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厌恶的电梯广告是什么?
最令人厌恶的就是电梯“洗脑广告”。我们现在坐电梯的时候,里边经常播放非常洗脑的广告。所谓洗脑广告就是,不追求画质的唯美,只追求大家能够注意到,而且听到,最好可以在乘客乘坐的几十秒之内可以听到三遍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跟大家进入电梯时的状态是一样的。很多人进入电梯以后,为了避免尴尬,每个人都是拿着一个手机在玩,根本不会在意电梯里的广告播放的是什么。可是当一个广告用非常简单粗暴的广告语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忍不住抬头看一眼。当你愿意抬头的一瞬间,这个广告就赢了。因为它会将广告画面和广告词结合在一起,印在你的脑子里,久久不能忘记。这也就是营销学上强调的“进入用户心智”。可能有人对于这种广告方法有所顾虑,毕竟简单粗暴的洗脑广告给人的感觉是不愉快的,就不怕人们对这个品牌反感吗?说实话,这些品牌真的不怕,因为这些品牌都是新品牌,他们要的是一炮走红,并不是“润物细无声”。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我们现在想要打造一个品牌,预算有限,我们愿意做一个没有几个人知道的广告,还是做一个人人都听说过的广告呢?相信你的选择一定是后者,因为一个品牌不被人知道是可悲的。如果是同样的广告费,你的广告触达了1亿个用户,其中有7000万人讨厌你,另外3000万人不反感你,那么你已经成功了。而且据统计,随着时间的延长,那么讨厌你的用户并不会一直讨厌你,反而会更容易记住你。如果有一天,他在商场无意间碰见了你,还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熟悉感。如果价格合适,他们可能会尝试买上一次。只要产品能够给他们一种超过预期的感受,相信会有后续复购。这就是这些厌恶的电梯广告产生的商业逻辑。
最令人厌恶的就是电梯“洗脑广告”。我们现在坐电梯的时候,里边经常播放非常洗脑的广告。所谓洗脑广告就是,不追求画质的唯美,只追求大家能够注意到,而且听到,最好可以在乘客乘坐的几十秒之内可以听到三遍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跟大家进入电梯时的状态是一样的。很多人进入电梯以后,为了避免尴尬,每个人都是拿着一个手机在玩,根本不会在意电梯里的广告播放的是什么。可是当一个广告用非常简单粗暴的广告语一遍又一遍重复的时候,人们总是会忍不住抬头看一眼。当你愿意抬头的一瞬间,这个广告就赢了。因为它会将广告画面和广告词结合在一起,印在你的脑子里,久久不能忘记。这也就是营销学上强调的“进入用户心智”。可能有人对于这种广告方法有所顾虑,毕竟简单粗暴的洗脑广告给人的感觉是不愉快的,就不怕人们对这个品牌反感吗?说实话,这些品牌真的不怕,因为这些品牌都是新品牌,他们要的是一炮走红,并不是“润物细无声”。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设我们现在想要打造一个品牌,预算有限,我们愿意做一个没有几个人知道的广告,还是做一个人人都听说过的广告呢?相信你的选择一定是后者,因为一个品牌不被人知道是可悲的。如果是同样的广告费,你的广告触达了1亿个用户,其中有7000万人讨厌你,另外3000万人不反感你,那么你已经成功了。而且据统计,随着时间的延长,那么讨厌你的用户并不会一直讨厌你,反而会更容易记住你。如果有一天,他在商场无意间碰见了你,还会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熟悉感。如果价格合适,他们可能会尝试买上一次。只要产品能够给他们一种超过预期的感受,相信会有后续复购。这就是这些厌恶的电梯广告产生的商业逻辑。
一、从没想过搭电梯也能气出病
如果你是一个在城市生活的打工人,一副好的降噪耳机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保护你免受上下班路上的电梯广告、地铁外放短视频,以及休息时八方来袭的装修声的轮番轰炸,对保护血压健康有着良好的功效。
但是只要有一次你出门没戴耳机,你就会被电梯广告种下一颗种子,它会在夜深人静你躺在床上准备睡觉时开始生根发芽。
要亲命了。
讨厌广告不奇怪,但是电梯广告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大家对这种广告形式都产生如此强烈的厌恶呢?
