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乡愁散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06年春节,我回故乡的时候,老石油成叔给他八十多岁高龄的双亲带了两千块钱和一套橘黄色的工衣。一再的嘱托我除了让我替他向老人问候和解释外,让我去看看他年少时开出的所谓的田地,山上的那些核桃树,还有长年不息的渭河……
在他父亲的眼里,一套橘黄色的工衣就是石油工人的象征,就是一个有出息人的象征。他反复摩擦着,像抚摸他的儿子。临走的时候,两个老人颤颤巍巍的让我背上十斤核桃和十双布鞋。这些核桃是成叔的父母一颗颗挑出来的,这些布鞋,他的母亲已经做好了好久好久了。在漫漫的归途上,我小心翼翼地护着这些东西。我知道这些东西的重量和意义。它们不只是一些物品,它是父母的心,是故土的情,是万般的思念和牵挂,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甸甸的爱啊。
当我把这些物品交到成叔手上的时候,成叔颤抖着捂着胸口。他把布鞋一双一双的试穿,左右上下翻看。我知道他想找到母亲的血泽,找到母亲的味道。他把核桃一颗一颗地摆到桌子上,一颗一颗地仔细的审视。我知道他是在审视故乡,审视父老的沧桑,审视阔别已久的大山。审视那条母亲河渭河。
看着成叔默默无语地摆弄着这些物品,我实在不忍心地告诉他,他的母亲眼睛早已看不见了,他的父亲身体也不好,他家的窑洞已经很久没有修了,已经漏水了,他开垦的所谓田地早已长不出土豆,也快被大风吹的没有了。山上和他一起长大的核桃树饱经风雨,有的也已经老了,死去了。只有渭河的水还是流经山下,河水还是那样的黄色,黄土高原的黄色。
成叔把一双布鞋抱在胸前,把几个核桃抓在手里,颤抖着走到窗前,望着远方,泪水冲垮了他的岸堤。透过雨的夜幕,我想成叔不但望见了故乡的大山,望见了故乡的父老,望见了成片的核桃树,流淌不息的渭河,还有他打的第一口油井,他住过的临时帐篷。油井和乡愁都淤积在他的胸口,任这春雨怎样的敲打也冲淡不去。
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小小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条弯弯的海峡。
我想成叔的乡愁又是什么呢?是一口老旧的窑洞背着绿绿的大山?是母亲的瞎眼眶?是父亲的驼背?是渭河昏黄的水浇灌了的他的童年?还是他钻的第一口油井?
我出生在陕西省甘泉县一个偏远的小小村落里,这是我的宿命,也是成叔的宿命。这儿群山连绵不断。除了春天的烂漫花朵,夏天树木的茂密青翠,秋天树木的片片黄叶,冬天山峦的无边积雪之外,再就是山脚下的渭河在淘尽时光。看不见蜂拥的人群,没有像样的公路,也没有起眼的房舍,更没有所谓的梯田而言,只有十几口窑洞,在子子孙孙的传承中接受着风雨人的抽打。也许我是一个不服从命运的人,成叔也是,也许我们想的一样:就是逃出大山,去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世界。就是在吃土豆,吃山果,吃为数不多的粮食的情况下,我和成叔从山那面的学校都读完了初中,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小村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静静流淌的渭河啊,哪知道少年的向往和忧伤。
成叔是在一个凌晨忽然发现山坳里立起了高高的铁架,轰隆隆的声音把村落所有的人都吸引了过来。他们看着这个铁家伙发呆,看着有些人在铁架上来回的走动而发呆,也看着他们碗里的几块肥肉和手中白色的馒头发呆。就像那些在井架上来回走动的人是从天而降,这铁家伙忽然的从地下冒出来一样。我读书的时候知道石油是重要的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但真的不知道这群人就是把藏在地下几万年的石油挖出来的人。
1970年9月26日,3208钻井队在甘肃马岭所打的庆一井喜获日产32点2方,是长庆油田的发现井。以后他们所在的陕北也开始了油井的勘探和全面开发。我们国家早已经结束了无油的历史,奔向了全面开发石油的征程。
