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路运输的发展历史
我国公路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方面
(1)改革开放前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旧中国的公路交通极为落后,1949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仅8. 07万公里梁大帆,公路密度仅o. 8公里/百平方公里。
建国初期,公路交通经历一段时期的恢复后开始获得长足发展,1952年公路里程达到12. 67万公里。
50年代中后期,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开发边疆的需要,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通往边疆和山区的公路,相继修建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并在东南沿海、东北和西南地区修建国防公路,公路里程迅速增长,1959年达到50多万公里。
60年代,我国在继续大力兴建公路的同时,加强了公路技术改造,有路面道路里程及其高级、次高级路面比重显著提高。
7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对青藏公路进行技术改造,80年代全面完成,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沥青路面公路。
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公路桥梁建设也得到发展,建成了一批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拱桥、双曲拱桥、钢筋混凝土拱桥以及各式混凝土和预应力梁式桥。
在1949—1978年的30年间,尽管国民经济发展道路曲折,但全国公路里程仍基本保持持续增长,到1978年底橡雹达到89万公里,平均每年增加约3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 3公里/百平方公里。
(2)改革开放后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
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公路运输需求强劲增长,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其主要表现在:公路建设得到中央和地方各级 *** 的重视,“要想富、先修路”,公路建设的重要性逐步为全社会所认识;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开始了有计划的全国公路基础设施建设,8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国家干线公路网和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使公路建设有了明确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公路建设在继续扩大总体规模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质量水平的提高,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公路建设筹资渠道走向多元化,逐步扭转了公路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尤其1984年底国务院决定提高养路费征收标准、开征车辆购置附加费、允许高等级公路收费还贷,1985年起国家陆续颁布有关法规,使公路建设有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统计数字看,到1999年,全国公路里程达到135万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4. 1公里/百平方公里,为1978年的1. 5倍。
二级以上公路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比重由1979年的1. 3%提高到1999年的12. 5%,主要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初步缓解。
同时,县、乡公路里程快速增长,质量也有很大提高,有的省份已实现全部县道铺筑沥青路面乃至达到二级技术标准,全国实现了100%的县、98%的乡和89%的行政村通公路。
总体而言、一个干支衔接、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全国公路网已初步形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
高速公路建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公路事业取得的突出成就。
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18.5公里)建成通车。
此后,又相继建成全长仿茄375公里的沈大高速公路和143公里的京津塘高速公路。
进入90年代,在国道主干线总体规划指导下,我国高速公路建设步伐加快,每年建成的高速公路由几十公里上升到一千公里以上。
到1999年底,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1605公里。
短短10年间,我国高速公路就走过了发达国家高速公路一般需要40年完成的发展历程。
高速公路及其他高等级公路的建设,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同时也大大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高等级公路的快速发展对公路桥梁、隧道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推动了公路桥梁、隧道数量的增加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国先后在主要江河和一些海峡建设了一批深水基础、大跨径、施工难度很高的桥梁,如黄石长江大桥(我国交通部门自行设计和建设的第一座跨长江特大型桥梁)、万县长江大桥、铜陵长江大桥、江阴长江大桥(跨径列中国第一、世界第四的钢悬索桥)、南京第二长江大桥,风陵渡黄河大桥、济南第二黄河大桥,广东虎门大桥、山东女姑山跨海大桥、厦门海沧大桥等。
这些工程标志着我国深水基础、大跨径桥梁建设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到1999年底,全国公路桥梁已达到23万座,总延长8006公里;隧道1257座,总延长407公里。
我国高速公路得发展如下:
高速公路是本世纪20年代兴起的一种安全、快速、通过能力大的新型交通手段。
我国大陆从70年代初就开始了高速公路修建的前期准备工作,其中包括高速公路的技术资料翻译、科学考察、可行性研究以及测设工作。
1981年交通部制订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列入了高速公路的技术标准。
这些,为高速公路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起步虽较晚,但发展很迅速。
1988年首条沪嘉(上海浦桃工业区——嘉定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随后广佛(广州——佛山)、沈大(沈阳——大连)、西临(西安——临潼)、首都机场、京津塘(北京——天津塘沽区)、济青(济南——青岛)、海南环岛(海口——三亚)、广深(广州——深圳)、京石(北京——石家庄)、郑许(郑州——许昌)、长平(长春—四平)、太旧(太原——旧关)、沪宁(上海——南京)、杭甬(杭州——宁波)、长潭(长沙——湘潭)、沪宁上海段、沪杭浙江段、沪杭上海段、厦樟(厦门——樟州)、成雅(成都——雅安)等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
到1996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422km(台湾省到1994年为477km未包括在内),位居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之后,列世界第七。
1988年到1996年平均每年建设高速公路324km,这个速度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到1997年底高速公路达4735km,建设速度更快,一年建成1313km。
到2000年末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6 000多km,跃居世界第三位。
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状况,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来了人们观念上的巨大变革。
2.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趋势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它的进步与变革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的发展与变化。
因此,公路运输的增长速度应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在未来几十年中,我国的汽车拥有量将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1980年民有汽车仅164.9万辆,1994年已增加到约950万辆,平均年递增12%以上。
按此推算,到2010年可达6000万辆。
为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交通部制定了我国公路建设的二十四字方针:“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障通畅”。
根据这一方针,到2000年末,我国已建成高速公路里程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位。
根据交通部“十五”规划和 2015年远景规划,预计“十五”期间我国将新增高速公路超过2.5万公里,京沈、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在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地区之间形成了一条公路快速运输大通道。
随着路段的不断延伸,我国高速公路网的基本框架可望在二十一世纪初初步形成。
它的形成和发展,必将对我国经济尤其是沿线区域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起到推动作用。
根据公路主骨架国道主干线建设发展计划,用30年的时间建设“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系统,总长3.5万km。
全国的重要城市、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对外口岸将由高等级的国道主干线连接,一个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快速、安全的国家干线网络系统将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