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和水彩画的特性,区别是什么
展开全部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我儿子正在学绘画,学了一学期的水彩画,现在国画老师要他学国画,我不知如何是好?请专家给我指导。
解析:
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是广为普及的一个画种,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其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一定的历史过程,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是出自德国画家丢勒之手,但成为独立画种并兴盛、发展是在英国,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水彩画同其他画种一样,因为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有其特长,也有其局限,从而形成了能
独立存在的艺术特点。
(一)工具性能
学习水彩画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水彩的工具性能,然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它。
1、水彩颜料
水彩颜料色粒很细,与水溶解可显示其晶莹透明;把它一层层涂在白纸上,犹如透明的玻璃纸迭落之效果。水彩浅色不能覆盖底色,不象油画、水粉画颜料有较强的覆盖力。 水彩颜料的群青、赭石、土红等色属矿物性颜料,单独使用或与别的色相混都易出现沉淀现象,巧妙运用可产生新颖的效果。
2、画纸
水彩画用纸比较讲究,它对一幅画的效果影响很大,同样的技巧在不同的画纸上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理想的水彩画纸,纸面白净,质地坚实,吸水性适度,着公后纸面比较来整,纸纹的粗细根据表现的需要和个人习惯选择。不要以为初学不管什么纸都可以作水彩练习,太薄的纸着色后高低不平,水色淤积,影响运笔;吸水太快的纸(如过滤纸),水色不易渗化,难以达到表现意图;太光滑的纸水色不易附着纸面,都不适合画水彩之用。应熟悉自己使用的画纸性能物点,善于巧妙地掌握它。
3、画笔
水彩画笔需有一定弹性和含水能力,油画笔太硬且含不住水分,不宜用来画水彩(但有时可以用来追求某种特殊的效果)。狼毫水彩笔、扁头水粉笔、国画白云笔、山水笔等都可用来画水彩。准备一支大号的涂大色块用,具体塑造与细节描绘有两三支中、小画笔即可。
(二)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因工具材料的特性、技法与其他画种不同,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把水彩画比如轻音乐或抒情诗般的轻柔,是比较确切的。
一幅好的水彩画除去内容与感受情的表达深刻之外,给人的感觉是湿润流畅、晶莹透明、轻松活泼,此种感觉就是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之特点是与其他画种相比而言,油画的覆盖、厚涂形成厚重的特点,水彩颜料透明,又以薄涂保持其透明性,画面则有清沏透明之感受。用水调色,发挥水分的作用,灵活自然、滋润流畅、淋漓痛快、韵味无尽。
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一般特点
学习中国画,首先应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所以这本书就先从这里谈起。
要想简明地用几句话回答以上的问题并不容易。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目前国画理论家正在讨论总结的问题。这里试举数点。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国画的构思
中国画创作,以立意为先,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意在完.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
宋代以画梅花著名的华光和尚,法号仲仁,传为华光著作的《画梅指迷》中,有一段"画梅全决", 开头就是"画梅全决,生意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艺复八时期的画家达·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这与我国晋代人物画家顾消之所提出的"巧密于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从哪里来的?一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另一点便是画家本人的修养,这样在创作之先,画什么,怎么画,在头脑中形成了成熟的构思。
宋代画家文与可,别人称赞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没有落笔画竹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笔下跃跃欲出,这时便能落笔而就。"'胸有成竹"遂成为我国赞誉善于计划安排事情的成语。
