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学解-韩愈的问题
展开全部
《 》里面的是书 周《诰》=《尚书》入面既《 周书 》
当中有《大诰》、《康诰》等篇 殷《盘》= 《尚书》入面既《商书》
当中有《盘庚》三篇 《春秋》:《春秋左氏传序》 《左氏》:《左传》 《易》 :《易经》 《诗》 :《诗经》 《庄》 :《庄子》 《骚》 :《离骚》
参考: 青木出版预科中国文学
韩 愈《 进 学 解 》 《进学解》之主旨 韩愈作《进学解》之主旨大约有三点: 其一是嗟怨有才不得用
有司不得明。韩愈在文中指出自已博学能文
致力于发扬儒家之精微
又「业精」、「行成」
学业精进
行为品德又有所成就
可是却不为世所用
「投闲置散」
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韩愈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有司的不公不明。 其二是自述为学为文已达闳中肆外之地。韩愈在文中指出自己文章的精微
更吸收了各家的精华
所以文章的内容广博丰富
形式又恣肆雄放。而在为学方面则以儒家为标准
载道斥佛老。 其三是自嘲
实自负为孔、孟、荀之传人。韩愈在文中处处自嘲以反映讽刺现实
发泄不平。通篇表面上是赞美在位者
但讽刺之意味却十分重
韩愈更通过孟、荀之不幸
衬托自己的怀才不遇
实自负为儒家之传人。 《进学解》之内容 本文共分三段
内容大要如下: 第一段写国子先生教诲生徒
提出「进学」的主张:「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勉励学生应该经常注意学业与品德的修养。跟着韩愈把学生的学习和朝廷的用人联系起来:「方今圣贤相逢
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
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
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
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
孰云多而不扬」
说明政治清明
圣君贤相很重视人才的提拔和培养
稍有才能之士都会全被任用
从而指出多才多艺之人是不会被埋没的。最后更点出官员之贤明和公平
「诸生业患不能精
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
无患有司之不公。」 第二段写学生对国子先生所提出的「进学」主张表示怀疑
指出了先生在「为学」、「于儒」、「为文」及「为人」四方面皆有所成绩
但在政治上还是不免动辄得咎
屡遭贬谪。「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广泛阅读六艺和诸子百家的著作
又勤学不倦
「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指出先生为学之勤
「先生之业
可谓勤矣。」 接着点出「先生之于文
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意思是说国子先生的文章内容宏博而形式恣肆雄放、畅达。这都是由于先生能适当地吸取前人的精华
「上规姚姒
浑浑无涯。周诰殷盘
佶屈聱牙。春秋谨严
左氏浮夸。易奇而法
诗正而葩。下逮庄骚
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
同工异曲。」故此先生之文章也十分精妙
可以媲美前人。最后
学生再称赞「先生之于为人
可谓成矣。」指先生的品格完美
通晓事理
待人处事各得其宜
「少始知学
勇于敢为。长通于方
左右具宜。」以上四点皆是学生对先生的赞扬
可达「业精」和「行成」之境地。然而学生立刻提出疑问
先生既然学问、行为都有所成
但却「公不见信于人
私不见助于友」
既得不到朝廷的信任重用
又得不到朋友的帮助
又处处碰壁
每个举动都容易得到罪咎
「跋前踬后
动辄得咎」
更被流放到边远之地
虽为国子博士
但闲散
无表现
多次遭遇失败
运气甚差。「三年博士
冗不见治。命与仇谋
取败几时。」以至「冬暖而儿号寒
年丰而妻啼饥」
儿子和妻子都没有安定、舒适的生活。最后学生更以诘问的语气说:「不知虑此
而反教人为?」通过生徒这番质询
作者含蓄地讽刺身居高位的权贵不辨贤愚
以发泄自己大才小用的牢骚和愤慨。 第三段从写国子先生回答学生的疑问
进一步申论自己的进学主张。作者用木匠取材建屋、医生施药治病为喻:「大木为杗
细木为桷。施以成室者
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
赤箭青芝
牛溲马勃
俱收并蓄
待用无遗。」说明工匠使不同才料都能派上各自的用场
做到物尽其用; 医师收集不同的药物
用它们治疗不同的疾病
做到药施其宜
以比喻宰相用人治国
贤明公正的人都得选用
同时「杂进巧拙
纡余为妍
卓荦为杰
校短量长