一个井架上的人去村里问谁愿意上井架干活,一个月十块钱,包吃包住。但是条件必须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一个月十块钱!在村人的眼里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娶一个媳妇也用不了十块钱,这是多少人朝思暮想的数字。包吃包住,减轻家里的负担,谁不愿意!成叔理所当然地当上了钻井工人,也成了村里的头条新闻,也是唯一一个走出村落,走到高高的井架上的人,走到井架上,就可以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这条新闻被传了几代人。随便问村里的人,都知道成叔出息了,成叔成了石油工人,成叔以后还可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
带着对于人生美好的憧憬,成叔开始了他的钻井生涯。也开始了他在石油战场上漂泊的路程。由于缺少人手,交通不便,他们一个月才能换一次班。才能回到驻地洗洗澡,换换衣服,理理发,刮刮胡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班几个人相同的面孔,“轰隆隆”的钻塔指向了高远的天空。四周没有人家,也没有来回走路的人,因为这附近根本就没有路可言,哪里来的人烟。春季还好些,他们除了和这硬硬的铁家伙打交道以外,还可以看到满山的绿芽和开放的小花,可是到了冬天,光秃秃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几乎连只飞鸟也藏不住。他们这些在井架上“叮叮当当”敲打的人就是整个陕北的冬天黑色的飞鸟。他们相互问候,相互温暖,相互说着家乡的话,相互打赌:过了这座山,再过一座山,山的那边会不会有窑洞!会不会有一个说话的人!然后就是沉默,因为他们根本就知道答案是什么。尤其是陕北冬天那夜里的风,带着狼一般凄厉的嚎叫,带着冰冷的刀子。它们从西伯利亚翻山越岭,烈性不减,把井架上的成叔捶打得摇摇晃晃,冰冷彻骨。这个时候是不能朝井架下的兄弟喊的,也不能朝着远方喊,恐怕声音未等出口,就被寒风裹挟而去,结成冰层,从遥远的地方摔下来。他们在冬天的季节里很少说话,只有朝井架下的兄弟打着它们自己熟悉的手势。他们和夜晚一样孤寂,和井架一样的冰冷。
一个打井的人是大地之上的流浪者,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使命。在一个山坳的井打完了,安装上抽油机,就又去另外的地方打井,陕北是石油储藏丰富的地区。我们要把藏在地下的石油挖出来。我们的汽车才能跑起来,我们的火车才会走南闯北,我们的飞机才能飞上天空……是队长告诉成叔这些的。成叔没有想到打井还有这么大的用处。成叔干活像在山坡上种土豆一样一步一个坑,实实在在的,再加上不断地向师傅请教。很快就被选拔为班组的班长。努力苦干就能改变命运,这也是老队长告诉他的。成叔也一直记得临走时父亲的那句话,咱山里人不怕风雨,做人干活要象咱的窑洞一样牢牢靠靠的。队上忙有工作就不能回家。成叔也很少回家,有时在山沟里打井的时候,望着静静的夜空也想念渭河的水,会想念那口承载他成长的窑洞,那些大山,他在山的.半腰上开出的种土豆的田地,当然还有我这个抱着一些理想仍然飞不出大山的燕子。成叔离开家六年中间只回去过一次。就是把一个村里的女孩领到自家的窑洞里。并给了女孩的父母十元钱。
成叔转战陕北的各个角落,打了无数的油井,爬过无数的井架。
他们走后,身后是无数一棵棵的立起的采油树,采油树唱着唱着歌就把石油送向了远方。当他看到偶尔从路上行驶过来一辆汽车,他就想象车的发动机里一定有他打出的石油吧,从而非常的自豪。
打井的人,是流浪的人,是有家也不能回的人。转眼就是背井离乡,转眼就是天各一方。
1961年4月16日,在山东东营村附近打的华8井,原油日产81吨,成立了胜利油田。胜利油田被誉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断层密布,落差悬殊。因此需要大批有勘探经验,钻井经验丰富的工人共同开发这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大油田。
