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战马,二战中德军一线步兵的拉风装备
德军一线部队装备了数万辆军用摩托车,车辆体积小,自身重量轻,行驶速度快,越野能力强,便于隐蔽等特点,车身上还能搭载轻武器和大量物资。
整个二战各大战场中,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北非战场,直到残酷的苏德战场,我们到处都能看到德军装备的大型军用摩托车。这些军用摩托车在各个战场上发挥了极大作用。我们今天聊一聊德军装备的两款宝马R75和聪达普KS750重型摩托车。
德军二战期间研制和生产摩托车的公司主要包括以下几家:宝马BMW公司、聪达普Zundapp公司、NSU公司以及DKW公司。他们研制生产的摩托车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摩托车生产技术。
德军重型摩托车非常适合于士兵执行侦察和通信联络等多种任务,在战况危急关头,还能搭载轻型武器进行支援战斗。德军军用摩托车一般按照排量进行标准划分:轻型摩托车排量标准在0.35升以下,中型摩托车排量标准在0.35-0.5升,排量0.5升以上的是重型摩托车。
德军重型三轮挎斗摩托车战场上一般配置有1挺MG34型机枪,配备50发装3盒机枪子弹和1个备用轮胎、1支用机枪枪管,5升备用油料、还包括一套随车工具。
二战德军最具代表性的主要装备的两种重型摩托车就是宝马R75和聪达普KS750。
宝马公司制造的R75重型摩托车从1940年开始一直生产到1944年,尾气排量约0.75升,主要配备一台26马力双缸风冷发动机和四速(含倒挡)变速箱,最高时速可达到95KM。
前轮是机械刹车,后轮为液压助力刹车,车辆悬挂设计为伸缩套筒式前叉。
车辆挎斗前方配置1挺MG34机枪或搭载1门野战迫击炮。这款车型德军一共装备了将近16000多辆,条件恶劣的北非战场和东线战场上良好的可靠性赢得了德军一线部队官兵的喜爱。
聪达普公司生产的KS750重型挎斗摩托车是德军二战期间使用最广泛的一款车辆,该车装配了一台与宝马一致的26马力顶置气门0.75升双缸风冷发动机,动力通过4速变速箱带动后轮和挎斗车轮。
这款重型摩托车开始批量生产,纽伦堡生产制造工厂被盟军空军轰炸摧毁,总共生产了18500多辆。
聪达普KS750与宝马R75全部都是由民用摩托车重新设计改进而来,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严酷环境和维修保养的问题,车辆发动机底部加装了引擎防撞护板。KS750发动机输出扭矩能够拖曳一些大型重物,德军官兵给它起了一个绿色大象的绰号。
宝马R75和KS750都采用轴传动驱动模式,挎斗车轮也配备了动力传动装置增加越野机动性,四速变速箱设计有倒车档位、公路档位、越野档位以及可锁定差速器。
能够将发动机的70%动力分配给摩托车后轮,其余30%动力提供给挎斗车轮,车辆挎斗车轮与后轮都安装了液压刹车装置。
KS750还使用了著名的平行四边形前叉设计,这种复杂结构给车辆保养带来了很多困难,车辆操控性却非常出众。
聪达普KS750平行四边形前叉结构与宝马R75使用的伸缩套筒式前叉悬挂结构相比略胜一筹。
KS750和R75两种摩托车大部分零部件具有互换性,主要有利于提高战时车辆零部件的后勤保障效率。两款摩托车车架都非常坚固耐用,从转向柱到后轴都是钢管组成的三角形结构。尤其是KS750,粗大外露的简洁车身架成为最显著的外部车辆特征,坚固耐用的车架结构也便于后期维护。
德军重型摩托车体现出很多人性化的设计细节,应对寒区的驾乘舒适性,发动机部分废气可以通过一个锥形选装排放口喷向驾驶员脚踏板的位置,为驾驶员脚部提供暖气。
另一根废气导管还能为车把手加热,车体右侧一支排气管围绕挎斗内前部一周后,废气排出车外,挎斗内的乘员脚部也可以保暖加热。
德军重型摩托车的油箱两侧都安装了塑料护膝,主要避免驾驶员膝盖与金属油箱在行驶过程中相互碰撞。
德军摩托兵配备了一款专用防风镜和特制风衣,这款德军专用摩托风衣采用新型防水面料,风衣下摆用纽扣扣在腿上,就变成了一件封闭型连裤服。
尤其遇到泥泞环境和阴雨天气时,这款风衣最大限度保证了摩托兵行驶舒适性。
军各军种配备的摩托车制式涂装颜色也各不相同,陆军装备的摩托车一般采用灰色涂装,空军喜欢黑灰色,远征的非洲军团为沙黄色迷彩。
德军前线使用的摩托车都会根据战场需要由官兵自行选择涂装,自身部队编号标志习惯性地被涂在车辆挎斗正前方。
二战东线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曾经偷偷地对宝马R71摩托车进行仿制生产,这款苏军仿制摩托车被人们称之为乌拉尔M72型军用挎斗摩托车。
这是二战中苏德唯一使用的同款制式标准装备。M72的生产技术二战后转让给苏军的盟友国家,中国在M72的技术基础上成功研制出长江750军用挎斗摩托车。
苏联M72摩托车以及中国长江750摩托车都作为宝马R71血统的继承者依然持续生产了几十年,它们都忠实地保留了德军宝马R71重型摩托车的传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