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圈挽联怎么写

 我来答
佛心向魔
高粉答主

2023-01-19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502
展开全部

花圈挽联称呼:

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

(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告简迹: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

(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袜并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五:姻戚称呼:

(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

(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

(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

(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

(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咐逗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扩展资料:

(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2)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3)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挽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