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就攥在你自己手里 [把命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青年人谁不希望自己成才? 然而,成才,只属于那些善于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当他处于逆境的时候,不沮丧,而是面对厄运,敢于自己设计自己。 当他含辛茹苦,接近胜利的时候,因突然事变,前功尽弃,也不感到绝望,仍以更大的勇气从零开始,重新设计自己。
当他在既定的目标下得以纵横驰骋的时候,仍不停留,乐于向完全陌生的领域进军,奔向新的高度。
每个有志的青年都是可以成才的,关键的关键,就是要把命运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中。
不信,请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
音乐的启示:靠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呼啸的北风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横冲直闯,风沙撞击着门窗,笼罩着单调、枯燥、肃杀的气氛。突然,从一幢楼最高层的一个窗口里传出了手风琴的演奏声。《云雀》的优美动人的旋律在夜空中飘洒。屋里,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正如醉如痴地拉着手风琴,乐曲一首接着一首:《霍拉》《西班牙舞曲》《蓝色的多瑙河》……琴声似春风摇柳,似海浪翻腾,显示出他那与命运搏斗的刚毅精神。
坐在对面硬床板上的一位中年男子,同样是如痴如醉地倾听着,一眼看得出是位颇有造诣的行家。他只听说过这个小伙子的手风琴拉得有点名气,却没想到他的琴艺竟这么高,根本不象出自一个只有一年自学练琴历史的青年之手,简直是个奇迹。一年前,1971年5月,17岁的熊存瑞因一场大病,从云南军垦农场回到北京,成了待业知识青年。他刚摆脱了一场命运的磨难,又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彷徨之中。国家无休止的动乱,自己又找不到出路。他极力挣扎,抗拒着生活中恶浪的冲击。他累了,干脆闭起双眼,或者听听音乐,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追求自我完善,追求非现实中的真善美,来安抚那荒凉的灵魂。
一天晚上,熊存瑞到同院一位朋友家里听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听着听着,那超人英雄在同命运的搏斗中所受的磨难,那使人肝肠寸断的丧葬进行曲,都唤起他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悲痛记忆。突然,圆号奏起嘹亮的号角,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里站起来,充满着热忱、苦痛和毅力,在磨难中崛起、搏斗和奋进。
熊存瑞被音乐迷住了,唤醒了,仿佛听到了伟大的贝多芬在向自己呼唤:
“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
是的,“我为什么不能做一个音乐家,象贝多芬那样,靠自己的力量,献身于艺术?”熊存瑞开始了自我设计:先学手风琴,然后学钢琴,然后学作曲,谱出我们自己的时代交响曲。这样的设计,乍听起来有点近乎狂妄,实际上,对小熊来说,正是生活道路上的第一次觉醒。
于是,他买了一架手风琴,拜一个卖菜人为师。这位卖菜人,多年教授手风琴和黑管。“*****”扫荡了文化,也扫荡了他的职业。可怜的艺术家终日劳累,生活困顿,琴音管乐渐渐寂灭了。现在忽遇知音热切求教,重又拨响了他心上的琴弦,常常不辞辛苦地给小熊以指点。
熊存瑞只在小学时学过点音乐知识,要用来学手风琴是远远不够的。从头来能行吗?他老是掰起指头算年头:三年初中被“*****”的“造反”耽误了,接着两年军垦又白白耗去了,人生还能有几个五年呢?他惋惜,但不灰心。他想:从现在开始紧紧攥住时间,每天练十个小时以上,坚持不懈,就能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他真的这么做了,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在楼里练影响别人,就到厕所里练,但天地毕竟有限。他便背起手风琴,到了天津附近一个朋友父亲的干校,住在一间农民的土坯房间里,对着厚厚的土
坯墙——“回音壁”,如痴如狂地练着。
一年后,他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琴艺,开始能为社会出力了……
然而,命运没有让他如愿以偿。由于练得太凶、太猛,熊存瑞得了腱鞘炎,右姆指大关节隐隐作痛,不听使唤。针灸、敷药,想尽了办法,久治不愈。有阅历的人说,这是练伤了,成了职业病,只有停止拉琴,才能慢慢恢复。开始,熊存瑞不肯向命运低头,硬挺着又练了一段时间,但得之于心而不能应之于手。冷酷的事实堵上了前进的道路:拉琴之路走不通了!