在张彦远提出的"立意"之前,南产时代的谢赫即有'创意"、'明意"之说。创意之画,不落陈套,用意精当,借景以生境,笔少而意多,在这一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在平时注意练笔、锤炼个人的表现技巧,更为重要者,还要认真地加强练意之功。很多习画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练笔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练意,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德国的诗人歌德称美术有用光表现得神态活现的那种本领,说明西洋画用光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野,但这并非说西洋画完全排斥用线,而是说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法国的罗丹曾经强调过:"一根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是说造型艺术从宇宙如何分割出来的问题,也并非以此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来看待。而中国画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巧妙地描绘着各种形象。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从而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它与纯以抽象性为高的近代欧洲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即画人不仅仅于形似.还要升高于神似,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企求之高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
三、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也用散点透视法,既有严守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实按构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这样就使物象在画面出现时,可以按实物在画面上的艺术需要.伸长或缩短变化其形象,更换其位置。一株低于视平线的牡丹花.也可架高于祝平线之上,而取得透视的最佳效果。
中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常常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象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
四、随类赋彩色彩相和- -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那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五、情景相生气韵生动- -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绘画家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 *** ,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成为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就不能给予人这一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六、诗书画印纸笔- -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可以说只有中国画,才有题字盖印的做法,不仅文人画,可以显示其诗、书、画三绝之长,即是一般的画作,也总要题字盖印,这样才有传统艺术的浓厚风味。
题字和诗句,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丰富了构附的变化,起到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点缀与平衡构图的多方面作用。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决定着中国画的特色。中国画是运用绢和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出现,更加发挥了笔趣和墨彩。宣纸的渗性,毛笔的尖锥,使得笔锋无穷变化,产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时形成了各种效法和描法,画法和笔法。
从写生到写意
国画在初学时以临摹作为入门的手段,逐渐地对物写生。再转而对物象写意,不仅粗笔的写意画是如此,就是细致的工笔画,也有其写意的成份。因为中国画在描绘物象时,不管是为工笔或为写意,其处理手法都带有写意性,不是简单复写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当繁,而简其所当简,对物象提炼加工的程度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为能事,着重于内在的认识。
根据董其昌的记载,好多著名的山水画家,都是以真山水为稿本进行创作的,如"李思训写海外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营雪山,黄子久写海虞山"。当后人看这些画幅时,感到他们既是在写生,又是在写意;既师法于自然,又不为自然现象所困。拿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来看,作者取材于富春山,并不就是富春山的环境地理图,他表现的是黄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
