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问题!!
初一下册的历史、人教版的、宋、金、契丹什么玩应并立的那部分我没怎么学明白、求哪位高人给我讲讲、说的简单点、就是什么时间、谁建立什么、在东西南北的哪里、哪和哪并立、简单但是...
初一下册的历史、人教版的、宋、金、契丹什么玩应并立的那部分我没怎么学明白、求哪位高人给我讲讲、说的简单点、就是什么时间、谁建立什么、在东西南北的哪里、哪和哪并立、简单但是要全面、准确、我快考试了、好答比追加~~~
展开
展开全部
一、赵匡胤建宋。
Ⅰ出身:涿郡人(河北涿县)后周世宗时,曾受命整编禁军,受袍泽爱戴。
Ⅱ掌权:世宗临终时,特命为「殿前都点检」,令典禁军,因而掌握京师实权。
Ⅲ称帝
1陈桥驿兵变:
A背景:后周世宗病卒,幼主继位,人心浮动。
B经过:公元九六0年发生陈桥驿兵变,赵匡胤被拥为帝,改国号宋,仍都汴京,是为宋太祖。
2成功原因:
A掌握禁军大权。
B受晚唐以来军人拥立风气之赐。
二、基本国策
Ⅰ制定国策背景:太祖旴衡国内外情势。
1外患无虞:
A南方:诸国衰弱,无力与宋为敌。
B北方:辽「睡王」穆宗怠于政事。
2内忧危急:兵将骄纵,有兵变危机。
Ⅱ国策:决定采取(先安内再攘外)。
Ⅲ安内政策:即「强干弱枝」,由(中央集权)及(文人政治)两方面进行。
1中央集权:推动「尊王」政策,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A军事上,收掌兵权:
a收禁军兵权:讽示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杯酒释兵权」。
b削弱藩镇:
1.财政权:收节度使财政权,由诸路转运使管理。
2.兵马权:禁节度使置牙军,毁其基本武力。
c改革兵制:选精壮驻守京师,并轮番屯戍地方,兵不为将有。
其它选余的老弱,则仅供地方杂差。
B政治上:削减相权:
a作法:
1.宰相仅主文事:平常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
相;合议决事。
2.军事归枢密使:与宰相并称为「二府」。
3.财政归三司使:
由户部司、盐铁司及度支司掌管,归三司使总辖,号为「计相」。
4.谏官、御史制衡相权:可不凭实证弹劾执政而不受谴责。
b影响:
1.三省制有名无实。
2.谏官和执政的对立,掀动政潮,造成党争。
2推行文人政治:
A措施:
a兴学校、阐儒学、制礼乐。
b礼遇读书人:
1.立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法。
2.大量以文官取代武官。
3.广开科场,录用优秀士子。
4.提高士人待遇,免除劳役,并享受审判上的特殊恩典。
B成效:内乱少,大患多来自边疆。
三、全国统一
Ⅰ策略:配合安内政策而进行,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
Ⅱ经过
1宋太祖:北方的北汉依辽为援,于是先对南方各国用兵。灭
南平、后蜀、南汉及南唐。
2宋太宗:
A收吴越。
B灭北汉:太宗亲征,先败辽援军,再乘胜入太原。
a意义:结束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完作统一大业。
Ⅲ历时:宋以十七年(公元九六三至九七九年)的时间统一中国。
Ⅳ顺利成功的原因
1割据诸国不重武力。
2宋朝兵力较强。
3宋厚待降服者。
Ⅴ疆域
1统一后的宋代疆域:
A北至今河北省中部及山西省北部,与辽接境。
B西至甘肃东部与夏及吐蕃为邻。
C西南则阻于云南,与大理相拒。
2意义:故宋初之疆域,主要在今华中、华南,远较汉唐为小。
第 2节 宋与辽夏的关系
一、辽夏的兴起
Ⅰ辽的兴起
1源起:辽本称契丹,属东胡族,原居辽河上游(热河北部)。
2势力渐强原因:
A汉人避难:安史之乱后。
B推行汉化:耶律阿保机利用回纥王国崩溃,乘机崛起,
模仿汉人文物度,势力因而大增。
3建国:阿保机打破传统的部族联合体制,统一契丹,并于后梁末帝
时代称帝(公元九一六年),定都临潢(热河林西),是为辽太祖。
4扩张:
A辽太祖东西扩地:
a扩地:太祖在位期间,又西取突厥故地,东灭渤海国。
(渤海国原称震国,唐玄宗时受封为渤海郡王。)
b地位:为当时东亚第一强国;后唐庄宗至以叔父之礼事之。
B辽太宗南侵:
a第一次:太宗德光,助石敬瑭建后晋,取得燕云十六州。
b第二次:灭后晋,想做中国皇帝,因汉人反抗不果,引兵北归。
c影响:中国北边的国防线却从此洞开,影响中国此后的安危至巨。
C辽景宗与宋冲突。
Ⅱ夏的兴起
1种族:夏是党项羌所建的国家,因位于宋的西北,故亦称西夏。
2赐姓:
A唐末:赐姓李,常臣属于中国。
B宋代:曾助宋太宗攻北汉,赐姓赵。
3为乱:族弟继迁不服,依辽为乱,自是,宋夏多事。
二、宋辽和战
Ⅰ宋太祖以和为主:宋辽间二十年没有严重冲突。
Ⅱ宋太宗北伐
1背景:消灭北汉,统一中国。
2目的:想乘胜收复燕云失地。
3战争:
A高梁河之役:
a经过:太平兴国四年,太宗亲征,辽景宗命将接战于高梁河。
b结果:宋军失败,太宗为流矢所伤,仅以身免。
B岐沟关之役:
a起因:太宗雍熙三年,宋以辽女主当政,有隙可乘,于是命将北征。
b结果:又败于涿州(河北涿县)西南的岐沟关,死伤甚重。
