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门坎战役后,日军北上与南下的战略摇摆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网上流传着一种论调,是说日本放弃北上,改为南进,是因为在诺门坎战役中被朱可夫打怕了。这明显是想当然的军盲思维,既然鬼子连远东这点苏军都怕,又怎么敢南下去招惹实力强许多的美英荷澳联军?事实上,日军高层对苏军的战斗力评价一直都不高,选择南下是在二战初期国际客观形势急剧变化影响下,日本军部战略摇摆之后的艰难抉择。
1939年夏秋时节的诺门坎战役后,苏军海量炮火轰击的震撼,一度让日军高层有点忌惮,感觉对手像个庞然大物,一下咬死很难,要跟这种地大物博、兵员充足的对手在远东不毛之地长期厮杀,又实在不合算。不过,通过驻苏使馆千方百计搜集的情报,获悉苏军所抽调的均为常备军中最能打的精锐,看似吓人的弹药其实也是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凑了好几个月才攒出来的,而且苏军实际伤亡并不比本方低。日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在汇总分析的结果是:露西亚(俄罗斯日语蔑称)赤军外强中干,不足为惧!既然二流边境守备师团23师团,都能在极端弱势装备火力下,独扛对手一个合成集团军4个多月,而且交换比并不吃亏,那么,换上关东军所属6个甲种师团,再配合若干乙种师团和伪满、伪蒙军部队,在加强航空兵和炮兵火力后,日本陆军以50万左右的兵力,就能轻松全歼远东号称百万的苏军。
但时任第十六师团长的石原莞尔则对此结论持谨慎态度,他自从在日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关东军参谋次长位置上连续铩羽而归后,原先对东北军时的那种狂妄心态大有改观,认为应该吸取日俄战争惨胜教训,客观评价苏军实力,力求胸有成竹,万无一失。他建议,如果执行“北进战略”,就必须以牛刀杀鸡之势,泰山压顶速战速决。光凭久未大战的关东军(大部分时间在对付抗联游击队)是没有把握的,必须在中国战场与重庆政府、甚至延安做出一定妥协,从华中、华东、华北战场抽调不少于10个一线野战师团,与关东军混合编组,进行针对性演练。然后在时机成熟(德军大举进攻苏联)时,在海军联合舰队主力配合下,以百万大军从海陆多个方向全线突击,才能迅速歼灭远东苏军主力,不给对手从欧洲和中亚地区调兵增援的机会。但他的建议被军部束之高阁,还被讥讽为“失去雄性的石原师团长”(石原的关东军参谋次长任上玩刀时不慎割伤下体,长期尿血,完全不能人事)。
紧接着,1939年冬到1940年春季的苏芬战争,由于苏军盲目轻敌、准备极不充分,暴露出了指挥水平、兵员素质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弱小的芬兰军民顽强抵抗下,虽然达成战争目标强占部分芬兰领土,但参战各部损失极其惨重。苏军拙劣表现,让日军对苏军的估价进一步拉低,他们认为,换成关东军对付芬兰这种弹丸小国,完全能一周突破曼纳海姆防线,两周占领其全部领土,连迫使对手投降都毫无必要。原先出动50万大军的计划过于高估对手,收拾远东苏军,出动2个甲种师团、3个乙种师团,4个治安师团,加上伪军有30兵力就绰绰有余,完全没必要让海军掺和进来抢功劳。
1940年9月27日,日本加入轴心国。为封锁美国通过越南海防港向我国运输战略援助物资的通道,随即入侵由维希法国控制的印度支那(主要是越南)北部港口,切断滇越铁路,使美援物资只能通过更远的缅甸上岸,从滇缅公路进入我国云南。由于英国当局在日本外交威胁下故意阻挠援助物资转运,我国抗战陷入极大困难。对此,希特勒应维希法国当局要求,由驻日大使不痛不痒进行交涉,美国则以向中国提供大笔贷款回应。日军投鼠忌器,暂时与法军停战,将大部分兵力撤回海南岛,没有一口吞下整个印支。不过仍贼心不死,以越南为跳板伺机进攻马来亚和缅甸的计划仍处于随时启动状态。
为了给“南进”战略创造条件,减轻东北“满洲国”面对的苏军压力,日本玩弄两面派手法,同时与苏德搞“合作亲善”外交。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1941年6月3、4日,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分别会见日本驻纳粹德国大使大岛浩,透露苏德战争即将爆发情报。希望日苏能在东线配合对苏作战。由于诺门坎战役时,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坑过日本一把,天皇和内阁对此不大相信,持观望态度。
