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是什么?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等。
北京中轴线南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清代的北京中轴线
清代北京城完全承袭了明代的中轴线,没有变动,但经过精雕细琢,进一步完美。经过明末的战争,皇宫中的建筑受到很大破坏。清代定都北京后,全面修缮了皇宫和城楼。如清顺治八年(1651)重新修建了天安门城楼,将原承天门正式改为天安门,将北安门改为地安门。
清初重修了三大殿,将明末的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改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奠定了“内和外安”的文化定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重修永定门,不仅提升了它的规制,还增建了箭楼,使中轴线起点更加宏伟、突出。
清代对景山的修建是对中轴线的重要贡献。清顺治十三年(1655),将明代的万岁山正式改名景山。不仅寓意观景之山,还有更深的含义,景由“日”与“京”组成,寓意“日下的京城”,“日”代表皇帝,即皇帝所居之所。
后来又对山前、山后、山峰都进行了精雕细琢。山前修建了绮望楼,山后修了寿皇殿,都在中轴线上。而在山上对称地修了五座亭子,最高处的亭子名万春亭(观妙、周赏、万春、富览、揖芳)居于中峰中轴线上,方形,三重檐,四角攥尖顶。整齐对称排列的五座亭子更突出了中轴线的作用。将中轴线的完美推向高峰。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北京中轴线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