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风的诗句

 我来答
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游戏玩家

2022-07-16 · 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79.2万
展开全部

描写秋风的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2、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3、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韦庄《燕来》

4、我屋汝嫌低不住,雕梁画阁也知宽。大须稳择安巢处,莫道巢成却不安。杜荀鹤《春来燕》

5、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6、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魏曹操《观沧海》

7、天女伺辰至,玄衣澹碧空。差池沐时雨,颉颃舞春风。相贺雕阑侧,双飞翠幕中。勿惊留爪去,犹冀识吴宫。李峤《燕》

8、小桃谢后,双双燕,飞来几家庭户。轻烟晓暝,湘水暮云遥度,帘外余寒未卷,共斜入、红楼深处。吴文英《双双燕》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1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魏曹丕《燕歌行》

12、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

13、燕归巢后即离群,吟倚东风恨日曛。一别一年方见我,游来游去不禁君。罗邺《惜春》

14、变石身犹重,衔泥力尚微。从来赴甲第,两起一双飞。张鷟《咏燕》

15、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风凄凄,百花都凋蔽。《诗经小雅四月》

16、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杜甫《双燕》

1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8、小楼归燕又黄昏。寂寞锁高门。轻风细雨,惜花天气,相次过春分。杜安世《少年游》

19、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张九龄《咏燕》

2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21、拂水竞何忙,傍檐如有意。翻风去每远,带雨归偏驶。皇甫冉《赋得檐燕》

22、常傍画檐飞,忽委空梁去。忘却王家与谢家,别有衔泥处。刘克庄《卜算子(燕)》

23、豪家五色泥香,衔得营巢太忙。喧觉佳人昼梦,双双犹在雕梁。李中《燕》

24、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25、掠水身犹重,偎风力尚微。瓦苔难定立,檐雨忽喧归。未识重溟远,先愁一叶飞。衔泥在他日,两两占春晖。吴融《燕雏》

26、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李益《隋宫燕》

27、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28、雨燕翻新幕,风鹃绕旧枝。画堂春尽日迟迟。又是一番平绿、涨西池。程垓《南歌子》

29、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30、燕来巢我檐,我屋非高大。所贵儿童善,保尔无殃祸。莫巢孀妇家,孀妇怨孤坐。妒尔长双飞,打尔危巢破。胡玢《巢燕》

31、春色遍芳菲,闲檐双燕归。还同旧侣至,来绕故巢飞。武元衡《归燕》

32、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33、从扑香尘拂面飞,怜渠只为解相依。经冬好近深炉暖,何必千岩万水归。司空图《秋燕》

34、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韦应物《燕衔泥》

35、才离海岛宿江滨,应梦笙歌作近邻。减省雕梁并头语,画堂中有未归人。成彦雄《新燕》

3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7、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39、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40、画檐春燕须同宿,兰浦双鸳肯独飞。长恨桃源诸女伴,等闲花里送郎归。步非烟《寄怀》

41、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42、汉宫一百四十五,多下珠帘闭琐窗。何处营巢夏将半,茅檐烟里语双双。杜牧《村舍燕》

43、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44、从待衔泥溅客衣,百禽灵性比他稀。何嫌何恨秋须去,无约无期春自归。徐夤《燕》

45、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

46、卷幕参差燕,常衔浊水泥。为黏珠履迹,未等画梁齐。顾况《空梁落燕泥》

47、碧草缦如线,去来双飞燕。长门未有春,先入班姬殿。李益《赋得早燕送别》

48、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

49、多时窗外语呢喃,只要佳人卷绣帘。大厦已成须庆贺,高门频入莫憎嫌。花间舞蝶和香趁,江畔春泥带雨衔。栖息数年情已厚,营巢争肯傍他檐。刘兼《春燕》

50、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秦韬玉《燕子》

51、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唐李白《子夜秋歌》

52、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

54、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杜甫《归燕》

55、三叠曲,四愁诗。心事少人知。西风未老燕迟归。巢冷半干泥。仇远《燕归来》

56、羽翼势虽微,云霄亦可期。飞翻自有路,鸿鹄莫相嗤。李建勋《归燕词》

57、百鸟乳雏毕,秋燕独蹉跎。去社日已近,衔泥意如何。白居易《晚燕》

58、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李白《双燕离》

秋风辞


刘彻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译文及注释】
1、兰、菊:比拟佳人。
2、秀:此指颜色。
3、芳:花的香气。
4、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
5、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
6、棹:船桨。这里代指船。

【赏析】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秋高气清,天上飘飞着几团白云,那一行行的大雁鸣叫着向南归去,大地上树叶凋落,草木枯黄,是深秋的时候了。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
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难怪沈德潜读后要批出《离骚》遗响的四个字来。
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本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秋风引


刘禹锡 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译文及注释】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树叶瑟瑟。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来到耳边了,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可能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亿。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刘禹锡 秋风引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翻译: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
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
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
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