1968年5月18日,3205钻井队钻探的渤2井,获日产13.2吨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孤岛油田。孤岛油田储藏丰富,是胜利油田的重要油田,因此,必须加大勘探和开发的力度。这就是胜利油田有名的石油大会战。
成叔所在的长庆油田承包公司接到转战胜利油田的使命,于1983年春落脚孤岛,参加了胜利油田全面会战。那年成叔35岁,已是打井的老手啦,因为技术全面,经验丰富,被提拔为陕钻1800队长,和3205钻井队一起并肩作战。并被称为雄狮钻井队,为孤岛会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孤岛采油厂顺利组建扩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可以说他从黄河的上游走到了黄河的入海口。
谁成想,在山东,在朝思暮想的平原地区,在黄河入海口的地方,陈叔竟然看到的是满目的荒凉,万亩荒滩,无边无际,远远望去,不见一个人影,只看到几只飞鸟低回盘旋。最多的植物除了大片大片的槐树,就是低低矮矮的红柳,一望无际的芦苇。不像大山上有核桃树、桃树和柳树等各种树木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黄河入海口,这就是所谓的藏油大区,在大山里打井的时候,吃不饱的时候可以摘一些野果吃。可是在这儿是不会有野果的,红柳长不大,更不会结果,结果的树不会从这儿扎根,也不会从这儿发芽开花结果。大片大片的盐碱滩早就把飘落而来的种子淹死了。寂寞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成叔会带着他的徒弟们在河滩里抓鱼,抓螃蟹,回来煮着吃,吃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想家了。因为这野水里有渭河的水,最起码有几滴是。在孤岛会战三年,这淤积的野水冲淡了成叔心里的乡愁,虽然一直带着咸咸的味道。
可由于长期的野外作业,超负荷的劳动,成叔的双腿患了严重的风湿病,一到下雨阴天膝盖疼的不行,连走路都困难。其实类似风湿腰间盘脱出之类的病也算是钻井工的通病吧。他们以四海为家,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家,风餐露宿,风吹雨打已是平常的事。组织上考虑,成叔努力苦干,爱岗敬业,年龄也不小了,就把他调到了作业队当了队长。等孤岛油田全面开发,会战也全面结束的时候,正逢纯梁采油厂刚刚建厂不久,他又服从组织分配,于1986年,辗转来到了纯梁采油厂,从而结束了他的漂泊生涯,开始了他的修井生涯。那一年他把妻子和孩子也接过来了,从此成叔有了一个真正意义的家。也是在那一年,我和他队上一个陕北作业工喜结良缘,从而也逃离了大山,逃离了窑洞,也逃离了静静的渭河,成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油田家属。成叔说,作为一个油田人,就得和石油打交道,和油井打交道,不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油田人,就像他不能舍弃故乡一样不能舍弃石油。当我看到他和老公身上黑黑的粘糊糊的石油,还乐呵呵的时候,真的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什么。我在给老公搓背的时候,发现他的背上全是黑色的油点,说是油污长年累月的积淀一点也不夸张,我想成叔一定背着比老公背上更多的石油。
由于成叔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做基层的小队领导,否则也是科级干部了。成叔说他不在意,只要有石油,他的生命就是充实的。在他干作业基层队队长的许多年里,他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术都传授给了工人。让他们学习基本操作规程,安全施工,绿色施工,减少成本,提高产量,连续生产二十年没有重大的安全事故。在这二十年中,他只回过一次家,大队规定离家远的工人是四年一次探亲假,一次错过就是八年以后的事。成叔也是一次次的推迟探亲的时间,等他想回去时,他却因为一次晚上带领工人在现场施工,又碰风雨交加感冒而患了心肌炎,诱发了心脏病,就在去年才做的心脏搭桥手术。他时常地捂着心脏喃喃自语。他打过的油井在心口的位置,他修过的油井在他心口的位置;他故乡的父老在他心口的位置,
