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心理
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心理
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心理,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不多但也不在少数,生活中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心理难免会发生一些变化。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心理的相关内容。
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心理1
1、自卑心理。
在孩子的心中,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他们的人。一旦父母离异,孩子就会觉得是不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所以父母双方有一方不喜欢他了,才会选择离开。
看着别的孩子都有父母疼爱,孩子对自己开始质疑变得不自信,渐渐地自卑起来。他们变得性格孤僻,不爱说话,畏缩胆怯,做事缺乏自信心。
2、猜疑心理。
父母离异,家里缺乏温暖,如果抚养孩子的那方因为工作比较忙,没有照顾好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开始怀疑,是不是父母双方都不喜欢自己了?这样会不会被其他小朋友看不起?
久而久之,这让孩子在与其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都抱着猜疑心理,不能与其他人很好的相处。
3、逆反心理。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打击很大,孩子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如果父母没有和孩子进行及时交流,孩子渐渐变得孤僻,不想与人谈心,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主要表现为毫无理由地抗拒父母的任何要求,你叫我干什么,我偏不,你不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对父母,还有可能是对其他人,非常影响孩子的成长。
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心理2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自卑的成因
1、父(母)的遗弃和冷落。夫妻离婚时,有的对孩子关心不够,不愿承担子女的监护义务甚至,把孩子“推来推去”;有的父(母)虽然接纳了孩子,但没有真正承担起责任来,不关心,甚至打骂。这样的“抛弃”和冷待,使孩子体味不到父母的关爱,“我是一个没人要的孩子”“没人疼的孩子”这使青少年的人格、自尊严重受挫,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情感的缺陷。青少年不仅需要物质享受,同时还有强烈的情感需要。单亲家庭中不管是没有父爱,还是没有母爱,都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家庭情感体验。当听到别的同学谈论自己的父母如何关心和疼爱自己时,他们心里充满痛苦和沮丧。自己是另一类人,无法同他人相比,很自卑。
3、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当代中学生日常消费呈上升趋势,且有较强的攀比心理,一些工薪单亲家庭的子女,由于手头拮据,不敢参与同学聚会,如:生日Party、旅游等等。总觉得低人一等,很自卑。
4、教育的失误。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缺乏应有的耐心,方法简单,摆出“我说了算”的家长作风,甚至粗暴打骂,认为“不打不成才”。还有的家长和老人过分关心,不让干这不让干那,而进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他们的成人感和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希望自己独立自主,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自尊心受挫,或是长期有人“照顾”,养成了孩子的任性,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有的造成性格上孤僻、胆小和过分的自我封闭,与同龄人交往中感到“什么都做不好”,会感到很自卑。
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方法严重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单亲子女感情大多十分敏感和脆弱,老师的批评往往认为说自己,认为老师瞧不起自己,对老师有了排斥心理。如果老师处理问题不能一视同仁,甚至一点点“偏向”就能使他们自尊心受挫。公开的点名批评、斥责、挖苦极易挫伤自尊心,产生自卑感。
5、社会评价的偏见。离异家庭往往成为一些人议论的焦点,常有人评头论足, “X X X ★★★跟别的男人跑了”“X X X 他爸跟X X 又好上了”,邻居、同学说三道四,添油加醋者有,歪曲事实者也有,还有一些学生及家长排斥他们,说这种家庭的孩子思想不健康,这些都给孩子心理投下巨大的阴影,导致青少年自卑心理形成。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还有一些因素会导致自卑心理形成,如:生理因素、智力因素、交际能力等等。而自卑的形成又与学生个体心理品质有直接关系,同样的遭遇和挫折,意志坚强的人能够挺过去,意志薄弱的人会被困难击倒,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形成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教育方法
根据这类学生的特点,对他们的教育必须以情感为依托,深入了解,找出其产生自我否定意识的原因,及时准确地发现他们心理自卑的根源,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为其创设良好的心理情境,使其发现自我的价值,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恢复正常的心态,摆脱自卑的心理障碍。教育实践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情境感染法。 自卑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内隐性”和“文饰性”,认为老师和同学瞧不起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流,诉说心中的苦闷,所以我们应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以弥补家庭环境所带来的缺陷,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没有歧视、没有怨恨,充满民主和关爱的环境。
首先,班主任应“捧出一颗爱心”。用广博、真挚、深沉、持久的爱去扶植那颗看似冷漠而实际上强烈、极敏感的自尊心,给他父(母)般的关爱,以情动人,让他愿意吐露真情,宣泄心中的苦闷,减轻心理压力。再以理晓之,变压力为动力,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其次,发挥学生群体力量。“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正确对待和帮助有不良心理的同学,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同学的信任,消除排斥心理。当他在集体中“享有”一定位置,体验到自身价值和尊严时,就会以崭新的心态参加集体活动,自卑情绪就会受到积极性情感、气氛的感化。
再次,优化家庭环境。老师加强同家长联系,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家庭中,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并且希望家长不要将自己的痛苦和烦恼在孩子面前过多的暴露,给他们带来不应有的压力。并注意改变传统的家长作风,应多听取孩子的意见,遇事多与孩子商量,从而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幸福。
2、榜样示范法。 青少年富于幻想,善模仿,可塑性大。他们容易受来自各方面人物思想意识和人格行为的影响,并以特定的方式在自己身上再现出来。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让他们了解身边的老师、同学或他人与其有同样的经历 ,饱尝家庭的不幸,通过自身努力,靠着坚强的意志品质战胜自我,走出困境。也可以介绍一些有类似经历的伟人,科学家或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作为范例,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地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榜样的感召力使他们消除心理压力,增强自信心。