惟器是适」。韩愈再举出孟子、荀子的不幸遭遇来衬托自己:「孟轲好辩
孔道以明
辙环天下
卒老于行。荀卿守正
大论是弘
逃谗于楚
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
吐辞为经
举足为法
绝类离伦
优入圣域」。作者的这番说话
充满对两位大儒生前遭遇的同情
也包含着对世道的愤慨。跟着
他又谈到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及「乘马从徒
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
窥陈编以盗窃」的庸人
说自己不追随儒的道统
只懂袭取古人的说法而成著作
其实这些都是反语
世俗因循苟且之辈皆安然无恙地坐食廪粟
自己耿介拔俗却穷愁潦倒。 最后更说自己的「指前人之瑕疵
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
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
欲进其豨苓也」。在此韩愈又自嘲己之指责权贵
有司之不明不公是不自量力的做法
较之于孟、荀
自己应该心满意足安于现状。 韩愈对写作古文的见解 韩愈认为写作古文的思想内容应以儒为准
载道斥佛老
「觝排异端
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
张皇幽渺
寻坠绪之茫茫
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
回狂澜于既倒」。一个学有所成的儒者
必须勤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钧其玄
贪多务得
细大不损。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并要坚守儒家道统
补救儒家学说缺漏
发扬其精微理论。 而散文的作法是应好古文辞
推崇三代两汉之书、六经百家之言:「沈浸浓郁
含英咀华
作为文章
其书满家。上规姚姒
浑浑无涯。周诰殷盘
佶屈聱牙。春秋谨严
左氏浮夸。易奇而法
诗正而葩。下逮庄骚
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
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
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韩愈在尊重经典和道统的基础上
又能重视庄子、屈原以下的散文和辞赋的艺术成就
并取其精华
充实自己的作品
因此他的散文写得气势浩瀚
文采焕发
取得极高的成就。
当中有《大诰》、《康诰》等篇 殷《盘》= 《尚书》入面既《商书》
当中有《盘庚》三篇 《春秋》:《春秋左氏传序》 《左氏》:《左传》 《易》 :《易经》 《诗》 :《诗经》 《庄》 :《庄子》 《骚》 :《离骚》
参考: 青木出版预科中国文学
韩 愈《 进 学 解 》 《进学解》之主旨 韩愈作《进学解》之主旨大约有三点: 其一是嗟怨有才不得用
有司不得明。韩愈在文中指出自已博学能文
致力于发扬儒家之精微
又「业精」、「行成」
学业精进
行为品德又有所成就
可是却不为世所用
「投闲置散」
更「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韩愈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有司的不公不明。 其二是自述为学为文已达闳中肆外之地。韩愈在文中指出自己文章的精微
更吸收了各家的精华
所以文章的内容广博丰富
形式又恣肆雄放。而在为学方面则以儒家为标准
载道斥佛老。 其三是自嘲
实自负为孔、孟、荀之传人。韩愈在文中处处自嘲以反映讽刺现实
发泄不平。通篇表面上是赞美在位者
但讽刺之意味却十分重
韩愈更通过孟、荀之不幸
衬托自己的怀才不遇
实自负为儒家之传人。 《进学解》之内容 本文共分三段
内容大要如下: 第一段写国子先生教诲生徒
提出「进学」的主张:「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勉励学生应该经常注意学业与品德的修养。跟着韩愈把学生的学习和朝廷的用人联系起来:「方今圣贤相逢
治具毕张
拔去凶邪
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
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
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
孰云多而不扬」
说明政治清明
圣君贤相很重视人才的提拔和培养
稍有才能之士都会全被任用
从而指出多才多艺之人是不会被埋没的。最后更点出官员之贤明和公平
「诸生业患不能精
无患有司之不明; 行患不能成
无患有司之不公。」 第二段写学生对国子先生所提出的「进学」主张表示怀疑
