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30
古人用“合一”解释世界,今人以“互泰”展望世界
世界观、自然观,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和不同的解释。如:天人合一、天人互泰,均体现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人类文明的过程,实质就是从“天人合一”出发,朝着“天人互泰”方向不断迈进的过程。“天人互泰”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人类文明的别样绽放。
“天人合一”之“一”,即元、始。“一画开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一统的有机结合体,蕴含着人与万物同构、同体、同象、同理、同律、同心、同气……等关系。思想核心:万物合一。因此,古人用“合一”解释世界。而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中。
“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地交,泰”。“天人互泰”,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观点。思想核心:万物互泰。因此,今人以“互泰”展望世界。它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应持有仁德之心,将自然万物视作与自身有机的相连存在。并明确了人的责任义务,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是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两者由于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同,故思想意蕴也不尽相同,后者除文字表达上的创新外,内涵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不高,其许多行为与结果只能以“应天而行”、“上天意旨”等态度作解释和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人们着重思考的是“合一”问题,形式多以“静态化”、“单一性”、“机械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天人互泰”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深入挖掘、承古人智慧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辩证,形式多以“动态化”、“多元性”、“灵活式”出现,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当下的难题和困惑。故“天人互泰”是一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世界观、自然观。(文/啠囦)
天人合一主要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天人合一是由庄子最先提出的,是我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其中的“天”指的是自然和天道,意思是自然天道和人相应相合、相辅相成。
其次,天人合一的内涵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质是人的意识与自然界的统一。我们的思想不可以超越自然,我们不能征服自然,不能与自然对立,而要尊重自然,遵守天道,在此基础上追求自身的发展。
我们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和践行,就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践行。
1.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本质是人的意识与自然界的统一。
2. 认为人类的生理、伦理、政治等社会现象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
3. 强调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相互统一,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遵守天道,在此基础上追求自身的发展。
4. 倡导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能够领会所有生命的语言,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大自然的旋律交融相和。
5. 强调人与物质、物质与物质极度巧妙完美的结合。
总之,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的核心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提倡尊重自然,顺应天道,以此实现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
天人合一的“天”就是指天道;
天人合一的“人”就是指人道;
《人体生物节律学》指出,人属于以气血物质为基础,父母的遗传基因为模式,环境为其变异条件的,在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发展的生物体,这种变化就是与宇宙环境风水保持动态的同步。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在人道只有顺应天道才有可能得到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所以,生命在遗传与变异的矛盾运动中,只有朝着与自然环境发展方向一致的变化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否则就会被无情的淘汰。据此,《人体内环境风水学》指出,每个人的出生,其实都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并一直在路上。人生的吉凶祸福都是在这个过程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间点,如果“天人合一”的程度越高,出现好事的可能性就越大,否则,就有可能发生伤病灾,古今中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人体内环境风水的演绎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