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气温的常识?
展开全部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教学要求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内容点析
1.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时间变化和气温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下一节教材一起,虽是对第一节有关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重要的是作为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与降水,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而非天气。
2.气温的概念在上一节已经作了解释,教材从生活出发,很快切入到平均气温的概念。因为一地的平均气温是理解该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一。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3.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述,而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思考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举了5个实例,分别说明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4.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讲了日变化和年变化。图3.12和图3.13分别模式化地表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大致趋势。由于气温日变化曲线的绘制取决于观测的次数,因而图3.12的曲线上没有标出对应横坐标时刻的气温点值。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
5.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材将这项要求安排成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该项技能。活动分两步,第一步给出实际的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步给出一实际气温资料,让学生参照活动第一步的气温曲线图,并根据具体要求,绘出气温曲线图。
6.气温的空间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理解水平分布的关键是会阅读等温线图;理解垂直分布的关键是掌握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教材抓住这两点设计图解(图3.15和图3.16)和活动,既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气温空间分布的知识,也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比较气温垂直差异的技能。
教学建议
【气温与生活】
1 .本节开始,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气温概念。复习的方法可请一位同学表述对气温的理解,再请其他同学评论、补充。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可请一两位同学尝试描述当地的气温,从同学们描述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2.读图3.10让学生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与日平均气温类似,但所不同的是,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而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分别是一月内各日和一年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尝试怎样求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再结合具体困难讲述具体方法。
3.《气温的观测》作为阅读材料,只让学生作一般了解,不作教学要求。材料中提到的一天中气温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非统一规定。
4.“气温与生产、生活关系”的活动,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请同学们分别总结各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生产和生活的哪一方面的关系。第二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分别就每一方面再补充一例。第三步,请同学们在教材给出的几方面外,再思考并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的关系。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和在多方面事例的学习中,加深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
【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时间变化的教学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3.12和图3.13进行。
两图的阅读都要引导学生注意曲线的变化规律、最高值、最低值和日(年)较差。图3.12上日最高气温约31 ℃,最低气温约24.5 ℃,日较差约6.5 ℃。图3.13上月平均最高气温约24 ℃,最低气温约-6 ℃,年较差约30 ℃。
月平均气温在大陆和海洋上的差异,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不需要讲解原因。
2.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活动,可按教材要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阅读图3.14。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约为22 ℃;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约为1.5 ℃;
(3)气温年较差为20.5 ℃;
(4)该地气温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此外,可补充问题: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现什么样的形状?进而说明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峰式,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3.根据表3.1画气温曲线图,除按教材中的要求和步骤外,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握图幅的大小。第二,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第三,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最好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点处标上点。第四,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与等高线图类似。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然后对应读图3.15。读图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等温线闭合的,要么是高温中心,要么是低温中心,具体由闭合中心气温的高低决定。第二,等温线疏密与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别: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第三,等温线凹、凸处气温的高低。第四,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
2.图3.15是简化的模式图,便于学生掌握以上读图要领。接着应引导学生读图3.17(活动1),将刚学过的读图要领运用于实际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的阅读之中。
该活动答案:(1)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2)年平均气温高于2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完成教材中要求的读图任务后,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读图经验中,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学时需注意,对于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不必作解释,以免加大教学难度,但要会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减少。通过等温线的分布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读图能力。