由此说明古代画家对自然界各种物象是如何认识并表现出来,使真实物变为艺术形象,并且逐渐使之规律化、程式化,同时可以看出他们丰富的表现技法。
对照《芥子国画传》及其它画谱,再对照历代画家对这一程式的运用,读者便可以摸到从自然生态变为国画中的艺术形态,如何加工和概括的过程。从中也可理解到从写生到写意的处理加工手法,从技法上掌握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主题突出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纲》中说:"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题。主题突出,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共性。一个主题思想形成了,便可决定用何题材去表现,再决定素材之选择,以至确定下作品的标题,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都要取决于主题表现的是什么。象唐代阎立本的名作《萧翼赚兰亭图》(传),这个故事的曲折情节很多,但阎立本选取的是萧翼的意在"有意、机诈和骗诱"和辩才的出于"无心、善良和受骗"两个典型情节,以突出画中的主题。主题突出在"赚"字上,其他的细节则盯以减略或概括,这是完全符合《法书要录》上对这一事实所作的记述。
在国画创作中,发现了好的题材,并不等手都能突出主题。如只求人物之生动刻划,或求画面之丰富变化,或者平铺直叙,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题。作者只有从国画艺术的特有规律和表现手法来考虑应该突出什么,要善于按国画形式概括题材,确定主题,把人物的刻划,细节的组织,都用来烘托主题,使观者从画面上叮以不加解释的领会到作画者的意图何在。所以郭熙认为?quot;作画先命题为上品,无题便不成画"。
主题明确了还应给作品取个最恰当的题名,大多数情况下还要题在画面之上。标题要言简意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题,也可以暗示出主题的含意,以取得画龙点睛之妙。
积累素材
文艺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文学家使用的是文字,画家有时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画笔写生。在画家接触自然界的风景、花卉和人物时,要经常以速写为记录,把观察到的实物用画笔随时收集。象画家齐白石,对于各种小生。的生理结构,都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这样做下去,也锻炼了美术工作者观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鲁迅先生提到过,"作者必须天天到外面或室内练习速写,才有进步。到外面去速写,是最有益的"。
从生活中记录下来的原始材料,如同开采到的矿石,也象是活水的源头,有无限的生动和丰富,比之于拍照片,抄画报得来的素材,亲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风光和人物的实践中,积累大量素材,同时构思新的画题,会引起无穷通思。
题材 体裁
题材不同于素材,素材是未经冶炼的矿石,题材则是从大量的素材中.经过淘沙炼金找出的最适于表达某一主题的材料。如果对素材的选取不精,会使所要表达的内容,失去鲜明性和典型性。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体裁,好比是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型,来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画制作,用一幅小的册页体裁就不适当。又如前面提到的《萧翼赚兰亭》,用人物画的体裁就比较好,而《长江万里图》,当然是用山水画的长卷形式为佳。而各种咏梅的诗意画,则用花卉惊现口为贴切。
在人物、山水、花卉诸种形式和体裁中又分有工笔、写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当确定画的主题之后,都应从内容出发,跟着就要考虑所要使用的体裁。诸如长幅还是短幅,是用大场面还是用特写之笔。
两个基本功
一、中国画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的传统表现手法,掌握这些方法,一个经常使用的办法,是;陵墓前人作品和老师的画稿。副脚七画家王石谷,临摹宋元各大家,都有相当造诣,经数十年的临摹和体验,他才感到对青山绿水有了充分的把握,这一点在临摹一章里还要细谈。
二、生活中的丰富环境,是画家最活的画本,画家应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练自己,国画家常讲求以造化为师,只有从这个丰富的宝藏中,才能开发出艺术的瑰宝,得到自然界的启示,收集广泛的素材。
两个基本功相辅而行,不可或缺,只临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长了,失去独自创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写生的东西,则常常失去传统的笔致。