传统的海报式广告,不想看可以移开视线;电视上的广告,可以换台、静音或者尿遁;视频网站广告等,则提供了氪金跳过的选项。
而电梯广告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你很难规避它的“火力”。

笑死,根本没法不看。/《黑镜》
关上门的电梯,不断播放广告的液晶屏,加上电梯的乘客,狭小的空间回荡着不断重复的广告词,完美诠释了什么叫“瓮中捉鳖”。
不看无法解决,因为它自带声音。不光乘梯期间,等电梯的时候也得经受“洗礼”。
除非你选择用自己的双腿爬30层楼。

“是男人就下上100层”。
如果说有创意的广告是狙击枪,追求一发入魂,只用一次攻击就抓住用户的心,那么现如今的电梯广告,就是把用户绑起来用机枪扫射,生怕你死得不够快。
在这种猛烈的“饱和式攻击”下,连成年人都很难顶住不被“洗脑”,更别说心智尚不成熟,学习模仿能力更强的青少年了。
对于有创意的广告,大多数人其实是乐见的。但观众常有,而创意不常有。与其搜肠刮肚地寻找好点子,越来越多的商家开始使用它的廉价替代品——重复,或者称为“鬼畜”。
在广告界有一个“七次法则”,说的是要让用户对一个品牌产生认知,首先要让你的品牌信息在用户面前出现过七次。而在一次广告内多次重复品牌信息,无疑是最快的方法。
这种方法,确实能够像创意本身一样使人印象深刻,甚至犹有过之。“魔音绕耳三日不绝”的某雪冰城广告歌,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而正是有鬼畜性与强制性的双重“加持”,使得电梯广告终于成为了最让人印象深刻、也最让人反感的广告形式。
厌恶的广告太多了,首先,这种“狂叫广告”的唯一作用,的确是容易让人记住这个品牌,每天几十遍的狂喊乱叫,不断的强化记忆,想不记住都不行。但它的作用,也就仅限于此。
回到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促成销售,将广告带来的认知度,转换为对产品服务的购买率。但从“认知”到“购买”,有一道很深而很难跨越的鸿沟,就是“美誉度”,包括好感度和信任度。“狂叫广告”,在电梯里一遍遍的狂喊乱叫,毫无美感,绝无愉悦感,而且无法回避,极容易让人觉得恶俗,很 low,极大的损害了品牌的美誉度。很多人对这样的广告的反应是“太恶心了,一辈子也不会用这样的产品”。 如果没有美誉度,让人不会喜欢上这个产品,就不会转换为销售,空有认知度,有何用?
广告公司,往往会以“提高认知度,让大家记住你的品牌,是最重要的。有知名度,才有销售“这个看似有理、实质极为落后的观点来说服你。现在品牌泛滥的年代,每一个品类都有几十上百个品牌,我们知道的品牌多了去,就像我们去超市,很多品牌你都知道,但你只会选择你喜欢的,有好感的,绝不会选择让你讨厌的,绝不会选择天天在电梯里恶心你的。
如果上在几十年前,这样的广告是有效的,因为那时候品牌太少,你想要选择产品时,记住了什么品牌,就会选择什么品牌,所以央视的“广而告之”效果很好。
所以说,”狂叫广告“模式,是几十年前,物质匮乏、品牌匮乏时代的产物,是早已落后的”广而告之“模式,是打造“名牌”年代的产物。而如今,是树立品牌良好形象(美誉度,好评度)的年代。
”狂叫广告“模式唯一的作用,就是让人人知道你,却无人喜欢和购买你,仅此而已。
电梯广告有多讨厌,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知乎上,有网友提问“如何黑掉电梯广告”,答案五花八门,有网友建议尝试找到电源,然后拔掉。有一个高赞回答是,哪天我有钱了,就把这些广告屏买下来,然后啥也不做。
话说回来,简单粗暴的广告毕竟不违法。但一些电梯广告的画面和内容打擦边球,极度辣眼睛,就涉嫌违法了。比如这则招致罚款的脱毛仪广告——“没有蓝宝石我不脱”,它堂而皇之地频繁出现在深圳住宅小区、商业楼宇电梯与大堂,引发关注。
事实上,低俗广告内容不胜枚举。比如新华社就报道了一些辣眼广告:身着“清凉”的女模特大喊“没有×××,我不脱”;女子掀开“暴汗服”露出腹部,“泼”出大量汗水;身材壮硕的男模特躺在餐桌上,名为“小鲜肉上桌”……
这些广告内容低俗、语言暧昧,不但少儿不宜,也引起成人不适与反感。明显有问题的广告频频出现在电梯间,说明现有的监管措施还有待升级。
电视广播广告,可以换台;纸媒广告,可以翻过;手机视频广告,可以关闭。但面对电梯内的广告,我们完全避不开。这种“稳定的流量”和“高抵达率”,是广告公司的卖点。正如一家电梯广告企业在宣传语中所说,“抓住用户必经的生活空间,把品牌渗透到城市主流人群必经的生活场景中,从而实现对用户的强制到达。”
在这样的情况下,数量庞大的电梯广告位成为广告渠道商竞相追逐的蓝海,电梯广告得以持续扩张。同时,在监管失位之下,行业乱象渐渐滋生。
人们在电梯内的时间毕竟有限,所以一些电梯广告只能“见缝插针”,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强刺激让受众留下印象,一些广告由此走偏,涉成人、软色情、低俗等内容,朝着“毁三观”的方向发展。
或许在一些广告人眼里,“广告不分俗雅,只分有效和无效”,这种广告投放原则一旦被奉为圭臬,就不难理解,近年来的电梯广告何以成为品牌低俗营销的重灾区了。
广告营销要追求创意,不能走向低级趣味,更不能逾越法律底线、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否则,一旦在公众记忆里被打上“三俗”的标签,企业的美誉度从何谈起?可以确定地说,那些不顾及受众观感、简单粗暴的广告,很难为品牌赢得好感。
品牌方还是要把目光放得长远些,多在创意上花精力,在内容和形式上推陈出新,而不是一味哗众取宠、制造精神污染。如此,才能在蓝海中闯出新天地。
电梯广告的存在当然是合理的,但一些常识仍须重申。其一,电梯内是否播放广告、播放什么广告,物业应征求业主意见并得到其同意;其二,电梯是业主共有财产,根据《民法典》的规定,这部分的收入属于业主共有。
但在现实中,有不少小区电梯广告的管理和收益都由物业公司控制。被迫观看广告且无任何收益的却是业主!可以说,业主真是“电梯广告大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