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攻击舰的前世今生
两栖攻击舰的前世今生
继首艘国产航母海试,航母“带刀护卫”055万吨大驱下水及“舰母奶妈”965综合补给舰“呼伦湖”号正式服役后,网上军迷们正在密切关注的莫过于国产075型两栖攻击舰的相关消息。国产两栖攻击舰研制进展情况也同样引起了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两栖战舰艇是专门执行两栖登陆作战任务的水面舰艇,包括两栖攻击舰、两栖运输舰、船坞登陆舰、登陆艇等。其中两栖攻击舰综合作战能力最强,也是国外海军发展的重点装备。
现代意义上的两栖攻击舰通常采用直通甲板并设有机库、车辆舱、坞舱等舱室体现“均衡搭载”思想的两栖战舰,其排水量也一般在2万吨以上,是两栖作战的核心舰艇。
各国海军现役共装备两栖攻击舰9级17艘,分别是美国海军的美国级和黄蜂级9艘,法国西北风级3艘,西班牙胡安·卡洛斯一世级1艘,意大利加富尔级1艘、澳大利亚堪培拉级2艘,韩国独岛级1艘。各国基于本国海洋战略、未来作战需求建造的两栖攻击舰吨位不一,外形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为向海外投送陆战兵力而建造。
两栖攻击舰在外形上与舰母相似,但在功能定位和作战应用方面则与舰母大相径庭。首先两者的使命任务不同,航母的主要任务是为飞机提供一个海上基地,承担海洋控制,夺取海上制空权,遂行反舰、反潜、对陆攻击等,任务领域很宽泛;而两栖战舰艇的主要任务是运送登陆部队和装备,提供有限的空中打击能力,支援海军陆战队的两栖登陆作战。
其次,从船体外形看,两栖攻击舰和航母都有一个宽阔的飞行甲板,但两栖攻击舰的舰面设施较少,可起降的飞机种类少,主要使用直升机。
船体干舷较高,上层建筑较大。第三,航母除了动力机舱、各种生活设施以外,占空间最大的是机库;而两栖攻击舰除了机库以外,还有车辆甲板和能够容纳几艘登陆艇的坞舱。
纵观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历史,美国可谓一脉相承,独领风骚。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海军先后出现了“垂直包围”、“立体登陆”、“均衡装载建制输送”、“超视距登陆、舰到目标机动”和“前沿存在、前沿部署”等多种两栖作战理论。
作战理论的变化引领了装备的革新与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最早的直升机航母改装到当前作战能力堪比中型航母的全新设计建造,美国海军相继发展了4级两栖攻击舰,分别为硫磺岛级、塔拉瓦级、黄蜂级和美国级,功能日臻完善,综合作战能力逐级提升。
其他各国两栖攻击舰的发展或多或少参考和借鉴了美国的相关思想,但由于战略需求不同,技术储备和经济实力差异,各国研制建造了吨位相差悬殊、功能各有侧重的多型两栖攻击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