3.气温垂直递减率需要学生记住。教学时先讲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然后引导学生做活动2。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并向同学们宣讲,可加深对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记忆。教学时需要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就同一地点而言的。
教学要求
1.能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3.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内容点析
1.本节教材讲述气候的要素之一——气温,主要讲了气温与生活的关系、气温的时间变化和气温的空间分布三个方面内容。本节教材与下一节教材一起,虽是对第一节有关天气知识的自然引申,更重要的是作为理解第四节有关气候知识的基础。因此,教材讲述气温与降水,内容指向更多的是气候而非天气。
2.气温的概念在上一节已经作了解释,教材从生活出发,很快切入到平均气温的概念。因为一地的平均气温是理解该地气候特点的基础之一。
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
月平均气温是一月中各日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年平均气温是一年中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
3.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讲述,而是设计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生产实际出发,思考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举了5个实例,分别说明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
4.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讲了日变化和年变化。图3.12和图3.13分别模式化地表示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大致趋势。由于气温日变化曲线的绘制取决于观测的次数,因而图3.12的曲线上没有标出对应横坐标时刻的气温点值。日最高气温出现的时间(午后2时左右)指的是地方时,而不是北京时间。
5.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教材将这项要求安排成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该项技能。活动分两步,第一步给出实际的气温曲线图,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步给出一实际气温资料,让学生参照活动第一步的气温曲线图,并根据具体要求,绘出气温曲线图。
6.气温的空间分布包括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两方面。理解水平分布的关键是会阅读等温线图;理解垂直分布的关键是掌握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教材抓住这两点设计图解(图3.15和图3.16)和活动,既帮助学生了解有关气温空间分布的知识,也培养学生阅读等温线图和比较气温垂直差异的技能。
教学建议
【气温与生活】
1 .本节开始,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前一节中学习的气温概念。复习的方法可请一位同学表述对气温的理解,再请其他同学评论、补充。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气温?可请一两位同学尝试描述当地的气温,从同学们描述中遇到的问题,引出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概念。
2.读图3.10让学生理解日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与日平均气温类似,但所不同的是,日平均气温是一天中不同时间观测的气温值的平均数,而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分别是一月内各日和一年各月平均气温值的平均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尝试怎样求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再结合具体困难讲述具体方法。
3.《气温的观测》作为阅读材料,只让学生作一般了解,不作教学要求。材料中提到的一天中气温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并非统一规定。
4.“气温与生产、生活关系”的活动,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请同学们分别总结各资料反映的是气温与生产和生活的哪一方面的关系。第二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见所闻,分别就每一方面再补充一例。第三步,请同学们在教材给出的几方面外,再思考并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活动其他方面的关系。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和在多方面事例的学习中,加深对气温的认识和体验。
【气温的变化】
1.气温时间变化的教学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3.12和图3.13进行。
两图的阅读都要引导学生注意曲线的变化规律、最高值、最低值和日(年)较差。图3.12上日最高气温约31 ℃,最低气温约24.5 ℃,日较差约6.5 ℃。图3.13上月平均最高气温约24 ℃,最低气温约-6 ℃,年较差约30 ℃。
月平均气温在大陆和海洋上的差异,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不需要讲解原因。
2.阅读气温曲线图的活动,可按教材要求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阅读图3.14。
(1)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数值约为22 ℃;
(2)最低月平均气温出现在1月,数值约为1.5 ℃;
(3)气温年较差为20.5 ℃;
(4)该地气温夏热冬凉,年较差大,四季分明。
此外,可补充问题: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现什么样的形状?进而说明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峰式,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
3.根据表3.1画气温曲线图,除按教材中的要求和步骤外,应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握图幅的大小。第二,把握纵坐标的温度差,温度差太大或太小都不易画图。第三,将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在图上,最好先就相应的月份和气温值画一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在交叉点处标上点。第四,画曲线时,既要使曲线平滑,也要使曲线通过每个点的中间。
【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的阅读方法与等高线图类似。因此,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等高线图阅读的要领,然后对应读图3.15。读图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等温线闭合的,要么是高温中心,要么是低温中心,具体由闭合中心气温的高低决定。第二,等温线疏密与水平方向上的气温差别:密集的地方温差大,稀疏的地方温差小。第三,等温线凹、凸处气温的高低。第四,相邻两条等温线的温差。
2.图3.15是简化的模式图,便于学生掌握以上读图要领。接着应引导学生读图3.17(活动1),将刚学过的读图要领运用于实际等温线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的阅读之中。
该活动答案:(1)赤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最高,由赤道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主要原因是各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2)年平均气温高于2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低于-10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以内。
完成教材中要求的读图任务后,再让学生从自己的读图经验中,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教学时需注意,对于一些地方等温线凹、凸的原因不必作解释,以免加大教学难度,但要会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分布的规律:自北向南,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增大,南半球等温线值逐渐减少。通过等温线的分布判断所在区域位于南半球或北半球,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项读图能力。
3.气温垂直递减率需要学生记住。教学时先讲述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然后引导学生做活动2。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并向同学们宣讲,可加深对气温垂直递减率的记忆。教学时需要说明,气温的垂直递减是就同一地点而言的。
参考资料: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9207.htm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