山不转路转,重新设计自己
幻灭了,悠美的琴声嘎然而止,熊存瑞感到自己猛地跌进了命运的深渊。
整整一年半啊,他含辛茹苦地铺设了一条自学音乐之路,已经显露了才华,成功在望了,却不幸前功尽弃,叫他怎么不伤心呢?看着自己受伤的手,看着那朝夕相伴的琴,再看看那动乱不止的社会……命运啊,你怎么这样无情地折磨一个年轻人!
“下步怎么办?路再怎么走?”熊存瑞想,山不转路转,这条路行不通,再找新的出路。他又一次分析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自学物理、化学,没有实验手段,自学数学,又不是自己的长处。那么,自学英语吧,在景山学校读书时学过英语,曾经对它捧献过童心的爱。每天中央台播放的英语讲座,把这爱又从心底呼唤出来。抓住她!抓住她!马克思都讲过,“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就让它伴随自己踏上人生斗争的新的征途吧!
熊存瑞买来英语广播教材,跟着广播学起来。可是,抬头一看见手风琴,心里就痒得很,手指头也跟着弹动。这大约是青年人的天性吧,大脑的兴奋灶开得太多,兴趣广泛。熊存瑞决定关闭大脑里英语以外的兴奋灶,把心爱的手风琴拿去卖掉。小妹妹舍不得,熊存瑞咬咬牙,对妹妹说:“不行,我太爱琴了,留下来我就要拉它,就会影响我自学英语。”他用卖手风琴的钱,在委托商店买来一台旧的英文打字机、一台录音机和一些英文书籍。
自学,最主要的是要处处采取主动进攻的精神,咬住劲,不能松。小熊和这一代青年一样,经历的磨难太多,却也锻炼出了这种主动进攻的韧的战斗精神。攻发音,念得唇焦口燥。攻单词,除了熟记课文和读物中的生词外,还每天加背10个。清早一睁眼,他就叽哩咕噜一阵。做饭炒菜,也念念有词。躺在床上,还要反复背上几个单词。一本象城墙砖一样厚的字典,翻得烂熟,几乎篇篇都印上了黑手印。练习书写,每天做一本作业。攻英语的习惯用法,是初学外语的人普遍遇到的难题。英国人讲“to Stand onone""s feet”(站在自己的脚上)而不讲“双脚站在地上”。英文有“to eat is to live”(直译为吃就是生活)这样的成语,他久经揣摩,才明白它实际意思是“吃为了活着”。他学得那么专心,常常废寝忘食,以至惹得楼里的老太太们交头接耳,怕他是着了魔,得了什么病。
当他在既定的目标下得以纵横驰骋的时候,仍不停留,乐于向完全陌生的领域进军,奔向新的高度。
每个有志的青年都是可以成才的,关键的关键,就是要把命运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中。
不信,请看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
音乐的启示:靠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呼啸的北风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横冲直闯,风沙撞击着门窗,笼罩着单调、枯燥、肃杀的气氛。突然,从一幢楼最高层的一个窗口里传出了手风琴的演奏声。《云雀》的优美动人的旋律在夜空中飘洒。屋里,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正如醉如痴地拉着手风琴,乐曲一首接着一首:《霍拉》《西班牙舞曲》《蓝色的多瑙河》……琴声似春风摇柳,似海浪翻腾,显示出他那与命运搏斗的刚毅精神。
坐在对面硬床板上的一位中年男子,同样是如痴如醉地倾听着,一眼看得出是位颇有造诣的行家。他只听说过这个小伙子的手风琴拉得有点名气,却没想到他的琴艺竟这么高,根本不象出自一个只有一年自学练琴历史的青年之手,简直是个奇迹。一年前,1971年5月,17岁的熊存瑞因一场大病,从云南军垦农场回到北京,成了待业知识青年。他刚摆脱了一场命运的磨难,又陷入了更深的痛苦和彷徨之中。国家无休止的动乱,自己又找不到出路。他极力挣扎,抗拒着生活中恶浪的冲击。他累了,干脆闭起双眼,或者听听音乐,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和谐,追求自我完善,追求非现实中的真善美,来安抚那荒凉的灵魂。
一天晚上,熊存瑞到同院一位朋友家里听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听着听着,那超人英雄在同命运的搏斗中所受的磨难,那使人肝肠寸断的丧葬进行曲,都唤起他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悲痛记忆。突然,圆号奏起嘹亮的号角,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里站起来,充满着热忱、苦痛和毅力,在磨难中崛起、搏斗和奋进。
熊存瑞被音乐迷住了,唤醒了,仿佛听到了伟大的贝多芬在向自己呼唤:
“人啊,还是靠自己的力量吧!”
