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文言文翻译
1. 《焚书》的译文
郑子玄,是常与丘长孺父子论诗作文的朋友。
文采虽然不如他们父子,但性格质朴诚实,有羞耻之心,不肯借讲学以宣扬道学,这很可喜,所以我喜欢他。因为他没有亲眼见过颜回、曾参、子思、孟轲,也不曾亲眼见过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只见到如今讲周、程、张、朱道学思想的人,以为周、程、张、朱等人确实就是这样了,所以以讲道学为羞耻而不肯讲。
不讲虽然是过错,但是假使学者感到羞耻而不肯讲,是以为周、程、张、朱等人只不过是和现在的道学家一样,那么如今那些讲周、程、张、朱学说的人也就该杀了。郑子玄以为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朱熹都是满口仁义道德,而心里想的是升官发财;等得到高官厚禄以后,仍然自鸣得意地谈仁义、讲道德;而且还要装腔作势地对人说:“我要纠正世俗、感化世人。”
他认为败坏社会风俗的,没有比讲周、程、张、朱的道学更严重的了,所以更加不相信,不相信所以不肯讲道学。那么不讲也就算不上是过错了。
有一个姓黄的读书人经过这里,听说他是从京师到长芦去“打秋风”的,又跟长芦的长官到别处去上任。到了九江,遇见一个地位更高的人,他就弃旧从新,随新主人转道往北,顶着大风冒着严寒,也不顾年老有生命危险。
已经到了麻城,来见我说道:“我准备去游览嵩山和少林寺,那位显者也想去游嵩山和少林寺,拉我同行,所以到了这里。可是显者还在城内等我,我势必不能在您这里宿夜了。
回来的时候一定还要经过这里,到那时就可以多相聚几天再作别。现在太匆促了,实在舍不得离开您。”
他的话是这样,他心里又是怎样想的呢?我料想他内心实在是为了林汝宁知府那里有一笔钱财舍不得放弃罢了。只是林汝宁知府从前曾三次赴任,他没有一任不跟随前去的,去了一定满载而归,这一次感到还没有满足,就像饿狗惦记着隔夜没吃完的狗屎一样,却竟敢欺骗我说是为了去游嵩山和少林寺。
他以游嵩山和少林寺来掩盖自己随林汝宁知府去打秋风的行为而欺骗我;又唯恐林汝宁知府怀疑他是为了再来找自己,就又以舍不得李卓老,应当再来拜访李卓老为借口,以欺骗林汝宁知府:真是名利双收,处事和品行也都十分周到了。我与林汝宁知府几乎都中了他的圈套而不醒悟啊,这能说他不狡诈么?现在的道学家,和他有什么两样! 由此看来,现在的所谓圣人,恐怕与现在的所谓山人是一路货,只不过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罢了。
有幸而能写诗,就自称为山人;不幸运而写不了诗,就辞却山人之名而以圣人自称。有幸而能讲良知,就自称为圣人;不幸运而讲不了良知,就推托圣人之名而以山人自呼。
辛苦辗转、翻来覆去,为的是欺骗世人、获取私利。名为山人而心里却和商人一样只想要钱,口里大谈道德而目的却在逾墙偷盗。
自称山人而心思和商人一样,已经很可鄙了,反而还要掩盖打秋风的本意而故意表示是为了游嵩山和少林寺,以为别人是可以随便被欺骗的,这就更加可鄙了。现在的讲道德、性命的人,都是所谓游嵩山和少林寺的人;现在的患得患失,志在求取高官厚禄、上等田园宅第、风水宝地,打算留给子孙受用的人,都是像黄生那样托名于林汝宁知府,而装作舍不得李卓老的人啊。
既然这样,郑子玄的不肯讲学,恐怕实在不值得奇怪了。 况且商人又有什么可鄙的呢?他们身携数万资财,经历风涛危险,受尽关卡吏员的欺侮,忍耐着集市交易时人们的辱骂,经历了万般辛苦,所携的资财很多,所得的收入甚微。
但是必须结交上公卿大夫,然后才能获得盈利而避开祸害,怎么能像山人那样昂首而坐在公卿大夫的座上呢?现在的所谓山人,称他们为商人,其实却身无分文作为资本;叫他们是山人,却又非公卿大夫之门不进,所以就令人可贱了。话虽然这么说,我难道就没有这种表现吗?怎么知道我没有商人的行为和想法,而披着佛教的袈衣来欺骗世人而获取虚名呢?有的话请对我加以惩罚,我绝不包庇自己的短处。
即使如此,至于那些患得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的事,我是绝对没有的。评点: 本文是李贽给友人焦竑的一封信。
在信中,李贽通过郑子玄耻讲道学,与黄生的为“名利两得,身行俱全”的趋附权门的假道学作了鲜明的对比,尖锐地揭发了自宋代程朱理学发展而来的明代理学家,他们到处欺世盗名,所谓“圣人”、“山人”者,都是一路货色,都是“谈道德而志在穿窬”的欺世获利之徒。文章笔锋犀利,揭发有力。
2. 《焚书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文。
完成17—2l题。(16分)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
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晒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
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日:“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日:“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闻而善日:“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