3、自我欣赏法。 班主任应帮助学生欣赏自我。通过正确分析,认识自我,了解自身的优势,教师应充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创造成功表现的机会,甚至可以“以其之长比人之短”,让他们体验成功,体味自我存在的价值。法国教育家费雷内说过:“学生某一方面的成功,会促使其它方面的成功”。班主任可以利用一些活动,使其有“用武之地”,在球类、棋类、歌咏比赛中,让他们登台亮相,展示“一技之长”,使他们能“出人头地”。并且要抓住他们获得成功的契机,引导他们深信“我行”,增强自信、自尊、自强意识,使他们在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中,充分肯定自我,在平等温馨的气氛中自由愉快地生活、学习,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4、委以重任法。心理自卑的学生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是渴望受到尊重的心理反映。班主任可以“委以重任”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才能,如安排值勤、担任科代表、主持文体活动或班内其它事务等等,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其找回自尊,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还有助于把注意力更多地转移到班级工作和学习中,消除负面因素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子心理3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分析
1、抑郁冷漠。有的孩子因失去父或母后十分痛苦,很长时间不能自拔,或是由于生活动荡及父(母)的不负责任,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于是表现出经常闷闷不乐,容易悲伤,情绪低沉,甚至见到别的同学在父母面前非常快乐,自己心里就非常难受。在学校他们不敢谈论自己的父母,于是自我封闭,我行我素,以“自我中心”对周围的人事漠不关心,甚至产生冷漠、反感、敌对,最严重的导致与集体不合。
2、充满憎恨。有的孩子对父母的离异充满憎恨,他们讨厌父母争吵,憎恨父母不顾他的成长和感情。这种憎恨久而久之就会对心理发展产生不良作用,进而扩展到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对其他人,甚至对社会的不满,他们认为既然没有人关心我,我又何必去关心别人呢?所以对同学对集体的事缺乏热情,对公益事业表现冷淡,还有的故意破坏纪律,损坏公物,甚至有的孩子会破罐破摔,以期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
3、暴躁易怒。有些单亲家庭孩子,自己郁闷的心情常常因无处渲泄,于是表现为性情暴躁,遇事易冲动,攻击性比较强,常常会出现骂人、斗殴等行为。有调查表明,反抗攻击特点比较突出的和遇事冲动不计后果的人数,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相比,分别高4%和16%。
4、内向自卑、胆小孤僻。单亲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家庭中的长期冷战或争吵都是造成子女自卑心理的重要原因。比如有的学生觉得父母的吵吵闹闹让同学、邻居们看到,听到都是很丢人的事,自己脸上很不光彩;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往,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总是独自躲在一旁。
5、多疑嫉妒。单亲家庭孩子与正常家庭孩子对比,具有较强多疑、嫉妒心理特征的前者比后者高约3%。其表现为对别人的议论,对许多事情非常敏感,总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猜疑别人是不是在说自己的坏话,猜疑老师是不是不信任自己了,假如一个活动没有让他参加就会胡思乱想。我认为,这种心理的产生与自卑心理有关,潜意识里还是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就乱猜疑,好嫉妒。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善于洞察孩子的喜怒哀乐,因而研究和解决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搞好学校德育工作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是否有爱心、耐心和诚心,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根据经验,单亲子女的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自立自强型。第二种类型是孤独忧郁型。第三种类型是散漫放任型。第四种类型是偏执易怒型。由父母离异造成的。所以,他们对别人的防范意识特别强,同时还伴随着对老师和同学怀有一种莫名的抵触情绪。我教过这样一个男孩,他智商比较高,但很不合群,还常常无端地猜忌同学,甚至动不动就采取过激行为。
单亲家庭教育孩子要掌握哪些技巧呢?
1、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快乐、关心和鼓励。“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对于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更需要教师倾注无私的爱来抚慰他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创伤。创设一种真诚的氛围,使学生重新享受失而复得的温暖与快乐。爱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本着“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和科学的态度,为他们付出更多的爱,就能医治他们内心的创伤,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中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同样会生活得快乐、幸福。
2、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特别是特殊家庭的孩子更应引起我们的关注,我们要了解他们喜爱什么讨厌什么,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中来,乐观地面对困难。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和正常的人际交往。同时,避免当面谈论敏感话题,关注其动态,防止结交坏朋友,走上邪路。
3、经常地表达赞美和激励。注意在生活中彼此赞美。
4、培养孩子多元化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等等。
5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6、建立单亲子女档案。了解和掌握班上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7、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往往是因为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只要老师能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够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影,使每个单亲子女都会获得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都会拥有属于他们的美好的未来。
父母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方法
1、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虽然无辜地遭遇了家庭的不幸,但这些孩子的家长在丧偶或离异之后,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甚至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
2、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平时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解开孩子的思想疙瘩。发现有异常的苗头,及时跟孩子谈心,了解情况之后,能及时疏导的就及时疏导。
3、动之以情。单亲子女往往易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内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单亲家庭的孩子得到的是残缺的爱,此时的父母尤其要关心他的生活,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在思想上多进行交流,鼓励孩子奋进,培养他们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4、多与学校、老师联系。许多单亲家庭的父母由于要承担更多的经济负担,难免对孩子照顾不周,所以家长要经常与老师取得联系,关心子女的在校学习生活,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也可将家庭中的实际问题摆出,把孩子在家中的一些表现向老师详细述说,与老师共同研究、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
5、注意性别角色教育。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性别角色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没有父亲男孩或母亲的女孩,在性别角色的学习中缺乏最直接的模仿榜样。所以,单亲家长应注意调动亲戚、朋友中的性别资源,给孩子适宜的影响,让其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培养健康高尚的人格,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6、简单粗暴不可取。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有的孩子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这样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7、孩子不是唯一的支柱。
8、让孩子经常接触其他长辈,接受多方面的教育影响。
9、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