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作”?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作”,具体表现是什么?
在决定回答的第一时间,我就尝试回忆自己曾经比较“作”的具体事件,毕竟我们“作”家也不是时刻知道自己在“作”嘛!
“喜欢‘作’的女人(high-maintenance woman/高保养需求的的女人),他们不安于平凡平淡的生活,通过“作”来渴望别人的关爱,最突出的表现是爱跟亲密的人无端闹别扭,不过“作”过头就被认为是无理取闹,难以伺候的表现。”
“作”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行为,并且是一种有负面倾向的行为。也就是说,“作”既是动词,也可做形容词。“作”似乎更多地指向女性,但是正如镜像问题所说,在男性中也不乏“作家”。
2.“作”的原因分析
以下,我尝试从理论角度解释一下自己的“作”。如果把“作”作为一种行为来理解,需要考虑诸如环境(诱因)、认知和情绪、需要和动机等内外部因素。
总体来说,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环境(诱因)
环境(诱因)——和其他女生接触,丢了我送的东西,没有及时回复信息——是“作”的直接原因,是导火索,是“作”产生的外部条件。
2)认知和情绪
首先,个体在受诱因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认知和情绪活动。“你和异性接触——你喜欢她=你不喜欢我——伤心和难过”。通过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行为的结果可以验证认知——“你不爱我”——的准确性。
其次,认知失调。个体对于自我本质的认知是“不值得被爱的”,且不管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改变“自己本质上不值得被爱”(习得性无助)。两个人关系的建立(有人爱我)动摇了个体对自己的已有认知,并造成了个体的认知失调。个体通过“作”可以应对这种认知失调。
最后,个人观点。我认为人的本质焦虑是源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或者不稳定(而不是存在主义的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因此,当个体无法明确自己是否被爱的时候是最痛苦的,也是最焦虑的。而“作”的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可以使个体有确定或者稳定感,也就是“作”可以用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或者不稳定带来的焦虑。
3)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被认为是行为的主要内部原因。马斯洛说人有爱和被爱的需要。我赞同很多人所说的“作是想证明自己是值得无条件被爱的”,个体“被爱的需要”是“作”这种行为背后动机的主要来源。只是很多时候,“作”不仅无法满足需要,还会事与愿违。
3. 如何应对?
如果你是“作”的人
如果正在“作”的你也很痛苦和无助,并且非常想应对自己的“作”,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要怕,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首先,了解、理解并接纳你的“作”。你可以尝试着不带评判的去思考自己的“作”。“不评判”这一点很重要,但估计也很困难,因为当我意识到自己“作”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内疚和自责。你可以尝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目的在于寻找自己“作”的原因及其形成的过程(请慎重,因为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
然后,了解了自己的“作”后,你会看清自己真实的需要。接着,你可以在安全的关系中尝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尽量别把需要进行包装后再展示。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建立真正安全的关系本身就很困难了。但相信我,如此继续“作”,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在决定回答的第一时间,我就尝试回忆自己曾经比较“作”的具体事件,毕竟我们“作”家也不是时刻知道自己在“作”嘛!
“喜欢‘作’的女人(high-maintenance woman/高保养需求的的女人),他们不安于平凡平淡的生活,通过“作”来渴望别人的关爱,最突出的表现是爱跟亲密的人无端闹别扭,不过“作”过头就被认为是无理取闹,难以伺候的表现。”
“作”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行为,并且是一种有负面倾向的行为。也就是说,“作”既是动词,也可做形容词。“作”似乎更多地指向女性,但是正如镜像问题所说,在男性中也不乏“作家”。
2.“作”的原因分析
以下,我尝试从理论角度解释一下自己的“作”。如果把“作”作为一种行为来理解,需要考虑诸如环境(诱因)、认知和情绪、需要和动机等内外部因素。
总体来说,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因素和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环境(诱因)
环境(诱因)——和其他女生接触,丢了我送的东西,没有及时回复信息——是“作”的直接原因,是导火索,是“作”产生的外部条件。
2)认知和情绪
首先,个体在受诱因刺激时,会产生一系列认知和情绪活动。“你和异性接触——你喜欢她=你不喜欢我——伤心和难过”。通过行为,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通过行为的结果可以验证认知——“你不爱我”——的准确性。
其次,认知失调。个体对于自我本质的认知是“不值得被爱的”,且不管怎样努力,都不可能改变“自己本质上不值得被爱”(习得性无助)。两个人关系的建立(有人爱我)动摇了个体对自己的已有认知,并造成了个体的认知失调。个体通过“作”可以应对这种认知失调。
最后,个人观点。我认为人的本质焦虑是源于对未知的不确定或者不稳定(而不是存在主义的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因此,当个体无法明确自己是否被爱的时候是最痛苦的,也是最焦虑的。而“作”的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可以使个体有确定或者稳定感,也就是“作”可以用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或者不稳定带来的焦虑。
3)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被认为是行为的主要内部原因。马斯洛说人有爱和被爱的需要。我赞同很多人所说的“作是想证明自己是值得无条件被爱的”,个体“被爱的需要”是“作”这种行为背后动机的主要来源。只是很多时候,“作”不仅无法满足需要,还会事与愿违。
3. 如何应对?
如果你是“作”的人
如果正在“作”的你也很痛苦和无助,并且非常想应对自己的“作”,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要怕,你永远不是一个人!)
首先,了解、理解并接纳你的“作”。你可以尝试着不带评判的去思考自己的“作”。“不评判”这一点很重要,但估计也很困难,因为当我意识到自己“作”的时候,我真的非常内疚和自责。你可以尝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目的在于寻找自己“作”的原因及其形成的过程(请慎重,因为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
然后,了解了自己的“作”后,你会看清自己真实的需要。接着,你可以在安全的关系中尝试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尽量别把需要进行包装后再展示。可能对于我们来说,建立真正安全的关系本身就很困难了。但相信我,如此继续“作”,也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