但军部借此扩大战争的意愿十分强烈,秘密制定了三个预案:一是趁德军拖住苏军主力的机会,悍然南下夺取印尼油田,获取急需的战略物资,摆脱对美帝的进口依赖;二是在德军在欧洲战场对俄大占上风,苏军抽调兵力增援西线时,趁虚而入夺取外东北和西伯利亚。三是坐收渔利,两手准备,以陆军为主准备北进,海军为主准备南进。经请示天皇,决定执行第三种预案选择,及早筹备演练,届时哪面好打打哪面。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7月,日本利用希特勒急需自己配合的有利时机,在照会德国、法国的同时,悍然出兵以“共管保护”的名义强行接管印支。这次,德国方面只能压服维希政权接受现实,法军放弃抵抗迎接日军进驻,鬼子再捞一票踌躇满志。
为了对德国有所交待,并试探苏联方面的外交底线(日本希望斯大林也像贝当一样忍痛割肉,让日军兵不血刃得到沙俄从我国强占的大片地盘)。1941年7月7日,日本陆相东条英机正式下令组织实施"关特演"计划,虽然已经把总跟他唱反调的石原打入冷宫贬到预备役,但东条实际上却采用的死对头的思路,指导参谋本部制定了料敌从宽的大规模进攻计划:日军准备对苏作战投入兵力不少于25个师团,除当时驻中国东北、朝鲜14个师团外,还打算从本土调入7个师团,从中国关内战场调入10个师团,其中4个师团到一线参战,另外6个师团作为总预备队。在战略物资上,也由原先储备弹药、粮食、燃油等只能满足2-3个月作战消耗,增加到能满足上述部队持续作战半年以上的数量。
可见,日军在真要动手时,还是将苏军当作较强对手看待的,起码比攻略扫荡国共军队时要重视得多。但由于斯大林不甘示弱,根本没有放弃远东领土谋求日本不趁火打劫的表示,开战初期尽管西线吃紧,也没有大批抽调远东驻军(实际上利用夜间调走了不少飞机、坦克等技术兵器,远东军区除兵员数量不减外,战斗力大打折扣)。日军期盼的苏军兵力减半,再摘取熟柿子的时机迟迟不能成熟。
而此时,美帝却跳出来横插一刀,替轴心盟主德国管起了印支殖民地的闲事。1941年7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8月1日,又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等战略物资。由于罗斯福有意激怒日本,开出让鬼子必须退出印支不算,还要求中日战线恢复七七事变之前版图态势的条件,造成双方谈判分歧太大。日本由于海军联合舰队这个吃油大户的存在,继续拖延只能坐以待毙。而北上西伯利亚,对德国人虽然十分有利,但日本即使轻松夺取远东,也无法得到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北上火中取栗,怎么看都是在为他们作嫁衣。
迫于形势,日本统治集团最终放弃执行"关特演"计划。1941年8月9日,日军参谋本部决定:"无论苏德战场如何演变,取消在1941年内解决北方问题的计划,专心致力于解决南方的方针。"新制定的《帝国陆军作战纲要》规定:(1)以驻中国东北、朝鲜的16个师团来实行对苏警戒;(2)对中国继续按既定方针作战;(3)以11月末为目标,做好对南方开战的准备。之后,就是日本海军奇袭珍珠港,搭载陆军横扫东南亚,最终兵败太平洋,输了个一干二净。
其实,在筹备南进就绪,当看到德国半年打到莫斯科,苏军兵败如山倒时,日军心理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是感到惋惜,他们没想到苏军战斗力如此之差,竟然在德军面前不堪一击!早知如此,完全可以先北后南,在1941年8—9月打垮远东苏军,解除北方威胁后再南下收拾英美,时间上也完全来得及。一方面又感到后怕,德国空军和装甲部队如狼似虎,表现太过抢眼,恐怕以日本陆军现有装备水平对付不了。如果和德国联手干掉苏联,双方成为邻国,而原本与蒋介石交好的希特勒万一翻脸,勾结美帝援助中国与日本作对,以一敌三帝国岂不前功尽弃?在日本高层看来,让苏联这北极熊当炮灰,把德军拼个半死,一直有求于日本,才符合自己的战略利益。
当然,日本当时恐怕怎么也不会料到,德国竟然虎头蛇尾,最后被英美战略轰炸和苏联人海加坦克洪流反推回去。进入1943年后,日德双方都先后吃了败仗,成了一对难兄难弟,即使想同舟共济,也无法与缓过劲来的苏联和财大气粗的美帝抗衡了。之后,日益强大的苏军在日本高层的形象再度变成恐怖可怕的存在,成为时刻压在帝国北线的巨石,牵制了关东军大批兵力。
