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谣言?
谣言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智者,也就是通常说的“明白人”。这句话出自春秋战国时代《荀子·大略》
谣言的产生,往往源于信息来源不确切,在传递过程中造成失真,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智者,听到传言会用理性的思维独立思考判断,而非轻信妄言。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谣言扼杀于自己的“嘴”中,那些不确实、不客观的信息就会停止传播。
谣言的出现,从侧面反映出信息公开的不畅通。用及时、充分的信息公开保障人们的知情权,是遏制谣言的一剂良药。
只要多一双清醒的眼睛,多一颗理智的心灵,多一些调查和研究,保持独立的分析和判断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智者”。
扩展资料
谣言止于智者”原作“流言止于智者。”用词不同,意思一样。出处是《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主要思想:
荀子对各家都有所批评,唯独推崇孔子的思想,认为是最好的治国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特别着重的继承了孔子的“外王学”。
他又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