他故乡的窑洞、大山、核桃树、还有那静静的渭河都在他心口的位置,他的心太沉重,一边是石油,一边是故乡,哪一边也不能舍弃。但不舍终不舍,故乡他是不能回去了。那回乡的路只有在他的心里盘结,蜿蜒,无边。
在他父亲的眼里,一套橘黄色的工衣就是石油工人的象征,就是一个有出息人的象征。他反复摩擦着,像抚摸他的儿子。临走的时候,两个老人颤颤巍巍的让我背上十斤核桃和十双布鞋。这些核桃是成叔的父母一颗颗挑出来的,这些布鞋,他的母亲已经做好了好久好久了。在漫漫的归途上,我小心翼翼地护着这些东西。我知道这些东西的重量和意义。它们不只是一些物品,它是父母的心,是故土的情,是万般的思念和牵挂,是一种日积月累的沉甸甸的爱啊。
当我把这些物品交到成叔手上的时候,成叔颤抖着捂着胸口。他把布鞋一双一双的试穿,左右上下翻看。我知道他想找到母亲的血泽,找到母亲的味道。他把核桃一颗一颗地摆到桌子上,一颗一颗地仔细的审视。我知道他是在审视故乡,审视父老的沧桑,审视阔别已久的大山。审视那条母亲河渭河。
看着成叔默默无语地摆弄着这些物品,我实在不忍心地告诉他,他的母亲眼睛早已看不见了,他的父亲身体也不好,他家的窑洞已经很久没有修了,已经漏水了,他开垦的所谓田地早已长不出土豆,也快被大风吹的没有了。山上和他一起长大的核桃树饱经风雨,有的也已经老了,死去了。只有渭河的水还是流经山下,河水还是那样的黄色,黄土高原的黄色。
成叔把一双布鞋抱在胸前,把几个核桃抓在手里,颤抖着走到窗前,望着远方,泪水冲垮了他的岸堤。透过雨的夜幕,我想成叔不但望见了故乡的大山,望见了故乡的父老,望见了成片的核桃树,流淌不息的渭河,还有他打的第一口油井,他住过的临时帐篷。油井和乡愁都淤积在他的胸口,任这春雨怎样的敲打也冲淡不去。
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一张小小的船票,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是一条弯弯的海峡。
我想成叔的乡愁又是什么呢?是一口老旧的窑洞背着绿绿的大山?是母亲的瞎眼眶?是父亲的驼背?是渭河昏黄的水浇灌了的他的童年?还是他钻的第一口油井?
我出生在陕西省甘泉县一个偏远的小小村落里,这是我的宿命,也是成叔的宿命。这儿群山连绵不断。除了春天的烂漫花朵,夏天树木的茂密青翠,秋天树木的片片黄叶,冬天山峦的无边积雪之外,再就是山脚下的渭河在淘尽时光。看不见蜂拥的人群,没有像样的公路,也没有起眼的房舍,更没有所谓的梯田而言,只有十几口窑洞,在子子孙孙的传承中接受着风雨人的抽打。也许我是一个不服从命运的人,成叔也是,也许我们想的一样:就是逃出大山,去看看外面不一样的世界。就是在吃土豆,吃山果,吃为数不多的粮食的情况下,我和成叔从山那面的学校都读完了初中,又回到了自己的小小村落,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静静流淌的渭河啊,哪知道少年的向往和忧伤。
成叔是在一个凌晨忽然发现山坳里立起了高高的铁架,轰隆隆的声音把村落所有的人都吸引了过来。他们看着这个铁家伙发呆,看着有些人在铁架上来回的走动而发呆,也看着他们碗里的几块肥肉和手中白色的馒头发呆。就像那些在井架上来回走动的人是从天而降,这铁家伙忽然的从地下冒出来一样。我读书的时候知道石油是重要的资源,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但真的不知道这群人就是把藏在地下几万年的石油挖出来的人。
1970年9月26日,3208钻井队在甘肃马岭所打的庆一井喜获日产32点2方,是长庆油田的发现井。以后他们所在的陕北也开始了油井的勘探和全面开发。我们国家早已经结束了无油的历史,奔向了全面开发石油的征程。