最可笑的是,日本在美帝突破绝对国防圈、对本土进行狂轰滥炸时,居然想通过斯大林斡旋求和,这简直是与虎谋皮,反倒换来对手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夺走了北方四岛,让日本雪上加霜!昔日亚洲霸主成了夹在中、美、苏之间的受气包,地缘战略异常尴尬,战后想不给美帝当小弟打下手都不行了。
1939年夏秋时节的诺门坎战役后,苏军海量炮火轰击的震撼,一度让日军高层有点忌惮,感觉对手像个庞然大物,一下咬死很难,要跟这种地大物博、兵员充足的对手在远东不毛之地长期厮杀,又实在不合算。不过,通过驻苏使馆千方百计搜集的情报,获悉苏军所抽调的均为常备军中最能打的精锐,看似吓人的弹药其实也是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凑了好几个月才攒出来的,而且苏军实际伤亡并不比本方低。日军总参谋部作战部在汇总分析的结果是:露西亚(俄罗斯日语蔑称)赤军外强中干,不足为惧!既然二流边境守备师团23师团,都能在极端弱势装备火力下,独扛对手一个合成集团军4个多月,而且交换比并不吃亏,那么,换上关东军所属6个甲种师团,再配合若干乙种师团和伪满、伪蒙军部队,在加强航空兵和炮兵火力后,日本陆军以50万左右的兵力,就能轻松全歼远东号称百万的苏军。
但时任第十六师团长的石原莞尔则对此结论持谨慎态度,他自从在日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关东军参谋次长位置上连续铩羽而归后,原先对东北军时的那种狂妄心态大有改观,认为应该吸取日俄战争惨胜教训,客观评价苏军实力,力求胸有成竹,万无一失。他建议,如果执行“北进战略”,就必须以牛刀杀鸡之势,泰山压顶速战速决。光凭久未大战的关东军(大部分时间在对付抗联游击队)是没有把握的,必须在中国战场与重庆政府、甚至延安做出一定妥协,从华中、华东、华北战场抽调不少于10个一线野战师团,与关东军混合编组,进行针对性演练。然后在时机成熟(德军大举进攻苏联)时,在海军联合舰队主力配合下,以百万大军从海陆多个方向全线突击,才能迅速歼灭远东苏军主力,不给对手从欧洲和中亚地区调兵增援的机会。但他的建议被军部束之高阁,还被讥讽为“失去雄性的石原师团长”(石原的关东军参谋次长任上玩刀时不慎割伤下体,长期尿血,完全不能人事)。
紧接着,1939年冬到1940年春季的苏芬战争,由于苏军盲目轻敌、准备极不充分,暴露出了指挥水平、兵员素质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在弱小的芬兰军民顽强抵抗下,虽然达成战争目标强占部分芬兰领土,但参战各部损失极其惨重。苏军拙劣表现,让日军对苏军的估价进一步拉低,他们认为,换成关东军对付芬兰这种弹丸小国,完全能一周突破曼纳海姆防线,两周占领其全部领土,连迫使对手投降都毫无必要。原先出动50万大军的计划过于高估对手,收拾远东苏军,出动2个甲种师团、3个乙种师团,4个治安师团,加上伪军有30兵力就绰绰有余,完全没必要让海军掺和进来抢功劳。
1940年9月27日,日本加入轴心国。为封锁美国通过越南海防港向我国运输战略援助物资的通道,随即入侵由维希法国控制的印度支那(主要是越南)北部港口,切断滇越铁路,使美援物资只能通过更远的缅甸上岸,从滇缅公路进入我国云南。由于英国当局在日本外交威胁下故意阻挠援助物资转运,我国抗战陷入极大困难。对此,希特勒应维希法国当局要求,由驻日大使不痛不痒进行交涉,美国则以向中国提供大笔贷款回应。日军投鼠忌器,暂时与法军停战,将大部分兵力撤回海南岛,没有一口吞下整个印支。不过仍贼心不死,以越南为跳板伺机进攻马来亚和缅甸的计划仍处于随时启动状态。
为了给“南进”战略创造条件,减轻东北“满洲国”面对的苏军压力,日本玩弄两面派手法,同时与苏德搞“合作亲善”外交。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签订。1941年6月3、4日,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和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分别会见日本驻纳粹德国大使大岛浩,透露苏德战争即将爆发情报。希望日苏能在东线配合对苏作战。由于诺门坎战役时,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坑过日本一把,天皇和内阁对此不大相信,持观望态度。