指出了先生在「为学」、「于儒」、「为文」及「为人」四方面皆有所成绩
但在政治上还是不免动辄得咎
屡遭贬谪。「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广泛阅读六艺和诸子百家的著作
又勤学不倦
「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
指出先生为学之勤
「先生之业
可谓勤矣。」 接着点出「先生之于文
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意思是说国子先生的文章内容宏博而形式恣肆雄放、畅达。这都是由于先生能适当地吸取前人的精华
「上规姚姒
浑浑无涯。周诰殷盘
佶屈聱牙。春秋谨严
左氏浮夸。易奇而法
诗正而葩。下逮庄骚
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
同工异曲。」故此先生之文章也十分精妙
可以媲美前人。最后
学生再称赞「先生之于为人
可谓成矣。」指先生的品格完美
通晓事理
待人处事各得其宜
「少始知学
勇于敢为。长通于方
左右具宜。」以上四点皆是学生对先生的赞扬
可达「业精」和「行成」之境地。然而学生立刻提出疑问
先生既然学问、行为都有所成
但却「公不见信于人
私不见助于友」
既得不到朝廷的信任重用
又得不到朋友的帮助
又处处碰壁
每个举动都容易得到罪咎
「跋前踬后
动辄得咎」
更被流放到边远之地
虽为国子博士
但闲散
无表现
多次遭遇失败
运气甚差。「三年博士
冗不见治。命与仇谋
取败几时。」以至「冬暖而儿号寒
年丰而妻啼饥」
儿子和妻子都没有安定、舒适的生活。最后学生更以诘问的语气说:「不知虑此
而反教人为?」通过生徒这番质询
作者含蓄地讽刺身居高位的权贵不辨贤愚
以发泄自己大才小用的牢骚和愤慨。 第三段从写国子先生回答学生的疑问
进一步申论自己的进学主张。作者用木匠取材建屋、医生施药治病为喻:「大木为杗
细木为桷。施以成室者
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
赤箭青芝
牛溲马勃
俱收并蓄
待用无遗。」说明工匠使不同才料都能派上各自的用场
做到物尽其用; 医师收集不同的药物
用它们治疗不同的疾病
做到药施其宜
以比喻宰相用人治国
贤明公正的人都得选用
同时「杂进巧拙
纡余为妍
卓荦为杰
校短量长
惟器是适」。韩愈再举出孟子、荀子的不幸遭遇来衬托自己:「孟轲好辩
孔道以明
辙环天下
卒老于行。荀卿守正
大论是弘
逃谗于楚
废死兰陵: 是二儒者
吐辞为经
举足为法
绝类离伦
优入圣域」。作者的这番说话
充满对两位大儒生前遭遇的同情
也包含着对世道的愤慨。跟着
他又谈到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
言虽多而不要其中
文虽奇而不济于用
行虽修而不显于众」
及「乘马从徒
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
窥陈编以盗窃」的庸人
说自己不追随儒的道统
只懂袭取古人的说法而成著作
其实这些都是反语
世俗因循苟且之辈皆安然无恙地坐食廪粟
自己耿介拔俗却穷愁潦倒。 最后更说自己的「指前人之瑕疵
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
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
欲进其豨苓也」。在此韩愈又自嘲己之指责权贵
有司之不明不公是不自量力的做法
较之于孟、荀
自己应该心满意足安于现状。 韩愈对写作古文的见解 韩愈认为写作古文的思想内容应以儒为准
载道斥佛老
「觝排异端
攘斥佛老
补苴罅漏
张皇幽渺
寻坠绪之茫茫
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
回狂澜于既倒」。一个学有所成的儒者
必须勤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钧其玄
贪多务得
细大不损。焚膏油以继晷
恒兀兀以穷年。」并要坚守儒家道统
补救儒家学说缺漏
发扬其精微理论。 而散文的作法是应好古文辞
推崇三代两汉之书、六经百家之言:「沈浸浓郁
含英咀华
作为文章
其书满家。上规姚姒
浑浑无涯。周诰殷盘
佶屈聱牙。春秋谨严
左氏浮夸。易奇而法
诗正而葩。下逮庄骚
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
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
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韩愈在尊重经典和道统的基础上
又能重视庄子、屈原以下的散文和辞赋的艺术成就
并取其精华
充实自己的作品
因此他的散文写得气势浩瀚
文采焕发
取得极高的成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