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口雌黄成语故事_成语“信口雌黄”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用法】
用来形容没有根据地乱讲话,胡说八道。
【释义】
信口:出言不加思索。
雌黄:古时用来涂抹错字的颜料,后指任意窜改。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言论不当随口更改。
【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文选》中刘孝标注引晋朝孙盛的《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后演变为成语“信口雌黄”。
【成语故事】
魏晋时期的上层社会盛行清谈之风,西晋大臣王衍就是个很有名的清谈家。他从小就口齿伶俐,曾在文学名家山涛府上做客。大家都对他清秀的外表和文雅的举止加以称赞,但山涛却感叹道:“日后耽误天下的,就是这种人啊!”王衍成年后,善于用老子、庄子的学说解释儒家经义,讲的时候,满嘴都是空虚的怪话。他讲话时轻声慢语,每次遇到讲错的地方,都毫不在乎地随口更改。因此,人们称他“口中雌黄”。王衍做事也是这样。他先是看太子很有前途,就把女儿嫁给太子为妃。后来太子被别人陷害,他怕牵连到自己,又立刻上书请求与太子脱离关系。太子的冤案真相大白后,他被判终身禁锢。在这之后的“八王之乱”中,王衍被两位很有权势的王爷看中,任他为尚书令。他只顾着扩大自己的势力,而不管天下百姓。当西晋灭亡时,他还随口说:“我一向不干预朝政,罪不在我。”不过,王衍还是难逃一死,最终被敌军活埋在瓦砾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