但军部借此扩大战争的意愿十分强烈,秘密制定了三个预案:一是趁德军拖住苏军主力的机会,悍然南下夺取印尼油田,获取急需的战略物资,摆脱对美帝的进口依赖;二是在德军在欧洲战场对俄大占上风,苏军抽调兵力增援西线时,趁虚而入夺取外东北和西伯利亚。三是坐收渔利,两手准备,以陆军为主准备北进,海军为主准备南进。经请示天皇,决定执行第三种预案选择,及早筹备演练,届时哪面好打打哪面。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7月,日本利用希特勒急需自己配合的有利时机,在照会德国、法国的同时,悍然出兵以“共管保护”的名义强行接管印支。这次,德国方面只能压服维希政权接受现实,法军放弃抵抗迎接日军进驻,鬼子再捞一票踌躇满志。
为了对德国有所交待,并试探苏联方面的外交底线(日本希望斯大林也像贝当一样忍痛割肉,让日军兵不血刃得到沙俄从我国强占的大片地盘)。1941年7月7日,日本陆相东条英机正式下令组织实施"关特演"计划,虽然已经把总跟他唱反调的石原打入冷宫贬到预备役,但东条实际上却采用的死对头的思路,指导参谋本部制定了料敌从宽的大规模进攻计划:日军准备对苏作战投入兵力不少于25个师团,除当时驻中国东北、朝鲜14个师团外,还打算从本土调入7个师团,从中国关内战场调入10个师团,其中4个师团到一线参战,另外6个师团作为总预备队。在战略物资上,也由原先储备弹药、粮食、燃油等只能满足2-3个月作战消耗,增加到能满足上述部队持续作战半年以上的数量。
可见,日军在真要动手时,还是将苏军当作较强对手看待的,起码比攻略扫荡国共军队时要重视得多。但由于斯大林不甘示弱,根本没有放弃远东领土谋求日本不趁火打劫的表示,开战初期尽管西线吃紧,也没有大批抽调远东驻军(实际上利用夜间调走了不少飞机、坦克等技术兵器,远东军区除兵员数量不减外,战斗力大打折扣)。日军期盼的苏军兵力减半,再摘取熟柿子的时机迟迟不能成熟。
而此时,美帝却跳出来横插一刀,替轴心盟主德国管起了印支殖民地的闲事。1941年7月26日,美国政府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8月1日,又宣布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等战略物资。由于罗斯福有意激怒日本,开出让鬼子必须退出印支不算,还要求中日战线恢复七七事变之前版图态势的条件,造成双方谈判分歧太大。日本由于海军联合舰队这个吃油大户的存在,继续拖延只能坐以待毙。而北上西伯利亚,对德国人虽然十分有利,但日本即使轻松夺取远东,也无法得到急需的石油、橡胶等战略物资,北上火中取栗,怎么看都是在为他们作嫁衣。
迫于形势,日本统治集团最终放弃执行"关特演"计划。1941年8月9日,日军参谋本部决定:"无论苏德战场如何演变,取消在1941年内解决北方问题的计划,专心致力于解决南方的方针。"新制定的《帝国陆军作战纲要》规定:(1)以驻中国东北、朝鲜的16个师团来实行对苏警戒;(2)对中国继续按既定方针作战;(3)以11月末为目标,做好对南方开战的准备。之后,就是日本海军奇袭珍珠港,搭载陆军横扫东南亚,最终兵败太平洋,输了个一干二净。
其实,在筹备南进就绪,当看到德国半年打到莫斯科,苏军兵败如山倒时,日军心理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是感到惋惜,他们没想到苏军战斗力如此之差,竟然在德军面前不堪一击!早知如此,完全可以先北后南,在1941年8—9月打垮远东苏军,解除北方威胁后再南下收拾英美,时间上也完全来得及。一方面又感到后怕,德国空军和装甲部队如狼似虎,表现太过抢眼,恐怕以日本陆军现有装备水平对付不了。如果和德国联手干掉苏联,双方成为邻国,而原本与蒋介石交好的希特勒万一翻脸,勾结美帝援助中国与日本作对,以一敌三帝国岂不前功尽弃?在日本高层看来,让苏联这北极熊当炮灰,把德军拼个半死,一直有求于日本,才符合自己的战略利益。
当然,日本当时恐怕怎么也不会料到,德国竟然虎头蛇尾,最后被英美战略轰炸和苏联人海加坦克洪流反推回去。进入1943年后,日德双方都先后吃了败仗,成了一对难兄难弟,即使想同舟共济,也无法与缓过劲来的苏联和财大气粗的美帝抗衡了。之后,日益强大的苏军在日本高层的形象再度变成恐怖可怕的存在,成为时刻压在帝国北线的巨石,牵制了关东军大批兵力。
最可笑的是,日本在美帝突破绝对国防圈、对本土进行狂轰滥炸时,居然想通过斯大林斡旋求和,这简直是与虎谋皮,反倒换来对手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夺走了北方四岛,让日本雪上加霜!昔日亚洲霸主成了夹在中、美、苏之间的受气包,地缘战略异常尴尬,战后想不给美帝当小弟打下手都不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