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交通安全的诗词和常识
展开全部
1. 常识诗词戏曲
常识诗词戏曲 1.文体常识:诗、词、赋、戏曲、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谁有戏曲知识、或戏曲赏析,介绍或(戏曲唱词,歌曲./戏曲歌颂诗歌
越剧《红楼梦》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奇袭白虎团》(京剧样板戏)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
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
入敌后把他的道路截断,
定叫他首尾难顾无法增援,
痛奸敌人在今晚,
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
3.诗词曲的文学常识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4.求 古典诗歌(诗词曲)的基础知识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目录 一、概述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一、概述 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 展开 编辑本段一、概述 1、简介 词目:诗词 拼音:shī cí 释义:古体诗、近体诗以及格律词的总称。 2、“诗词”出处 宋 梅尧臣 《张淳叟献诗永叔同永叔和之》:“ 张君献诗诗词巧,美女插花娇醉春。”
明吴应箕《述怀》诗:“《咏怀》好诗词,能无自愧息。” 3、诗和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超人 初时不好问他,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绿绿,是些甚么诗词之类。”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病危时还一再聆听毛主席的光辉诗词。” 4、基本概念 所谓诗词,即诗歌与词的合称。
诗歌是一种主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或者叙事、说理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 *** 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5、诗词简介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 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文言诗词,在近代新月诗社力求较好地继承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但新月派的理论及作品,未曾获得读者的普遍认可。按照文体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同,又可分为新诗(西洋诗)与古典诗词(中国诗)。
诗词在当今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它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化文学上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
(山水情人语) 6、词的起源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010年5月,作家网络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国学大师》系列丛书,目前该丛书已经出版《中国诗词研究》、《 *** 诗词研究》、《中国姓名学研究》、《郭瑞琳诗文讲座》、《十大元帅诗词研究》等5部郭瑞琳著作105万字。 编辑本段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暗香97字 二郎神105字 八声甘州97字 长相思36字 采桑子44字 翠楼吟101字 捣练子27字 点绛唇41字 蝶恋花60字 定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 甘草子47字 桂枝香101字 过秦楼111字 豆叶黄31字 浣溪沙42字 画堂春47字 贺圣朝49字 河 传61字 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 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 临江仙60字 离亭燕72字 六州歌头143字 蓦山溪82字 满江红93字 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 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 青玉案67字 沁园春114字 青门引42字 如梦令33字 人月圆48字 十六字令16字 生查子40字 诉衷情45字 苏幕遮62字 水调歌头95字 双双燕98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霜天晓角43字 调笑令32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 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 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 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 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 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谒金门45字 忆秦娥46字 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 一斛珠57字 玉楼春56字 一剪梅60字 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醉花阴52字 鹧鸪天55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 2、绝句律诗格式 五绝:仄起 平起 五律:仄起 平起 七绝: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大型诗词书籍 1、。
5.有关中国古典戏曲的知识
我的很不错啊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
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
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
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
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
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
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
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
6.写出古典诗歌(诗 词 曲)的基础知识
/f?kz=115769325/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诗、五言诗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
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
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
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
7.戏剧文学必知的常识有哪些
一、表演专业考什么内容。
表演专业呢,总得来说呢,考试内容就是声、台、行、表,通常的表演专业,都会有初试和复试。初试和复试的内容,一般初试的考试内容都是自我介绍、自选作品朗读、集体小品的的表演还有就是考官的问了呢。
这几项考试内容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呢,在自我介绍中就是要考生自己去琢磨一年怎样的让自己的自我介绍变得特别一点了。还有其他项目中的闪光点都是需要考生自己去挖掘了。
在这一部分不管是哪个项目,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或者是内容。复试的时候分为二试和三试,通过二试的考生,在参加三试的时候。
复试的考察项目是比较综合的。坑你考场的方面比较全面的。
所以进入三试的你要提前做好准备的哟。二、在考官面前真实和真诚最重要。