c影响:从此,宋为辽人所轻,不敢北伐。
Ⅲ宋真宗时辽南侵
1原因:宋无法制辽,而辽在萧太后的主政下,国势极盛,谋宋益急。
2时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00四年)。
3经过:辽兵大举南侵,直抵澶渊,距汴京仅三百里,朝廷纷议迁都求和。
4结果:订下澶渊之盟。
A由来:宰相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溃辽军前锋。双方和议。
B内容:
a宋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b约为兄(宋)弟(辽)之国。
c两国以白沟河(河北拒马河)为界。
C影响:
a百年和平:对彼此贸易的恒常发展,有莫大帮助。
b联金灭辽:辽屡向宋索边地,为宋人所恨,终有徽宗联金灭辽之举。
三、宋夏和战
Ⅰ建国前寇掠不息:西夏叛宋依辽,宋采绥抚政策,收效不宏。
Ⅱ建国后边衅益甚
1建国者:赵元昊雄毅有大略,国势大盛。
2据地:据有今宁夏、陕西、甘肃等省大部。
3时间:宋仁宗时(一0三八年),元昊称大夏皇帝。
4都城:兴庆(宁夏银川市)。
5与宋和战:
A宋仁宗时先战后和:
a连年入寇:宋军屡败,赖韩琦、范仲淹力筹战守,防御始固。
b宋夏和议:元昊伤亡大,发生饥荒,国力衰减,贪宋岁币,与宋言和。
B宋神宗时伐夏:
a原因:宋神宗时,夏有内乱,宋欲灭之,发动大军五路进讨。
b结果:夏则以骑兵抄绝粮道,并决河灌营。宋军大溃殆尽。
c影响:此后宋无力对夏,夏亦因此困敝。
Ⅲ西夏结局:至南宋时代,夏为金所隔,;及蒙古崛起,始为所灭。
Ⅳ为患西陲:与下列因素有关。
1地势优越:北控砂碛,西食河西,据地悬远,宋兵不易到达。
2结辽为援:辽夏二国,始终联姻通好,互为利用;使宋无法全力对夏。
四、辽夏的汉化
Ⅰ辽的汉化
1汉士协助:耶律阿保机发愤图强,汉士中以韩延徽的贡献最多。
2汉化措施:制法度,营都邑,通商贾,造文字,译儒书,树立建
国规模。其后,辽愈慕中原文物,规模组织更为完备。
Ⅱ夏的汉化:不下于辽人。
1唐代以来:世受中国法制影响。
2元昊时期:用汉士改官制,立学校、制文字、译儒书。元昊且通汉文典籍。
3元昊以后:皇帝多能兴学养贤,行汉礼,并屡向宋请索九经、孟子等书。
第 3节 宋的变法与党争
一、变法的背景
Ⅰ宋之国势积弱
1积弱现象:
A对外兵败屈辱:对外用兵,屡次失败,仅以纳币等屈辱条件,得维持苟
安的局面。
B对内因于财匮:对内则困于财政上的严重短绌,入不敷出。
2积弱原因—军政措施失常: ~ 40 ~
A军备不修—兵多国弱:
a情形:宋依兵立国,兵则来自招募,又未施以严格训练,以致缺乏战
斗能力,但边事吃重,又亟需武力,只好再增兵额。
b结果:竭天下之财养无用之兵,兵愈多而国势愈弱。
B财用不足—财竭民困:
a官俸:宋代优宠士人,长期以来,冗官充斥,必须支付大量的官俸。
b军费:再加上庞大的军费。
c岁币:巨额输辽夏岁币,遂至财竭民困。
Ⅱ变法原因—士大夫对国势积弱的不满:
1原因:宋代既优礼文人,因而士大夫责任感亦重。
2事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号召,即表露了士
大夫的忧患意识。
3结果:变法的要求,是在这种情况下而产生。
二、新法的推展
Ⅰ庆历变法
1时间: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0四一~一0四八年)。
2主事者:范仲淹。
3内容:曾提出十项改革计划,包括三大类:
A澄清吏治。
B富民强兵。
C厉行法治。
4结果:因积习已成,反对者众,未能实行。
Ⅱ熙宁变法
1时间: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一0六八~一0七七年)。
2主事者:王安石。为变法运动中后起的急进派。
A仁宗时:曾两次上书,力请改革,但未被接纳。
B神宗时:
a重用原因:神宗决心湔雪以往对外不竞之耻。
b在职:安石先后在职七年。
c意义:这是他得君行道的时期,也是宋代政治最富生气的时期。
3目的:富国与强兵。
~ 41 ~
4新法内容:
A理财方面:
措 施 内 容 优 点
制置三司条例司 直属皇帝,作为财政规画审议机构,由宰相亲自领导。 财政有规画审议机构
青 苗 法 低利贷款于民以便利农作 避免富豪剥削
市 易 法 贱买贵卖,许人民抵押赊贷 1平抑物价;2贷款商贾
免 役 法 改差役为雇役,由人民输钱官府雇人代役 解除劳役的痛苦
均 输 法 将地方上供及京师所需物资,酌依地方实际情况,便宜蓄卖 通有无,省劳费
方 田 均 税 法 画分土地等级,以定税则 平均负担
B整军方面:
措 施 内 容 优 点
裁兵置将 1裁汰疲弱之兵
2于各路分置镇民,授以专权 使兵将相习
保 甲 法 强化保甲组织,规定户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当兵,平时备盗,有事征发 以实行兵民合一的
保 马 法 令邻近辽、夏诸路人民饲养官马 备御敌国的骑兵
置军器监 招募良工为匠师,监造并改良武器 加强战斗能力
C育才方面:
a措施:
1.更改贡举法:
A废明经存进士。
B进士科改试经义策论。
C设明法科:试律令刑统大义。
2.立太学三舍法:
A办法: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以次转升,上舍成
绩优异者,由政府授以官职;并增加太学生员额,令州县
皆设学校。
B目的:欲渐次以学校教育取代贡举。
三、新法的失败
Ⅰ新法优点:王安石的新法,切中时弊,规制堪称宏远。
Ⅱ失败因素:
A重立法轻人事:为贪官污吏所乘,破坏良法美意。
B重开源轻节流:流于逐利,为保守分子所反对。
C安石刚愎自用:为人执拗,难见容于朝中元老重臣及群贤。
Ⅲ王安石去职:在群小的包围及社会舆论的攻击下,离职引退,最后寄居江宁
,以简朴的平民生活,失意而终。
Ⅳ影响:北宋变法因积弱而发生,党争却因变法而加剧,最后影响到北宋的衰
亡。
四、党争误国
~ 43 ~
Ⅰ起因:与士大夫的褊急性格有关。
1士大夫好为议论:宋代士大夫凡事好为议论,力争到底,彼此结怨。
2台谏权力的滥用:流于恣意攻击,如常造成谏官与执政对立。
3与南北经济文化的逆转有关:南方的跃进,养成了南人开新与泪进的气概
和北人传统与稳健的习性,多有不合,彼此
诋斥。大致新党多南人,反对党多北人。
Ⅱ两党阵营
1旧党:当时一批以德治为尚的保守分子如司马光、欧阳修等,反对新法,
不肯合作。
2新党:王安石不得不别寻支持者,引用吕惠卿、章敦等新人,因而形成旧
党与新党两个阵营,互相攻讦。
Ⅲ党争激烈
1原因:北宋朝臣间的论争,由来已久,惟皆不关国家大计,无足轻重。至
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以后,党争方才趋于激烈。
2发展:
A王安石执政政局不安:旧党人士,多遭贬谪,或被迫引去,政局愈陷不
安。
B王安石去职政治更坏:
a由来:新法因用人不当,推行时颇为扰民,民间怨声四起,安石只好
去职。
b结果:由吕惠卿等继续执政,彼等借新法行私欲,政治因此更坏。
C其后争斗愈烈,新旧党之间往往以报复为事,彼此势力互有消长。
Ⅳ影响:
1政治大坏:至徽宗亲政重用新党蔡京,局势遂不可为。
A立碑禁锢:蔡京为固权位,一意排斥旧党,立碑禁锢,控制全局。
B与童贯勾结:蔡京与宦官童贯朋比为奸,聚敛为务,政治大坏。
2内启变乱:浙江以北沿海各地,尽陷贼区。
3外开边衅:招致金人南侵。
4北宋灭亡:卒致京师不守,华北沦亡。
第 4节 宋与金的关系
一、金的勃兴
~ 44 ~
Ⅰ女真分为二部
1时间:在辽国强盛期间。
2二部:
A熟女真:住在松花江以南地区,曾被辽国编入户籍,辽化较深。
B生女真:分散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地区,不隶辽籍,辽化不深,以完颜部
最强。
Ⅱ生女真建国
1背景:生女真部落散立,以完颜部最强。
2建国者:完颜阿骨打。
3建国经过:
A统一各部:宋徽宗时,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势力渐强。
B叛辽:因不堪辽的贪纵勒索,乃利用辽天祚帝昏庸荒淫之际,乘机叛辽
。
C建国: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一一一五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金,
都会宁(松江阿城南),是为金太祖。
二、宋金联盟灭辽
Ⅰ宋金联盟
1由来:金太祖称帝后,屡散辽师,声势骤大。宋相蔡京以金可用,约其攻
辽。
2盟约内容:事成之后,宋以输辽之岁币输金,金则以燕云十六州还宋。
3经过:金兵连战皆捷,宋军一再失利,大失军实。
4结果:金以宋参战不力要索。宋无奈,只能以巨款赎回燕京及附近六州之
地。
Ⅱ灭辽
1辽亡:宣和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辽天祚帝为金人所俘,辽亡,享国
二百一十年(公元九一六~一一二五年)。
2西辽建立(课本注):辽末,屡败于金,其宗室耶律大石率领部分辽人西
走,在撒马尔罕一带建国,仍称辽,史称西辽(西
元一一二五年~一二0一年),为西域大国。
三、靖康之难
~ 45 ~
Ⅰ原因
1金轻宋:联攻辽国之后,启金轻宋之心。
2宋纳金降将:宋、金妥协后不及两月,金即以宋纳金边将为借口,大举侵
宋。
Ⅱ经过
1宋徽宗时金驱汴京:徽宗于仓皇中下罪己诏,让位于钦宗。
2宋钦宗时金围汴京:
A由来:钦宗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军渡河围汴京。
B宋之对策:钦宗起用兵部侍郎李纲为将固守,并贬蔡京,杀童贯,以收
揽人心。
Ⅲ结果—靖唐二年金破汴京
1原因:朝廷上下,率多因循畏怯,城遂不守。
2结果:金尽掳徽宗、钦宗及宗亲、大臣等三千余人北去,汴京文物、府库
为之一空,是为「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享国一百六十八年(西
元九六0~一一二七年)。
四、宋室南渡
Ⅰ背景:金立伪楚
1傀儡:金旋以张邦昌为楚帝,令治黄河以南诸地。
2用意:盖知统治中原非易,意在以汉制汉。
3结局:张邦昌无此能力,宋人尤多不服,故金兵退去后,邦昌即自去伪号
。
Ⅱ高宗建国
1即位: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张邦昌仰自杀,为帝仅三十三
