完后别人讲得都比你高明,那不糟糕了?你自己就无地可容了。
这也许就是做人做事说话 留三分白 的智慧吧。
哲学上讲究量变到质变,聚沙成塔,积腋成裘,十年磨剑一朝亮剑。
但是一直勿用,一直潜在里面也不是明智之举,应该表现的时候就要表现,关键看时机看实力。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做到潜龙勿用,将自我的才华在最恰当的时机展现出来,那么依照乾卦,我们就上升到了 第二爻见龙 的境界。(我们的先哲智慧里不是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说法么?)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潜龙勿用运用到极致?达到见龙的时候,又该如何理解当前的处境呢?
勿用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用。
诸葛亮是非常了不起的,整整潜了27年。人家说曹操很好,让他去投曹操,他不去;孙权不错去投孙权,他也不去。他在等谁?在等刘备,刘备三顾茅庐,就是他潜出来的。
诸葛亮可谓人中龙凤,他一旦潜下去是实打实的,以“布衣”之身“躬耕于南阳”,实力加时机的最佳加持之后的三顾茅庐,诸葛亮让世人见识了何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给了刘备整个未来的展望,告诉他天下的事情是怎样。刘备听得简直是叹为观止,然后就请诸葛亮下山帮忙。诸葛亮还是没有答应,他让刘备另请高明。这是最后一关考验了,他就想看看刘备怎么讲,如果刘备说“你不下山我怎么办呢”,那样诸葛亮绝对不会下山——你怎么办是你的事,我又没有欠你的。刘备也很了不起,他跪下来说:“你不下山,天下的苍生怎么办?我刘备无所谓,不成就不成了,可是天下的老百姓着实可怜。”诸葛亮是冲着这句话才答应的,不是刘备来看他三次他就下山了。
一个人第一次做不好,人家对你就没有信心了。由此看来,潜龙不是勿用,一旦用就用到点子上,以“刹那的芳华”征服所有人。
九二的爻辞写得很清楚: 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这几个字有点深奥,还不太理解)这是第二境界。
潜了很久,一出来就是个大人的样子,不是说“抱歉抱歉,我刚下来,让我磨炼个几年……”,那样人家请你干什么?一个人不表现则已,一表现就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四方八面的打击都来了。
若你表现得不好,没有人打击你;但你表现得好,所有的人都不高兴,因为你抢到他的光彩了——未来的机会都被你垄断掉了,领导的心也被你抓去了,我想这是人之常情,当一个人表现得越来越好,你就要知道自己已经进入第三个位阶了,叫做惕龙。就得接受周围人更多的批判性的、技术性的、找茬性的眼光。《周易·系辞下》有言:“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
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周易·乾卦》
近期几位震惊娱乐圈的“德不配位”的例子,已经足以说明了。
潜龙勿用经曾仕强教授这么一番解读之后,我理解的更透彻了,不是不用,而是有足够的准备和积淀,瞅准时机之后再用。Ycy389--040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