有的考生在参加考试的时候,怎么说有一种端着的架子或者是一直在装,想让考官跟家注意到自己,但其实并不用这样的,在考官眼里最能够吸引到他们的往往是那些很真实的考生呢。就将你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考官老师看,这样的话反而会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注意呢。
常识诗词戏曲 1.文体常识:诗、词、赋、戏曲、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谁有戏曲知识、或戏曲赏析,介绍或(戏曲唱词,歌曲./戏曲歌颂诗歌
越剧《红楼梦》中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似一朵轻云刚出岫
只道他腹内草莽人轻浮
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
娴静犹如花照水
行动好比风扶柳
眉梢眼角藏秀气
声音笑貌露温柔
眼前分明外来客
心底却似旧时友
《奇袭白虎团》(京剧样板戏)
趁夜晚出奇兵突破防线,
猛穿插巧迂回分割围歼,
入敌后把他的道路截断,
定叫他首尾难顾无法增援,
痛奸敌人在今晚,
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窜
3.诗词曲的文学常识
诗是文学基本体裁之一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曲,元曲的简称,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体裁之一。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 提到曲,人们一般都认为就是指元曲,实际上的曲是广义的戏曲。戏曲艺术在中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就并不逊于诗、词和赋。
古人根据不同的内容表达需要,创造了诗、词、曲这三类诗歌体式,并在各自体式中拥有不同的样式种类,可谓源同流分,各臻其妙。 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我国也是如此。从《诗经》算起,诗歌发展历史已有几千年,诗歌的形式也难以言计。大而言之,诗可分为不大讲格律的古体诗和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古体诗中又有诗经体、楚辞体、乐府体(古乐府、新乐府)、民歌体、七言古诗、五言古诗等。这种区分,除了时间上的不同外,在表达形式方面也各有不同。它们总的特色是古朴、凝重,反映现实比较直接,表达形式自由。近体诗包括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它们总的特色是精练、优美、含蓄,反映现实间接,格律严整,诗句间跳跃性大,绝句更强调蕴藉空灵的韵味。 唐宋后,词这一新的诗歌样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与诗并驾齐驱。词由于要和乐歌唱,而且一般是由女子在宴会上歌唱,因而比诗更讲究含蓄蕴藉、形式精巧、音调和谐。词又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精巧轻盈,空灵蕴藉,韵味悠长;中调与七言近体诗规模相近,分为上下两阙,但讲究变化,晓畅中见蕴藉,分隔中见整体;长调因其歌唱时一般节拍舒缓、篇幅较长,故又称慢词。由于长调篇幅长,容量大(最长的《莺啼序》,256字),因此词人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叙事、抒情、写景、议理从容展开,结构上讲究转折变化,浑成统一。 元代兴起的曲(元曲分为剧曲、散曲,前者指杂剧中的唱词,这里指后者),虽有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 诗词曲的不同体式,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再来阅读,不能不让后人佩服古人创造不同诗体的聪明才智。对于三者的不同,古人早已认识到,作过不少论述。但有的太抽象,如王国维认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有的过于直观,如王士祯以晏殊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与汤显祖《牡丹亭》唱词“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为例说明词、曲的不同;有的过于简单,如李渔认为词“上不似诗,下不类曲,不淄不磷,立于二者之中”。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4.求 古典诗歌(诗词曲)的基础知识
诗词,是指以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诗歌。
通常认为,诗更适合“言志”,词更适合“抒情”。 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中国诗起源于先秦,鼎盛于唐代。中国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
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并出现了新国风等重要诗词流派。
目录 一、概述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一、概述 1、简介 2、“诗词”出处 3、诗和词 4、基本概念 5、诗词简介 6、词的起源 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2、绝句律诗格式 三、诗词佳句选摘 四、大型诗词书籍 展开 编辑本段一、概述 1、简介 词目:诗词 拼音:shī cí 释义:古体诗、近体诗以及格律词的总称。 2、“诗词”出处 宋 梅尧臣 《张淳叟献诗永叔同永叔和之》:“ 张君献诗诗词巧,美女插花娇醉春。”
明吴应箕《述怀》诗:“《咏怀》好诗词,能无自愧息。” 3、诗和词 《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匡超人 初时不好问他,偷眼望那书上圈的花花绿绿,是些甚么诗词之类。”
郭小川 《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病危时还一再聆听毛主席的光辉诗词。” 4、基本概念 所谓诗词,即诗歌与词的合称。
诗歌是一种主情为主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或者叙事、说理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 *** 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5、诗词简介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 *** 彩的语言形式。
《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
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此外诗歌又可以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文言诗词,在近代新月诗社力求较好地继承现代诗和古体诗的关系,在自由的同时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但新月派的理论及作品,未曾获得读者的普遍认可。按照文体背后的意识形态不同,又可分为新诗(西洋诗)与古典诗词(中国诗)。
诗词在当今现代社会生活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它传统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韵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汉语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所没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语言翻译不了的。因此,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是世界文化文学上最独特而美好的表现形式和文学遗产。
(山水情人语) 6、词的起源 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2010年5月,作家网络出版社隆重推出《中国国学大师》系列丛书,目前该丛书已经出版《中国诗词研究》、《 *** 诗词研究》、《中国姓名学研究》、《郭瑞琳诗文讲座》、《十大元帅诗词研究》等5部郭瑞琳著作105万字。 编辑本段二、诗词格律 1、词牌集录 暗香97字 二郎神105字 八声甘州97字 长相思36字 采桑子44字 翠楼吟101字 捣练子27字 点绛唇41字 蝶恋花60字 定风波62字 洞仙歌83字 更漏子46字 甘草子47字 桂枝香101字 过秦楼111字 豆叶黄31字 浣溪沙42字 画堂春47字 贺圣朝49字 河 传61字 何满子74字 黄河清慢98字 贺新郎116字 减字木兰花44字 锦缠道66字 江城子70字 浪淘沙54字 临江仙60字 离亭燕72字 六州歌头143字 蓦山溪82字 满江红93字 满庭芳95字 摸鱼儿116字 迈陂塘116字 南歌子52字 南乡子56字 念奴娇100字 卜算子44字 菩萨蛮44字 普天乐46字 清平乐46字 鹊桥仙56字 青玉案67字 沁园春114字 青门引42字 如梦令33字 人月圆48字 十六字令16字 生查子40字 诉衷情45字 苏幕遮62字 水调歌头95字 双双燕98字 石州慢102字 水龙吟102字 霜天晓角43字 调笑令32字 桃源忆故人48字 摊破浣溪沙48字 太常引49字 踏莎行58字 唐多令60字 天仙子68字 乌夜啼36字 望海潮107字 武陵春49字 相见欢36字 西江月50字 小重山58字 谢池春66字 忆江南27字 忆王孙31字 谒金门45字 忆秦娥46字 虞美人56字 一落索46字 阮郎归47字 一斛珠57字 玉楼春56字 一剪梅60字 渔家傲62字 一丛花78字 御街行78字 雨霖铃103字 永遇乐104字 醉花阴52字 鹧鸪天55字 祝英台近77字 昼夜乐98字 烛影摇红96字 2、绝句律诗格式 五绝:仄起 平起 五律:仄起 平起 七绝:仄起 平起 七律:仄起 平起 大型诗词书籍 1、。