一个井架上的人去村里问谁愿意上井架干活,一个月十块钱,包吃包住。但是条件必须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一个月十块钱!在村人的眼里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娶一个媳妇也用不了十块钱,这是多少人朝思暮想的数字。包吃包住,减轻家里的负担,谁不愿意!成叔理所当然地当上了钻井工人,也成了村里的头条新闻,也是唯一一个走出村落,走到高高的井架上的人,走到井架上,就可以走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去。这条新闻被传了几代人。随便问村里的人,都知道成叔出息了,成叔成了石油工人,成叔以后还可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
带着对于人生美好的憧憬,成叔开始了他的钻井生涯。也开始了他在石油战场上漂泊的路程。由于缺少人手,交通不便,他们一个月才能换一次班。才能回到驻地洗洗澡,换换衣服,理理发,刮刮胡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班几个人相同的面孔,“轰隆隆”的钻塔指向了高远的天空。四周没有人家,也没有来回走路的人,因为这附近根本就没有路可言,哪里来的人烟。春季还好些,他们除了和这硬硬的铁家伙打交道以外,还可以看到满山的绿芽和开放的小花,可是到了冬天,光秃秃的山一座连着一座,几乎连只飞鸟也藏不住。他们这些在井架上“叮叮当当”敲打的人就是整个陕北的冬天黑色的飞鸟。他们相互问候,相互温暖,相互说着家乡的话,相互打赌:过了这座山,再过一座山,山的那边会不会有窑洞!会不会有一个说话的人!然后就是沉默,因为他们根本就知道答案是什么。尤其是陕北冬天那夜里的风,带着狼一般凄厉的嚎叫,带着冰冷的刀子。它们从西伯利亚翻山越岭,烈性不减,把井架上的成叔捶打得摇摇晃晃,冰冷彻骨。这个时候是不能朝井架下的兄弟喊的,也不能朝着远方喊,恐怕声音未等出口,就被寒风裹挟而去,结成冰层,从遥远的地方摔下来。他们在冬天的季节里很少说话,只有朝井架下的兄弟打着它们自己熟悉的手势。他们和夜晚一样孤寂,和井架一样的冰冷。
一个打井的人是大地之上的流浪者,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使命。在一个山坳的井打完了,安装上抽油机,就又去另外的地方打井,陕北是石油储藏丰富的地区。我们要把藏在地下的石油挖出来。我们的汽车才能跑起来,我们的火车才会走南闯北,我们的飞机才能飞上天空……是队长告诉成叔这些的。成叔没有想到打井还有这么大的用处。成叔干活像在山坡上种土豆一样一步一个坑,实实在在的,再加上不断地向师傅请教。很快就被选拔为班组的班长。努力苦干就能改变命运,这也是老队长告诉他的。成叔也一直记得临走时父亲的那句话,咱山里人不怕风雨,做人干活要象咱的窑洞一样牢牢靠靠的。队上忙有工作就不能回家。成叔也很少回家,有时在山沟里打井的时候,望着静静的夜空也想念渭河的水,会想念那口承载他成长的窑洞,那些大山,他在山的.半腰上开出的种土豆的田地,当然还有我这个抱着一些理想仍然飞不出大山的燕子。成叔离开家六年中间只回去过一次。就是把一个村里的女孩领到自家的窑洞里。并给了女孩的父母十元钱。
成叔转战陕北的各个角落,打了无数的油井,爬过无数的井架。
他们走后,身后是无数一棵棵的立起的采油树,采油树唱着唱着歌就把石油送向了远方。当他看到偶尔从路上行驶过来一辆汽车,他就想象车的发动机里一定有他打出的石油吧,从而非常的自豪。
打井的人,是流浪的人,是有家也不能回的人。转眼就是背井离乡,转眼就是天各一方。
1961年4月16日,在山东东营村附近打的华8井,原油日产81吨,成立了胜利油田。胜利油田被誉为“石油地质大观园”,地质构造极为复杂,断层密布,落差悬殊。因此需要大批有勘探经验,钻井经验丰富的工人共同开发这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大油田。
1968年5月18日,3205钻井队钻探的渤2井,获日产13.2吨工业油流,从而发现了孤岛油田。孤岛油田储藏丰富,是胜利油田的重要油田,因此,必须加大勘探和开发的力度。这就是胜利油田有名的石油大会战。