日。
2发展:
A高宗初期声势颇振:
a名相规画:高宗初即位,复用主战的李纲为相,规画战守。命宗泽留
守汴京,扼守金人南下的咽喉。
b名将力战:名将力战:又有韩世宗、岳飞等名将力战。
c义兵纷起:北方有义军拥戴。
B后终不可为:奈高宗畏葸,听信主和者言,一味避敌,朝纲废弛。
3结果:
~ 46 ~
A金兵再次南侵:金又发兵南侵,高宗奔走江南,金兵直逼明州(浙江鄞
县东),饱掠而去。
B金再立伪齐:金兵回师后,续行以汉制汉政策,立刘豫为齐帝,初都大
名,继徙汴京,为金守河南、陕西之地。
C南宋偏安江左:高宗惊魂稍定,于绍兴八年正式定都临安(杭州),偏
安局面于焉形成。
4南宋偏安江左原因:
A宋坚守长江各地,金兵力量不足灭宋。
B伪齐的出现,减少宋、金间的直接冲突,有利于南宋初年的休息。
五、南宋与金的和战
Ⅰ宋高宗
1兀术南侵:
A背景:金熙宗在位,采和议政策。后因主战派得势,战事再起。
B经过:宋兵所在告捷,尤其岳飞一军,最为精猛,郾城一役,大败兀术
,两河豪杰闻风响应。
C结果:自燕京以南,金之号令不行,给金人莫大打击,和议乃复起。
2绍兴和议:
A背景:
a秦桧误国:宋相秦桧罔顾国家利益,刻意揣摩高宗苟安心理,屈意求
和,又排斥功臣,以固权位。
b忠臣被抑:
1.岳飞:由岳飞才能声誉为诸将之冠,而又力主恢复失土,秦桧遂强
令岳飞班师,害死于狱中。
2.韩世忠:韩世宗为之愤恨不平,随后亦罢官离去,和议遂成。
B时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一一四一年)。金为金熙宗在位。
C内容:
a宋对金称臣。
b宋对金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c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南)为界。
D结果:
a宋沦为金的属国。
~ 47 ~
b双方维持二十年的和平。
c秦桧继续弄权达十五年之久,忠臣良将,多遭迫害,国运益衰。
d二十年后,两国之间续有战争,大体是宋居于劣势。
3海陵王南侵:
A时间:宋高宗末年,金主海陵王南侵。
B结果:为虞允文先后败于采石(安徽当涂西北)和京口。
Ⅱ宋孝宗、宋宁宗
1北伐:宋孝宗和宋宁宗的北伐,却都溃败而归。
2和局:宋军两次失败,均赖签订巨额岁币的条约而得维和局。
Ⅲ影响
1宋国力损伤:大量的岁币,严重的损伤了宋的国力。
2金益趋衰微:金方面,亦因蒙古的崛起,备受威胁,而益趋衰微。
六、金的汉化
Ⅰ初期汉化
1金太祖:用汉人杨朴策,并仿契丹文字及中国楷书创制女真文字。
2金太宗:亦采左丞相韩企先意见,参用汉法,改革礼法制度。
Ⅱ积极汉化
1金熙宗:曾大批移徙族人至中原与汉人杂居,有助于种族融合。
2海陵王:
A迁都:因酷好中原文物,而将都城南迁内地。(课本注:先迁燕京,再
迁汴京。亮死后,金又都燕京。)
B政制:此时,汉法中的尊孔、设学校、建立考试制度等措施,均已成为
金治国的准绳。
Ⅲ保守汉化
1金世宗:
A限制汉化:在海陵王被后继位,迫于保守派的压力,努限制汉化,大力
推动女真文化。
B译儒书:但世宗本人颇喜儒术史书,曾令人译为为女真文字,颁行全国。
2金章宗:表面上继承世宗的政策,推本人精于中国学问,起用大批汉士,
废除婚禁,更以中原正统自居。
Ⅰ出身:涿郡人(河北涿县)后周世宗时,曾受命整编禁军,受袍泽爱戴。
Ⅱ掌权:世宗临终时,特命为「殿前都点检」,令典禁军,因而掌握京师实权。
Ⅲ称帝
1陈桥驿兵变:
A背景:后周世宗病卒,幼主继位,人心浮动。
B经过:公元九六0年发生陈桥驿兵变,赵匡胤被拥为帝,改国号宋,仍都汴京,是为宋太祖。
2成功原因:
A掌握禁军大权。
B受晚唐以来军人拥立风气之赐。
二、基本国策
Ⅰ制定国策背景:太祖旴衡国内外情势。
1外患无虞:
A南方:诸国衰弱,无力与宋为敌。
B北方:辽「睡王」穆宗怠于政事。
2内忧危急:兵将骄纵,有兵变危机。
Ⅱ国策:决定采取(先安内再攘外)。
Ⅲ安内政策:即「强干弱枝」,由(中央集权)及(文人政治)两方面进行。
1中央集权:推动「尊王」政策,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
A军事上,收掌兵权:
a收禁军兵权:讽示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杯酒释兵权」。
b削弱藩镇:
1.财政权:收节度使财政权,由诸路转运使管理。
2.兵马权:禁节度使置牙军,毁其基本武力。
c改革兵制:选精壮驻守京师,并轮番屯戍地方,兵不为将有。
其它选余的老弱,则仅供地方杂差。
B政治上:削减相权:
a作法:
1.宰相仅主文事:平常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
相;合议决事。
2.军事归枢密使:与宰相并称为「二府」。
3.财政归三司使:
由户部司、盐铁司及度支司掌管,归三司使总辖,号为「计相」。
4.谏官、御史制衡相权:可不凭实证弹劾执政而不受谴责。
b影响:
1.三省制有名无实。
2.谏官和执政的对立,掀动政潮,造成党争。
2推行文人政治:
A措施:
a兴学校、阐儒学、制礼乐。
b礼遇读书人:
1.立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法。
2.大量以文官取代武官。
3.广开科场,录用优秀士子。
4.提高士人待遇,免除劳役,并享受审判上的特殊恩典。
B成效:内乱少,大患多来自边疆。
三、全国统一
Ⅰ策略:配合安内政策而进行,采取「先易后难」的策略。
Ⅱ经过
1宋太祖:北方的北汉依辽为援,于是先对南方各国用兵。灭
南平、后蜀、南汉及南唐。
2宋太宗:
A收吴越。
B灭北汉:太宗亲征,先败辽援军,再乘胜入太原。
a意义:结束五代十国割据的局面,完作统一大业。
Ⅲ历时:宋以十七年(公元九六三至九七九年)的时间统一中国。
Ⅳ顺利成功的原因
1割据诸国不重武力。
2宋朝兵力较强。
3宋厚待降服者。
Ⅴ疆域
1统一后的宋代疆域:
A北至今河北省中部及山西省北部,与辽接境。
B西至甘肃东部与夏及吐蕃为邻。
C西南则阻于云南,与大理相拒。
2意义:故宋初之疆域,主要在今华中、华南,远较汉唐为小。
第 2节 宋与辽夏的关系
一、辽夏的兴起
Ⅰ辽的兴起
1源起:辽本称契丹,属东胡族,原居辽河上游(热河北部)。
2势力渐强原因:
A汉人避难:安史之乱后。
B推行汉化:耶律阿保机利用回纥王国崩溃,乘机崛起,
模仿汉人文物度,势力因而大增。
3建国:阿保机打破传统的部族联合体制,统一契丹,并于后梁末帝
时代称帝(公元九一六年),定都临潢(热河林西),是为辽太祖。
4扩张:
A辽太祖东西扩地:
a扩地:太祖在位期间,又西取突厥故地,东灭渤海国。
(渤海国原称震国,唐玄宗时受封为渤海郡王。)
b地位:为当时东亚第一强国;后唐庄宗至以叔父之礼事之。
B辽太宗南侵:
a第一次:太宗德光,助石敬瑭建后晋,取得燕云十六州。
b第二次:灭后晋,想做中国皇帝,因汉人反抗不果,引兵北归。
c影响:中国北边的国防线却从此洞开,影响中国此后的安危至巨。
C辽景宗与宋冲突。
Ⅱ夏的兴起
1种族:夏是党项羌所建的国家,因位于宋的西北,故亦称西夏。
2赐姓:
A唐末:赐姓李,常臣属于中国。
B宋代:曾助宋太宗攻北汉,赐姓赵。
3为乱:族弟继迁不服,依辽为乱,自是,宋夏多事。
二、宋辽和战
Ⅰ宋太祖以和为主:宋辽间二十年没有严重冲突。
Ⅱ宋太宗北伐
1背景:消灭北汉,统一中国。
2目的:想乘胜收复燕云失地。
3战争:
A高梁河之役:
a经过:太平兴国四年,太宗亲征,辽景宗命将接战于高梁河。
b结果:宋军失败,太宗为流矢所伤,仅以身免。
B岐沟关之役:
a起因:太宗雍熙三年,宋以辽女主当政,有隙可乘,于是命将北征。
b结果:又败于涿州(河北涿县)西南的岐沟关,死伤甚重。
c影响:从此,宋为辽人所轻,不敢北伐。
Ⅲ宋真宗时辽南侵
1原因:宋无法制辽,而辽在萧太后的主政下,国势极盛,谋宋益急。
2时间: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00四年)。
3经过:辽兵大举南侵,直抵澶渊,距汴京仅三百里,朝廷纷议迁都求和。
4结果:订下澶渊之盟。
A由来:宰相寇准力主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击溃辽军前锋。双方和议。
B内容:
a宋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b约为兄(宋)弟(辽)之国。
c两国以白沟河(河北拒马河)为界。
C影响:
a百年和平:对彼此贸易的恒常发展,有莫大帮助。
b联金灭辽:辽屡向宋索边地,为宋人所恨,终有徽宗联金灭辽之举。
三、宋夏和战
Ⅰ建国前寇掠不息:西夏叛宋依辽,宋采绥抚政策,收效不宏。
Ⅱ建国后边衅益甚
1建国者:赵元昊雄毅有大略,国势大盛。
2据地:据有今宁夏、陕西、甘肃等省大部。
3时间:宋仁宗时(一0三八年),元昊称大夏皇帝。
4都城:兴庆(宁夏银川市)。
5与宋和战:
A宋仁宗时先战后和:
a连年入寇:宋军屡败,赖韩琦、范仲淹力筹战守,防御始固。
b宋夏和议:元昊伤亡大,发生饥荒,国力衰减,贪宋岁币,与宋言和。
B宋神宗时伐夏:
a原因:宋神宗时,夏有内乱,宋欲灭之,发动大军五路进讨。
b结果:夏则以骑兵抄绝粮道,并决河灌营。宋军大溃殆尽。
c影响:此后宋无力对夏,夏亦因此困敝。
Ⅲ西夏结局:至南宋时代,夏为金所隔,;及蒙古崛起,始为所灭。
Ⅳ为患西陲:与下列因素有关。
1地势优越:北控砂碛,西食河西,据地悬远,宋兵不易到达。
2结辽为援:辽夏二国,始终联姻通好,互为利用;使宋无法全力对夏。
四、辽夏的汉化
Ⅰ辽的汉化
1汉士协助:耶律阿保机发愤图强,汉士中以韩延徽的贡献最多。
2汉化措施:制法度,营都邑,通商贾,造文字,译儒书,树立建
国规模。其后,辽愈慕中原文物,规模组织更为完备。
Ⅱ夏的汉化:不下于辽人。
1唐代以来:世受中国法制影响。
2元昊时期:用汉士改官制,立学校、制文字、译儒书。元昊且通汉文典籍。
3元昊以后:皇帝多能兴学养贤,行汉礼,并屡向宋请索九经、孟子等书。
第 3节 宋的变法与党争
一、变法的背景
Ⅰ宋之国势积弱
1积弱现象:
A对外兵败屈辱:对外用兵,屡次失败,仅以纳币等屈辱条件,得维持苟
安的局面。
B对内因于财匮:对内则困于财政上的严重短绌,入不敷出。
2积弱原因—军政措施失常: ~ 40 ~
A军备不修—兵多国弱:
a情形:宋依兵立国,兵则来自招募,又未施以严格训练,以致缺乏战
斗能力,但边事吃重,又亟需武力,只好再增兵额。