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焚书》17.(4分)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窃唇吻之三四( ) ②敢呼仲尼而兄之( ) ③见而哂曰( ) ④李生闻而善( )18.(3分)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与“自谓真仲尼之徒焉”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家徒四壁C.仲尼之徒,无道恒文之事者 D.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19.(2分)文中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相呼应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20.(4分)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①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3分)从文中看刘谐的特点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7 ①偷来②“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③讥笑④(形容词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 18 C门徒(D同伙) 19“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 20 ①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 ②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 21 风趣幽默(诙谐调笑);反传统[参考译文]:有一位道学先生,脚穿宽大而高底的木屐,身上的服饰长袖阔带,俨然以纲常为冠、以人伦为衣,从故纸堆里拣来了只言片语,又窃取到了一些陈词滥调,便自以为是真正的孔子信徒了。 这时他遇见刘谐。
刘谐,是一位聪明博学的才子,见了他微笑说:“这是因为你不知道我是孔子的兄长啊。”那位道学先生顿时生气地变了脸色,站起来说:“上天如果不降生孔子,世界就会千秋万代如在黑夜之中。
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孔子的名字而以兄长自居?”刘谐说:“怪不得羲皇以前的圣人都是整天点着纸烛走路啊!”那人无言答对,但他又怎能理解刘谐一番话的深刻道理呢?我李贽听说以后赞美道:“这句话,简明而恰当,概括性强而又启人思考,可以冲散云雾的遮蔽而使天空晴朗。 他的言论这样,他的人品也就可以知道了。
因为这虽然是出于一时的玩笑话,然而其中的深刻道理却是千百年不可改变的。”。
3. 焚书辩翻译
的消失,并非秦朝使之灭亡,是汉朝灭亡的。后来的学者,看见了秦有
的诏令,就说诗书典籍到秦被付之一炬,像扫地一样什么都没有了,这和
有什么区别?我认为诗书典籍的消失,在
相争开始,刘邦项羽相继入关的时候。
小人做坏事,未必一做出就祸害天下,只有(为政者)坐观其放肆而不采取措施,那么小坏终将不可收拾而铸成大错。所以对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
而在于
;到诗书典籍的灭亡,不是肇始于秦始皇,而在于
怎么讲? 博士
对秦始皇进谏,封子弟
为诸侯。秦始皇把他的议论给
恐怕天下读书人是古非今,就禁止天下人私藏诸子百家的典籍,这种禁止法的严厉程度到了偶尔提到禁止的内容的人会遭到弃市之刑,如果基层官员看到不揭发,与之同罪。啊~ *** 的恐怖阿。但是他这样的做法,只是用来使老百姓做思想蒙昧的人,而不想自己也变成没知识的人。所以有这种说法,不是博士官的书,都下令让
烧掉。“但博士官的
都还是在的,没有被焚烧。等到项羽入关,杀了秦朝投降的
收罗宝贝女人,烧了秦的宫殿,大火持续3个月没有熄灭,古代
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自此化为
消失殆尽没有一点剩下。如果
没到秦国,没有进行咸阳的屠杀,李斯烧也不能烧尽。所以说对诗书典籍的焚烧,不在李斯,而在于
原来
为群臣论功,以
功劳最大。我常看书到
对峙数年,刘邦数遭败绩,逃亡中军队人才流失,
发动关中群众……(萧何功劳不翻译了)即使是这样,我认为萧何是汉朝的
却是
的罪人。为什么?刘邦到了咸阳,所有人都争夺钱财宝贝,萧何却收罗秦的资料档案,汉朝廷因此知道了 天下要塞 户口多少 实力强弱的所在 。但萧何对于
士官的
关于对古代
的法律制度,思想家的思想片断,却没听说过他有多珍惜收藏。也许他认为这些书无关稳固汉朝国内统治,国外扩张。所以他
现在有钱人给他们子孙遗产是好房子,到了他们的子孙不争气,不对房屋进行修缮,反而让其陈旧,到了最后转卖他人;有的买卖房屋的,把屋上砖瓦取去,只剩下栋梁;被风雨动摇,被虫蚁噬咬,邻居又偷去当柴烧;原来的好房子,什么都没留下了。那种不争气让其陈旧,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为什么说买来的人不珍惜剩下的栋梁呢。。。归罪于汉朝的兴起,和秦朝所作相反,单单只有礼法度沿袭秦朝的。现在看来,萧何当汉丞相,只知道秦朝法令制度;但是圣人的思想 早就化为
自此古代
的法制再也不会出现了。啊~刘邦入关的时候,就是
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啊。天下诗书典籍都没有了,只剩下博士官 这个职位还在。那时候,就是
而且圣人的思想典籍,比起秦朝的法制档案,轻重大小如何?假如萧何可以把圣人典籍和法制档案一起保存,那么圣人的思想典籍还在。啊,萧何这个人,只是一个
的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