在画家具有了很好的国画临摹基础之后,生活则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画家石涛说"笔非生活不神",关在屋子里瞑思苦想不行,缺点在于离开自己亲自收集来的形象,对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无所知,这种形象就会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画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闭上眼,人的精神气质、音容笑貌、都会不呼自出,就会生动得多。
就拿画人来说吧,工人和农民,虽然都是劳动者,而从个性和气质都不相同,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脱颖而出。画山水花鸟,也同样离不开实地旅行写生和体验。当然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除了笔墨和生活基础之外,对于人品道德的修养,尤其不可忽视。过去人们常讲的书如其人或者说画如其人,即指一个画家的人品和修养,常常自然流露于笔端。
清,王星在《东庄论画》一书中徽“学画者先贵立品”。清,沈宗春在《齐舟学画编》中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说明,书画评论家,对画家的艺术水平高低之外,还要全面的分析画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艺仅高的画家才值得人们学习和尊重。
问题描述:
我儿子正在学绘画,学了一学期的水彩画,现在国画老师要他学国画,我不知如何是好?请专家给我指导。
解析:
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是广为普及的一个画种,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其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一定的历史过程,世界上第一幅水彩画是出自德国画家丢勒之手,但成为独立画种并兴盛、发展是在英国,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了。
水彩画同其他画种一样,因为使用的工具、材料的不同,有其特长,也有其局限,从而形成了能
独立存在的艺术特点。
(一)工具性能
学习水彩画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水彩的工具性能,然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它。
1、水彩颜料
水彩颜料色粒很细,与水溶解可显示其晶莹透明;把它一层层涂在白纸上,犹如透明的玻璃纸迭落之效果。水彩浅色不能覆盖底色,不象油画、水粉画颜料有较强的覆盖力。 水彩颜料的群青、赭石、土红等色属矿物性颜料,单独使用或与别的色相混都易出现沉淀现象,巧妙运用可产生新颖的效果。
2、画纸
水彩画用纸比较讲究,它对一幅画的效果影响很大,同样的技巧在不同的画纸上的效果是不大一样的。理想的水彩画纸,纸面白净,质地坚实,吸水性适度,着公后纸面比较来整,纸纹的粗细根据表现的需要和个人习惯选择。不要以为初学不管什么纸都可以作水彩练习,太薄的纸着色后高低不平,水色淤积,影响运笔;吸水太快的纸(如过滤纸),水色不易渗化,难以达到表现意图;太光滑的纸水色不易附着纸面,都不适合画水彩之用。应熟悉自己使用的画纸性能物点,善于巧妙地掌握它。
3、画笔
水彩画笔需有一定弹性和含水能力,油画笔太硬且含不住水分,不宜用来画水彩(但有时可以用来追求某种特殊的效果)。狼毫水彩笔、扁头水粉笔、国画白云笔、山水笔等都可用来画水彩。准备一支大号的涂大色块用,具体塑造与细节描绘有两三支中、小画笔即可。
(二)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因工具材料的特性、技法与其他画种不同,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把水彩画比如轻音乐或抒情诗般的轻柔,是比较确切的。
一幅好的水彩画除去内容与感受情的表达深刻之外,给人的感觉是湿润流畅、晶莹透明、轻松活泼,此种感觉就是水彩画的特点。
水彩画之特点是与其他画种相比而言,油画的覆盖、厚涂形成厚重的特点,水彩颜料透明,又以薄涂保持其透明性,画面则有清沏透明之感受。用水调色,发挥水分的作用,灵活自然、滋润流畅、淋漓痛快、韵味无尽。
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一般特点
学习中国画,首先应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是什么,所以这本书就先从这里谈起。
要想简明地用几句话回答以上的问题并不容易。传统的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适应中国的文化土壤而生根开花,在立意、构图、技法和程式化的表现诸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目前国画理论家正在讨论总结的问题。这里试举数点。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国画的构思
中国画创作,以立意为先,许多绘画理论家都首先强调这一点,不管是画山水、画人物、还是画花鸟。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一段关于"六法"的论述:"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大意而归乎用笔。"他认为立意在完.画中才能有变态、有奇意。
宋代以画梅花著名的华光和尚,法号仲仁,传为华光著作的《画梅指迷》中,有一段"画梅全决", 开头就是"画梅全决,生意为先"。到了清代的方薰,著有《山静居画论》.在这里也强调了立意与作画之关系,他说:"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他认为平庸者作画必平庸,俗气者作画也俗气,因为缺乏画家最宝贵的"立意",所以作品平庸。