b结果:竭天下之财养无用之兵,兵愈多而国势愈弱。
B财用不足—财竭民困:
a官俸:宋代优宠士人,长期以来,冗官充斥,必须支付大量的官俸。
b军费:再加上庞大的军费。
c岁币:巨额输辽夏岁币,遂至财竭民困。
Ⅱ变法原因—士大夫对国势积弱的不满:
1原因:宋代既优礼文人,因而士大夫责任感亦重。
2事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号召,即表露了士
大夫的忧患意识。
3结果:变法的要求,是在这种情况下而产生。
二、新法的推展
Ⅰ庆历变法
1时间: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一0四一~一0四八年)。
2主事者:范仲淹。
3内容:曾提出十项改革计划,包括三大类:
A澄清吏治。
B富民强兵。
C厉行法治。
4结果:因积习已成,反对者众,未能实行。
Ⅱ熙宁变法
1时间:宋神宗熙宁年间(公元一0六八~一0七七年)。
2主事者:王安石。为变法运动中后起的急进派。
A仁宗时:曾两次上书,力请改革,但未被接纳。
B神宗时:
a重用原因:神宗决心湔雪以往对外不竞之耻。
b在职:安石先后在职七年。
c意义:这是他得君行道的时期,也是宋代政治最富生气的时期。
3目的:富国与强兵。
~ 41 ~
4新法内容:
A理财方面:
措 施 内 容 优 点
制置三司条例司 直属皇帝,作为财政规画审议机构,由宰相亲自领导。 财政有规画审议机构
青 苗 法 低利贷款于民以便利农作 避免富豪剥削
市 易 法 贱买贵卖,许人民抵押赊贷 1平抑物价;2贷款商贾
免 役 法 改差役为雇役,由人民输钱官府雇人代役 解除劳役的痛苦
均 输 法 将地方上供及京师所需物资,酌依地方实际情况,便宜蓄卖 通有无,省劳费
方 田 均 税 法 画分土地等级,以定税则 平均负担
B整军方面:
措 施 内 容 优 点
裁兵置将 1裁汰疲弱之兵
2于各路分置镇民,授以专权 使兵将相习
保 甲 法 强化保甲组织,规定户有两丁以上者出一人当兵,平时备盗,有事征发 以实行兵民合一的
保 马 法 令邻近辽、夏诸路人民饲养官马 备御敌国的骑兵
置军器监 招募良工为匠师,监造并改良武器 加强战斗能力
C育才方面:
a措施:
1.更改贡举法:
A废明经存进士。
B进士科改试经义策论。
C设明法科:试律令刑统大义。
2.立太学三舍法:
A办法:将太学生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以次转升,上舍成
绩优异者,由政府授以官职;并增加太学生员额,令州县
皆设学校。
B目的:欲渐次以学校教育取代贡举。
三、新法的失败
Ⅰ新法优点:王安石的新法,切中时弊,规制堪称宏远。
Ⅱ失败因素:
A重立法轻人事:为贪官污吏所乘,破坏良法美意。
B重开源轻节流:流于逐利,为保守分子所反对。
C安石刚愎自用:为人执拗,难见容于朝中元老重臣及群贤。
Ⅲ王安石去职:在群小的包围及社会舆论的攻击下,离职引退,最后寄居江宁
,以简朴的平民生活,失意而终。
Ⅳ影响:北宋变法因积弱而发生,党争却因变法而加剧,最后影响到北宋的衰
亡。
四、党争误国
~ 43 ~
Ⅰ起因:与士大夫的褊急性格有关。
1士大夫好为议论:宋代士大夫凡事好为议论,力争到底,彼此结怨。
2台谏权力的滥用:流于恣意攻击,如常造成谏官与执政对立。
3与南北经济文化的逆转有关:南方的跃进,养成了南人开新与泪进的气概
和北人传统与稳健的习性,多有不合,彼此
诋斥。大致新党多南人,反对党多北人。
Ⅱ两党阵营
1旧党:当时一批以德治为尚的保守分子如司马光、欧阳修等,反对新法,
不肯合作。
2新党:王安石不得不别寻支持者,引用吕惠卿、章敦等新人,因而形成旧
党与新党两个阵营,互相攻讦。
Ⅲ党争激烈
1原因:北宋朝臣间的论争,由来已久,惟皆不关国家大计,无足轻重。至
神宗时代,王安石变法以后,党争方才趋于激烈。
2发展:
A王安石执政政局不安:旧党人士,多遭贬谪,或被迫引去,政局愈陷不
安。
B王安石去职政治更坏:
a由来:新法因用人不当,推行时颇为扰民,民间怨声四起,安石只好
去职。
b结果:由吕惠卿等继续执政,彼等借新法行私欲,政治因此更坏。
C其后争斗愈烈,新旧党之间往往以报复为事,彼此势力互有消长。
Ⅳ影响:
1政治大坏:至徽宗亲政重用新党蔡京,局势遂不可为。
A立碑禁锢:蔡京为固权位,一意排斥旧党,立碑禁锢,控制全局。
B与童贯勾结:蔡京与宦官童贯朋比为奸,聚敛为务,政治大坏。
2内启变乱:浙江以北沿海各地,尽陷贼区。
3外开边衅:招致金人南侵。
4北宋灭亡:卒致京师不守,华北沦亡。
第 4节 宋与金的关系
一、金的勃兴
~ 44 ~
Ⅰ女真分为二部
1时间:在辽国强盛期间。
2二部:
A熟女真:住在松花江以南地区,曾被辽国编入户籍,辽化较深。
B生女真:分散居住在松花江以北地区,不隶辽籍,辽化不深,以完颜部
最强。
Ⅱ生女真建国
1背景:生女真部落散立,以完颜部最强。
2建国者:完颜阿骨打。
3建国经过:
A统一各部:宋徽宗时,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势力渐强。
B叛辽:因不堪辽的贪纵勒索,乃利用辽天祚帝昏庸荒淫之际,乘机叛辽
。
C建国: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一一一五年),阿骨打称帝,建国号金,
