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中分享一位同学的心得,运用什么来解决
课程中分享一位同学的心得,运用同理心来解决。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同理心的概念不是单一向度化,而是多向度化的,比如:Feshbach(1978)认为产生同理心,有三种必要的成分:
(1)区分与辨认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
(2)假设对方观点和角色的能力。
(3)经验情绪和反应的情感能力。
Gladstein(1983)认为同理心是多阶段的人际过程,具体包括:情绪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辨别与认同(identification)、观点取替(roletaking)。Davis(1983)对同理心的多向度内涵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
并借鉴 Smith(1975)和 spencer(1870)把同理心概念分成认知成分(理解他人观点)和情感成分(感受他人情感),将同理心解构成四种在同理心内涵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不同面向,分别为观点采择(Perspective-Taking)。
指自发地理解他人内在感受的倾向;幻想(Fantasy):指想象自己是一个虚构的角色时产生的想法和行为;关怀(Empathic Concern):指同情和关心痛苦的人;个人痛苦感(Personal Distress):指个体在紧张不安的状态下感受到的焦虑和苦恼。
Davis(1983)还根据这四个向度的同理心编制了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IRI),并取得了很好的信效度,广泛使用于同理心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