成叔所在的长庆油田承包公司接到转战胜利油田的使命,于1983年春落脚孤岛,参加了胜利油田全面会战。那年成叔35岁,已是打井的老手啦,因为技术全面,经验丰富,被提拔为陕钻1800队长,和3205钻井队一起并肩作战。并被称为雄狮钻井队,为孤岛会战,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为孤岛采油厂顺利组建扩展奠定了丰厚的基础。可以说他从黄河的上游走到了黄河的入海口。
谁成想,在山东,在朝思暮想的平原地区,在黄河入海口的地方,陈叔竟然看到的是满目的荒凉,万亩荒滩,无边无际,远远望去,不见一个人影,只看到几只飞鸟低回盘旋。最多的植物除了大片大片的槐树,就是低低矮矮的红柳,一望无际的芦苇。不像大山上有核桃树、桃树和柳树等各种树木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黄河入海口,这就是所谓的藏油大区,在大山里打井的时候,吃不饱的时候可以摘一些野果吃。可是在这儿是不会有野果的,红柳长不大,更不会结果,结果的树不会从这儿扎根,也不会从这儿发芽开花结果。大片大片的盐碱滩早就把飘落而来的种子淹死了。寂寞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成叔会带着他的徒弟们在河滩里抓鱼,抓螃蟹,回来煮着吃,吃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想家了。因为这野水里有渭河的水,最起码有几滴是。在孤岛会战三年,这淤积的野水冲淡了成叔心里的乡愁,虽然一直带着咸咸的味道。
可由于长期的野外作业,超负荷的劳动,成叔的双腿患了严重的风湿病,一到下雨阴天膝盖疼的不行,连走路都困难。其实类似风湿腰间盘脱出之类的病也算是钻井工的通病吧。他们以四海为家,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家,风餐露宿,风吹雨打已是平常的事。组织上考虑,成叔努力苦干,爱岗敬业,年龄也不小了,就把他调到了作业队当了队长。等孤岛油田全面开发,会战也全面结束的时候,正逢纯梁采油厂刚刚建厂不久,他又服从组织分配,于1986年,辗转来到了纯梁采油厂,从而结束了他的漂泊生涯,开始了他的修井生涯。那一年他把妻子和孩子也接过来了,从此成叔有了一个真正意义的家。也是在那一年,我和他队上一个陕北作业工喜结良缘,从而也逃离了大山,逃离了窑洞,也逃离了静静的渭河,成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油田家属。成叔说,作为一个油田人,就得和石油打交道,和油井打交道,不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油田人,就像他不能舍弃故乡一样不能舍弃石油。当我看到他和老公身上黑黑的粘糊糊的石油,还乐呵呵的时候,真的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什么。我在给老公搓背的时候,发现他的背上全是黑色的油点,说是油污长年累月的积淀一点也不夸张,我想成叔一定背着比老公背上更多的石油。
由于成叔文化程度不高,只能做基层的小队领导,否则也是科级干部了。成叔说他不在意,只要有石油,他的生命就是充实的。在他干作业基层队队长的许多年里,他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术都传授给了工人。让他们学习基本操作规程,安全施工,绿色施工,减少成本,提高产量,连续生产二十年没有重大的安全事故。在这二十年中,他只回过一次家,大队规定离家远的工人是四年一次探亲假,一次错过就是八年以后的事。成叔也是一次次的推迟探亲的时间,等他想回去时,他却因为一次晚上带领工人在现场施工,又碰风雨交加感冒而患了心肌炎,诱发了心脏病,就在去年才做的心脏搭桥手术。他时常地捂着心脏喃喃自语。他打过的油井在心口的位置,他修过的油井在他心口的位置;他故乡的父老在他心口的位置,
他故乡的窑洞、大山、核桃树、还有那静静的渭河都在他心口的位置,他的心太沉重,一边是石油,一边是故乡,哪一边也不能舍弃。但不舍终不舍,故乡他是不能回去了。那回乡的路只有在他的心里盘结,蜿蜒,无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