都会宁(松江阿城南),是为金太祖。
二、宋金联盟灭辽
Ⅰ宋金联盟
1由来:金太祖称帝后,屡散辽师,声势骤大。宋相蔡京以金可用,约其攻
辽。
2盟约内容:事成之后,宋以输辽之岁币输金,金则以燕云十六州还宋。
3经过:金兵连战皆捷,宋军一再失利,大失军实。
4结果:金以宋参战不力要索。宋无奈,只能以巨款赎回燕京及附近六州之
地。
Ⅱ灭辽
1辽亡:宣和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辽天祚帝为金人所俘,辽亡,享国
二百一十年(公元九一六~一一二五年)。
2西辽建立(课本注):辽末,屡败于金,其宗室耶律大石率领部分辽人西
走,在撒马尔罕一带建国,仍称辽,史称西辽(西
元一一二五年~一二0一年),为西域大国。
三、靖康之难
~ 45 ~
Ⅰ原因
1金轻宋:联攻辽国之后,启金轻宋之心。
2宋纳金降将:宋、金妥协后不及两月,金即以宋纳金边将为借口,大举侵
宋。
Ⅱ经过
1宋徽宗时金驱汴京:徽宗于仓皇中下罪己诏,让位于钦宗。
2宋钦宗时金围汴京:
A由来:钦宗靖康元年(公元一一二六年),金军渡河围汴京。
B宋之对策:钦宗起用兵部侍郎李纲为将固守,并贬蔡京,杀童贯,以收
揽人心。
Ⅲ结果—靖唐二年金破汴京
1原因:朝廷上下,率多因循畏怯,城遂不守。
2结果:金尽掳徽宗、钦宗及宗亲、大臣等三千余人北去,汴京文物、府库
为之一空,是为「靖康之难」,北宋灭亡,享国一百六十八年(西
元九六0~一一二七年)。
四、宋室南渡
Ⅰ背景:金立伪楚
1傀儡:金旋以张邦昌为楚帝,令治黄河以南诸地。
2用意:盖知统治中原非易,意在以汉制汉。
3结局:张邦昌无此能力,宋人尤多不服,故金兵退去后,邦昌即自去伪号
。
Ⅱ高宗建国
1即位: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是为高宗。张邦昌仰自杀,为帝仅三十三
日。
2发展:
A高宗初期声势颇振:
a名相规画:高宗初即位,复用主战的李纲为相,规画战守。命宗泽留
守汴京,扼守金人南下的咽喉。
b名将力战:名将力战:又有韩世宗、岳飞等名将力战。
c义兵纷起:北方有义军拥戴。
B后终不可为:奈高宗畏葸,听信主和者言,一味避敌,朝纲废弛。
3结果:
~ 46 ~
A金兵再次南侵:金又发兵南侵,高宗奔走江南,金兵直逼明州(浙江鄞
县东),饱掠而去。
B金再立伪齐:金兵回师后,续行以汉制汉政策,立刘豫为齐帝,初都大
名,继徙汴京,为金守河南、陕西之地。
C南宋偏安江左:高宗惊魂稍定,于绍兴八年正式定都临安(杭州),偏
安局面于焉形成。
4南宋偏安江左原因:
A宋坚守长江各地,金兵力量不足灭宋。
B伪齐的出现,减少宋、金间的直接冲突,有利于南宋初年的休息。
五、南宋与金的和战
Ⅰ宋高宗
1兀术南侵:
A背景:金熙宗在位,采和议政策。后因主战派得势,战事再起。
B经过:宋兵所在告捷,尤其岳飞一军,最为精猛,郾城一役,大败兀术
,两河豪杰闻风响应。
C结果:自燕京以南,金之号令不行,给金人莫大打击,和议乃复起。
2绍兴和议:
A背景:
a秦桧误国:宋相秦桧罔顾国家利益,刻意揣摩高宗苟安心理,屈意求
和,又排斥功臣,以固权位。
b忠臣被抑:
1.岳飞:由岳飞才能声誉为诸将之冠,而又力主恢复失土,秦桧遂强
令岳飞班师,害死于狱中。
2.韩世忠:韩世宗为之愤恨不平,随后亦罢官离去,和议遂成。
B时间: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公元一一四一年)。金为金熙宗在位。
C内容:
a宋对金称臣。
b宋对金每年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c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南)为界。
D结果:
a宋沦为金的属国。
~ 47 ~
b双方维持二十年的和平。
c秦桧继续弄权达十五年之久,忠臣良将,多遭迫害,国运益衰。
d二十年后,两国之间续有战争,大体是宋居于劣势。
3海陵王南侵:
A时间:宋高宗末年,金主海陵王南侵。
B结果:为虞允文先后败于采石(安徽当涂西北)和京口。
Ⅱ宋孝宗、宋宁宗
1北伐:宋孝宗和宋宁宗的北伐,却都溃败而归。
2和局:宋军两次失败,均赖签订巨额岁币的条约而得维和局。
Ⅲ影响
1宋国力损伤:大量的岁币,严重的损伤了宋的国力。
2金益趋衰微:金方面,亦因蒙古的崛起,备受威胁,而益趋衰微。
六、金的汉化
Ⅰ初期汉化
1金太祖:用汉人杨朴策,并仿契丹文字及中国楷书创制女真文字。
2金太宗:亦采左丞相韩企先意见,参用汉法,改革礼法制度。
Ⅱ积极汉化
1金熙宗:曾大批移徙族人至中原与汉人杂居,有助于种族融合。
2海陵王:
A迁都:因酷好中原文物,而将都城南迁内地。(课本注:先迁燕京,再
迁汴京。亮死后,金又都燕京。)
B政制:此时,汉法中的尊孔、设学校、建立考试制度等措施,均已成为
金治国的准绳。
Ⅲ保守汉化
1金世宗:
A限制汉化:在海陵王被后继位,迫于保守派的压力,努限制汉化,大力
推动女真文化。
B译儒书:但世宗本人颇喜儒术史书,曾令人译为为女真文字,颁行全国。
2金章宗:表面上继承世宗的政策,推本人精于中国学问,起用大批汉士,
废除婚禁,更以中原正统自居。
展开全部