意人利文艺复八时期的画家达·芬奇,也有近似的近在他曾说:"一个画家应当描绘两件最主要的东西,人和人的思想意图。"这与我国晋代人物画家顾消之所提出的"巧密于精思"是十分一致的。
"意"是从哪里来的?一是画家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另一点便是画家本人的修养,这样在创作之先,画什么,怎么画,在头脑中形成了成熟的构思。
宋代画家文与可,别人称赞他"胸有成竹",即在他没有落笔画竹之前,头脑中已经有了竹子的形象,在胸中、笔下跃跃欲出,这时便能落笔而就。"'胸有成竹"遂成为我国赞誉善于计划安排事情的成语。
在张彦远提出的"立意"之前,南产时代的谢赫即有'创意"、'明意"之说。创意之画,不落陈套,用意精当,借景以生境,笔少而意多,在这一意义上讲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在平时注意练笔、锤炼个人的表现技巧,更为重要者,还要认真地加强练意之功。很多习画者,常常只是注意在练笔上下功夫,而忽略了练意,这是值得注意的。
二、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中国画是以线存形的,通过线勾出轮廓、质感、体积来。德国的诗人歌德称美术有用光表现得神态活现的那种本领,说明西洋画用光为造型手段之一。但中国画主要是以线为造型之基础,这就使中西绘画在造型手段上有明显之分野,但这并非说西洋画完全排斥用线,而是说光可以作为绘画的主要语言而用于绘画的。法国的罗丹曾经强调过:"一根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是说造型艺术从宇宙如何分割出来的问题,也并非以此作为绘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来看待。而中国画无论对山水的破线或是衣服的纹线,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线型,巧妙地描绘着各种形象。
"以形写神"是晋代画家顾恺之的一句名言,从而确立了中国艺术神高于形的美学观。它与纯以抽象性为高的近代欧洲美学观具很大的区别,即画人不仅仅于形似.还要升高于神似,画出人的精神面貌,不停止于外形之模拟,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实,这一论见为艺术家建立起艺术应竭力企求之高度,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历代出现许多传神写照的佳作,成为指导绘画的一个重要准则。
三、多点透视 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中国画既用焦点透视法,也用散点透视法,既有严守真实的画面空间和布白.也有打破真实按构图需要而平列的空间和布白,这样就使物象在画面出现时,可以按实物在画面上的艺术需要.伸长或缩短变化其形象,更换其位置。一株低于视平线的牡丹花.也可架高于祝平线之上,而取得透视的最佳效果。
中国画在空白处尤其注意经营,常常借用书法上的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象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
四、随类赋彩色彩相和- -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中国画的色彩,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调的局限,比较重视物体本身的固有色,而不去强调在特殊光线下的条件色。画那一件物品,就赋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达到色与物、色与线、色与墨、色与色的调和。
五、情景相生气韵生动- -中国画的意境
中国画要求笔与墨合,情与景合、现实中无限丰富的景象,绘画家以强烈的形象感染力。画家凭借着这种感受,激起描绘这些景象的 *** ,于是作品作为情景相生的复写而重现,使情景交融在一起。
至于气韵生动,即是画家所创造的艺术灵境,不同于一般的写生画,应成为富有生气,新鲜而活泼,有诗一般的韵味,使观者神往无穷。如果没有表现出如此生动、如此韵味丰富的内涵,当然,就不能给予人这一些感受,而达不到中国画富有引人入胜的意境。
六、诗书画印纸笔- -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可以说只有中国画,才有题字盖印的做法,不仅文人画,可以显示其诗、书、画三绝之长,即是一般的画作,也总要题字盖印,这样才有传统艺术的浓厚风味。
题字和诗句,可以提高或补充观者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丰富了构附的变化,起到互相衬映,互为显彰,点缀与平衡构图的多方面作用。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之性能,也决定着中国画的特色。中国画是运用绢和纸作画,特别是生宣纸的出现,更加发挥了笔趣和墨彩。宣纸的渗性,毛笔的尖锥,使得笔锋无穷变化,产生出奇妙的效果。同时形成了各种效法和描法,画法和笔法。
从写生到写意
国画在初学时以临摹作为入门的手段,逐渐地对物写生。再转而对物象写意,不仅粗笔的写意画是如此,就是细致的工笔画,也有其写意的成份。因为中国画在描绘物象时,不管是为工笔或为写意,其处理手法都带有写意性,不是简单复写一遍,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繁其所当繁,而简其所当简,对物象提炼加工的程度较高,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为能事,着重于内在的认识。
