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字的演变过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会意字。在最早的甲骨文(图1、2)中,“秦”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的左右是两只手(“廾”),中间是“午”字(图A),“午”是“杵”的初文,是一种一头粗一头细的圆木棒,用来在石臼里捣粮食用的。下半部是两棵稻谷(图B,“秝”,读作lì),象征成熟了的庄稼。这是一幅两手举杵正在舂米的丰收景象。
春秋金文(图6)、《说文》籀文字形皆同。而西周金文(图5)或省“秝”为“禾”。小篆(图10)承袭从一禾的字形。秝与禾或覆重或否,并不影响字义,乃古文字衍化之通例。汉代隶书(图12、13)将字形简化,上部写成“春”字头“”,下部仍然是“禾”字,楷书作秦。
扩展:
秦(拼音:qí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双手持杵舂禾谷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禾名”,但多假借为国名,也即周代的秦国。相传其地“宜禾”,故假“秦”为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