其实你说的这些考试都不会考 给你一个复习资料吧 考试专考这些http://wenku.baidu.com/view/4a9b7773f242336c1eb95eb6.html
这是我老师整理的 我发的(看旁边的贡献者就知道了)
只要你把这些记住了就行了
这是我老师整理的 我发的(看旁边的贡献者就知道了)
只要你把这些记住了就行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孩子 看着地图学历史 你会学好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辽朝 916年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定都上京
东北至日本海,蒙古国南部,新疆以东,天津、河北、山西以北
---------------------------------------------------------------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定都开封 天津,河北,山西以南,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北部
--------------------------------------------------------------
西夏 1038 党项族 元昊 建都兴庆 今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一带.
---------------------------------------------------------------
南宋 1127年 汉族 赵构 建都临安 今淮河,大散关以南
---------------------------------------------------------------
金: 1115年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建都会宁府 今东北地区及及蒙古国南部,外兴安岭以南
东北至日本海,蒙古国南部,新疆以东,天津、河北、山西以北
---------------------------------------------------------------
北宋 960年 汉族 赵匡胤 定都开封 天津,河北,山西以南,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北部
--------------------------------------------------------------
西夏 1038 党项族 元昊 建都兴庆 今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一带.
---------------------------------------------------------------
南宋 1127年 汉族 赵构 建都临安 今淮河,大散关以南
---------------------------------------------------------------
金: 1115年 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建都会宁府 今东北地区及及蒙古国南部,外兴安岭以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总的来说,北宋和辽、西夏对峙,南宋和金对峙。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
辽是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西夏是党项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
金是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建立。
记住第一句话就好了,后边看一看。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政权,史称北宋。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后,康王赵构逃到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
辽是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07年建立,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西夏是党项族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
金是女真族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建立。
记住第一句话就好了,后边看一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