根据董其昌的记载,好多著名的山水画家,都是以真山水为稿本进行创作的,如"李思训写海外山,马远夏圭写钱塘山,赵吴兴写营雪山,黄子久写海虞山"。当后人看这些画幅时,感到他们既是在写生,又是在写意;既师法于自然,又不为自然现象所困。拿黄子久的《富春山居图》来看,作者取材于富春山,并不就是富春山的环境地理图,他表现的是黄子久理想化了的境界。
由此说明古代画家对自然界各种物象是如何认识并表现出来,使真实物变为艺术形象,并且逐渐使之规律化、程式化,同时可以看出他们丰富的表现技法。
对照《芥子国画传》及其它画谱,再对照历代画家对这一程式的运用,读者便可以摸到从自然生态变为国画中的艺术形态,如何加工和概括的过程。从中也可理解到从写生到写意的处理加工手法,从技法上掌握中国画的造型特点。
主题突出
明代汪珂玉在《珊瑚纲》中说:"古人作画,皆有深意,运思落笔,莫不各有所主"。"所主"也即是主题。主题突出,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共性。一个主题思想形成了,便可决定用何题材去表现,再决定素材之选择,以至确定下作品的标题,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都要取决于主题表现的是什么。象唐代阎立本的名作《萧翼赚兰亭图》(传),这个故事的曲折情节很多,但阎立本选取的是萧翼的意在"有意、机诈和骗诱"和辩才的出于"无心、善良和受骗"两个典型情节,以突出画中的主题。主题突出在"赚"字上,其他的细节则盯以减略或概括,这是完全符合《法书要录》上对这一事实所作的记述。
在国画创作中,发现了好的题材,并不等手都能突出主题。如只求人物之生动刻划,或求画面之丰富变化,或者平铺直叙,均不能算是突出主题。作者只有从国画艺术的特有规律和表现手法来考虑应该突出什么,要善于按国画形式概括题材,确定主题,把人物的刻划,细节的组织,都用来烘托主题,使观者从画面上叮以不加解释的领会到作画者的意图何在。所以郭熙认为?quot;作画先命题为上品,无题便不成画"。
主题明确了还应给作品取个最恰当的题名,大多数情况下还要题在画面之上。标题要言简意赅,寓有深意,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题,也可以暗示出主题的含意,以取得画龙点睛之妙。
积累素材
文艺工作者都需要在生活中积累大量的素材。文学家使用的是文字,画家有时也用文字,但主要的是用画笔写生。在画家接触自然界的风景、花卉和人物时,要经常以速写为记录,把观察到的实物用画笔随时收集。象画家齐白石,对于各种小生。的生理结构,都有非常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这样做下去,也锻炼了美术工作者观察生活和造型的能力。
鲁迅先生提到过,"作者必须天天到外面或室内练习速写,才有进步。到外面去速写,是最有益的"。
从生活中记录下来的原始材料,如同开采到的矿石,也象是活水的源头,有无限的生动和丰富,比之于拍照片,抄画报得来的素材,亲切而深刻。在深入探索自然风光和人物的实践中,积累大量素材,同时构思新的画题,会引起无穷通思。
题材 体裁
题材不同于素材,素材是未经冶炼的矿石,题材则是从大量的素材中.经过淘沙炼金找出的最适于表达某一主题的材料。如果对素材的选取不精,会使所要表达的内容,失去鲜明性和典型性。
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体裁,好比是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型,来剪裁不同的款式。比如一面大的壁画制作,用一幅小的册页体裁就不适当。又如前面提到的《萧翼赚兰亭》,用人物画的体裁就比较好,而《长江万里图》,当然是用山水画的长卷形式为佳。而各种咏梅的诗意画,则用花卉惊现口为贴切。
在人物、山水、花卉诸种形式和体裁中又分有工笔、写意、重彩、水墨等等的不同。作者当确定画的主题之后,都应从内容出发,跟着就要考虑所要使用的体裁。诸如长幅还是短幅,是用大场面还是用特写之笔。
两个基本功
一、中国画在其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的传统表现手法,掌握这些方法,一个经常使用的办法,是;陵墓前人作品和老师的画稿。副脚七画家王石谷,临摹宋元各大家,都有相当造诣,经数十年的临摹和体验,他才感到对青山绿水有了充分的把握,这一点在临摹一章里还要细谈。
二、生活中的丰富环境,是画家最活的画本,画家应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练自己,国画家常讲求以造化为师,只有从这个丰富的宝藏中,才能开发出艺术的瑰宝,得到自然界的启示,收集广泛的素材。
两个基本功相辅而行,不可或缺,只临摹前人的稿本,日子长了,失去独自创造的能力,如果只靠写生的东西,则常常失去传统的笔致。
在画家具有了很好的国画临摹基础之后,生活则是最重要的了。清代画家石涛说"笔非生活不神",关在屋子里瞑思苦想不行,缺点在于离开自己亲自收集来的形象,对人物的性格、精神面貌全无所知,这种形象就会概念化。反之,你在生活中画下最熟悉的人物,一闭上眼,人的精神气质、音容笑貌、都会不呼自出,就会生动得多。
就拿画人来说吧,工人和农民,虽然都是劳动者,而从个性和气质都不相同,这些就需要在生活中默默的研磨才能脱颖而出。画山水花鸟,也同样离不开实地旅行写生和体验。当然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除了笔墨和生活基础之外,对于人品道德的修养,尤其不可忽视。过去人们常讲的书如其人或者说画如其人,即指一个画家的人品和修养,常常自然流露于笔端。
清,王星在《东庄论画》一书中徽“学画者先贵立品”。清,沈宗春在《齐舟学画编》中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都足以说明,书画评论家,对画家的艺术水平高低之外,还要全面的分析画家人品道德,只有那品艺仅高的画家才值得人们学习和尊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