5.有关中国古典戏曲的知识
我的很不错啊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
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
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
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
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
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
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
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
6.写出古典诗歌(诗 词 曲)的基础知识
/f?kz=115769325/f?kz=122325796 什么是七言诗、五言诗诗? 律诗每首有四联(即八句),每句五个字的是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每句七个字的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律诗的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聨」。「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第二、四、六、八句最后的一个字必须同韵。
近体诗又名今体诗,为唐代新兴的诗体,因与古体有别而得名。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二种,四句为绝句,八句为律诗。
绝句及律诗又有五言、七言之分。五言绝句自汉魏五言古诗来。
七言绝句由南北朝乐(歌行)小诗演变而来 什么是格律诗? 格律诗是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各方面都有许多讲究的诗。它规定诗有定句,句有定字,字讲平仄,严格压韵,而且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等。
它是根据汉语一字一音,音讲声调的特点和诗歌对音乐美、形式美、精炼美的特殊要求而产生的,所以具有相当强的生命力而流转不息。 格律诗对声律的要求极为严格。
声律包括压韵和平仄,其中又以平仄最重要。 这里,我们简单地说一下格律诗的创作规则。
关于格律诗的创作,王永义先生编了个歌谣,可供参考: 格律不难记,二四六分明。首句仄平仄,或为平仄平。
上下句要对,邻句粘即成。四字防孤平,末防三连同。
七绝重一遍,七律也就成。双末押平韵,单末多仄声。
七言去两字,五言不费功。起收式怎知?首句二末定。
大体意思是:近体诗的格律不难记住,每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第一句的第二四六字应该是仄平仄,或者是平仄平。
上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与下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对立,邻句,就是第一联的末句和第二联的首句,第二四六字的平仄要相同。七言第四个字一定要防止出现孤平,它自己是平音而左邻右舍都是仄音就叫孤平,每句末三个字应防止全平或全仄。
确定了绝句格律的步骤,再重复一遍就成了律诗的格律。律诗双句末一字都是平声,押一个韵,单句末一字多数是仄声。
七言诗的格律去掉前面两个字,注意,此时第四字应为第二字,就成了五言诗的格律了。一首格律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是平收还是仄收,都要看第一句第二字和该句末一字。
平仄 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 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仄,按字义解释, 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 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 类型。
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 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 要因素。
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 曲。
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
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
其实只有两种基本 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括号表示可平可仄。)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 加平,平上加仄。
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⑴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⑵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⑶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⑷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七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 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⑴仄起式 (仄)仄 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 平仄仄平。
粘对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
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⑵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⑵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
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 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⑴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⑴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⑵仄仄平。
7.戏剧文学必知的常识有哪些
一、表演专业考什么内容。
表演专业呢,总得来说呢,考试内容就是声、台、行、表,通常的表演专业,都会有初试和复试。初试和复试的内容,一般初试的考试内容都是自我介绍、自选作品朗读、集体小品的的表演还有就是考官的问了呢。
这几项考试内容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呢,在自我介绍中就是要考生自己去琢磨一年怎样的让自己的自我介绍变得特别一点了。还有其他项目中的闪光点都是需要考生自己去挖掘了。
在这一部分不管是哪个项目,都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或者是内容。复试的时候分为二试和三试,通过二试的考生,在参加三试的时候。
复试的考察项目是比较综合的。坑你考场的方面比较全面的。
所以进入三试的你要提前做好准备的哟。二、在考官面前真实和真诚最重要。
有的考生在参加考试的时候,怎么说有一种端着的架子或者是一直在装,想让考官跟家注意到自己,但其实并不用这样的,在考官眼里最能够吸引到他们的往往是那些很真实的考生呢。就将你最真实的一面展现给考官老师看,这样的话反而会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注意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