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么理解。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孟子认为上天将要把重大任务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身体感到饥饿,使他的身子穷困,并且使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借此来使他的内心震动,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干。
只有经历过一番艰难辛苦的磨砺之后的人,才能够胜任和担任重大的责任,因为这样的人,其能力通常都会强于常人,实力会比普通人更强大,而实际的人生当中也是正确的。
扩展资料: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练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