是的,“我为什么不能做一个音乐家,象贝多芬那样,靠自己的力量,献身于艺术?”熊存瑞开始了自我设计:先学手风琴,然后学钢琴,然后学作曲,谱出我们自己的时代交响曲。这样的设计,乍听起来有点近乎狂妄,实际上,对小熊来说,正是生活道路上的第一次觉醒。
于是,他买了一架手风琴,拜一个卖菜人为师。这位卖菜人,多年教授手风琴和黑管。“*****”扫荡了文化,也扫荡了他的职业。可怜的艺术家终日劳累,生活困顿,琴音管乐渐渐寂灭了。现在忽遇知音热切求教,重又拨响了他心上的琴弦,常常不辞辛苦地给小熊以指点。
熊存瑞只在小学时学过点音乐知识,要用来学手风琴是远远不够的。从头来能行吗?他老是掰起指头算年头:三年初中被“*****”的“造反”耽误了,接着两年军垦又白白耗去了,人生还能有几个五年呢?他惋惜,但不灰心。他想:从现在开始紧紧攥住时间,每天练十个小时以上,坚持不懈,就能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他真的这么做了,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在楼里练影响别人,就到厕所里练,但天地毕竟有限。他便背起手风琴,到了天津附近一个朋友父亲的干校,住在一间农民的土坯房间里,对着厚厚的土
坯墙——“回音壁”,如痴如狂地练着。
一年后,他终于熟练地掌握了琴艺,开始能为社会出力了……
然而,命运没有让他如愿以偿。由于练得太凶、太猛,熊存瑞得了腱鞘炎,右姆指大关节隐隐作痛,不听使唤。针灸、敷药,想尽了办法,久治不愈。有阅历的人说,这是练伤了,成了职业病,只有停止拉琴,才能慢慢恢复。开始,熊存瑞不肯向命运低头,硬挺着又练了一段时间,但得之于心而不能应之于手。冷酷的事实堵上了前进的道路:拉琴之路走不通了!
山不转路转,重新设计自己
幻灭了,悠美的琴声嘎然而止,熊存瑞感到自己猛地跌进了命运的深渊。
整整一年半啊,他含辛茹苦地铺设了一条自学音乐之路,已经显露了才华,成功在望了,却不幸前功尽弃,叫他怎么不伤心呢?看着自己受伤的手,看着那朝夕相伴的琴,再看看那动乱不止的社会……命运啊,你怎么这样无情地折磨一个年轻人!
“下步怎么办?路再怎么走?”熊存瑞想,山不转路转,这条路行不通,再找新的出路。他又一次分析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自学物理、化学,没有实验手段,自学数学,又不是自己的长处。那么,自学英语吧,在景山学校读书时学过英语,曾经对它捧献过童心的爱。每天中央台播放的英语讲座,把这爱又从心底呼唤出来。抓住她!抓住她!马克思都讲过,“外语是人生斗争的武器”,就让它伴随自己踏上人生斗争的新的征途吧!
熊存瑞买来英语广播教材,跟着广播学起来。可是,抬头一看见手风琴,心里就痒得很,手指头也跟着弹动。这大约是青年人的天性吧,大脑的兴奋灶开得太多,兴趣广泛。熊存瑞决定关闭大脑里英语以外的兴奋灶,把心爱的手风琴拿去卖掉。小妹妹舍不得,熊存瑞咬咬牙,对妹妹说:“不行,我太爱琴了,留下来我就要拉它,就会影响我自学英语。”他用卖手风琴的钱,在委托商店买来一台旧的英文打字机、一台录音机和一些英文书籍。
自学,最主要的是要处处采取主动进攻的精神,咬住劲,不能松。小熊和这一代青年一样,经历的磨难太多,却也锻炼出了这种主动进攻的韧的战斗精神。攻发音,念得唇焦口燥。攻单词,除了熟记课文和读物中的生词外,还每天加背10个。清早一睁眼,他就叽哩咕噜一阵。做饭炒菜,也念念有词。躺在床上,还要反复背上几个单词。一本象城墙砖一样厚的字典,翻得烂熟,几乎篇篇都印上了黑手印。练习书写,每天做一本作业。攻英语的习惯用法,是初学外语的人普遍遇到的难题。英国人讲“to Stand onone""s feet”(站在自己的脚上)而不讲“双脚站在地上”。英文有“to eat is to live”(直译为吃就是生活)这样的成语,他久经揣摩,才明白它实际意思是“吃为了活着”。他学得那么专心,常常废寝忘食,以至惹得楼里的老太太们交头接耳,怕他是着了魔,得了什么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