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所有阅读理解知识点
找一下阅读理解的知识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等,还有答题方法公式等等,总之初中语文所有阅读理解知识点,帮忙找找,认为理解最好的。...
找一下阅读理解的知识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等,还有答题方法公式等等,总之初中语文所有阅读理解知识点,帮忙找找,认为理解最好的。
展开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四.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五.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六.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七.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一.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 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十五.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十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二十二 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009年中考专题指导-----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
1、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①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②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4)说明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5)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②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③列数子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④作比较
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⑤画图表
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
⑥下定义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⑦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⑧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2、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其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
(1)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要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
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长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④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⑤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
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来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3)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①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作用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②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般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防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有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4)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①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去呈辐射式……顺次对事物进行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进行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
②时间顺序。这是指按时间的先后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以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而有的是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件物品制作的步骤或某种东西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种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令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剑�兰勰谌莨鄣悖?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一、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四.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五.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六.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七.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一.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 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十五.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十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二十二 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009年中考专题指导-----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
1、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①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②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4)说明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5)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②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③列数子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④作比较
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⑤画图表
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
⑥下定义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⑦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⑧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2、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其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
(1)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要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
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长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④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⑤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
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来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3)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①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作用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②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般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防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有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4)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①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去呈辐射式……顺次对事物进行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进行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
②时间顺序。这是指按时间的先后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以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而有的是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件物品制作的步骤或某种东西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种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令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剑�兰勰谌莨鄣悖?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展开全部
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四.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五.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六.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七.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一.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 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十五.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十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二十二 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009年中考专题指导-----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
1、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①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②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4)说明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5)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②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③列数子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④作比较
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⑤画图表
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
⑥下定义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⑦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⑧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2、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其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
(1)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要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
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长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④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⑤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
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来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3)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①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作用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②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般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防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有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4)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①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去呈辐射式……顺次对事物进行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进行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
②时间顺序。这是指按时间的先后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以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而有的是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件物品制作的步骤或某种东西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种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令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一、文章体裁?
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三.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四.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五.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六.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
七.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八.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九.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十.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十一.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十二.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 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十三.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十四.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象征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十五.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方法同上)
十六.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5)照应前文(开头)
十七.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十八.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十九.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二十.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二十一.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二十二 散文种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二十三.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二十四.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二十五.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二十六.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二十七.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2009年中考专题指导----- 说明文阅读的复习
1、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2)说明文与记叙文的区别
①写作的目的不同,说明文的目的在于以知授人,记叙文在于以情感人。②写作的内容不同,记叙文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而说明文说明事物、阐明事理、介绍知识为主要内容。③表达方式不同,记叙文主要采用记叙和描写的方法,同时辅之以议论和抒情;而说明则主要用介绍说明的方法,一般不用议论和抒情。
(3)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①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中国石拱桥》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主要对象,说明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
②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奇妙的克隆》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克隆技术的发展过程。
(4)说明的结构形式
说明文的结构,大体可分为并列、连贯、递进和总分几种形式。而总分结构又可分为总—分、分—总、总—分—总三种形式。
(5)说明的顺序
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更具条理性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
说明的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②空间顺序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位置和方向。空间顺序多用于说明建筑的构造,说明实体事物的形状。如《故宫博物院》,就是运用了典型的空间顺序来依次说明的。
③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它又可分为从原因到结果、从整体到部分、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几类。逻辑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性质、种类、原理、功用和解释事理的本质的说明文。逻辑顺序往往要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比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先概括介绍一般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代表,具体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这符合人们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6)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十余种,写作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全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重点介绍几种说明方法:
①举例子
是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进行说明。这是最常用的说明方法,例子面前常用“比如”“例”“如”等标志语。举例子的作用是:反映一般情况,真切、有力地说明事物。
②分类别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加以说明。③列数子
用数字说明事物的特征。文章中出现的数字如果不是用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般不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④作比较
是先选择有外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比较。作比较包括类比或对比,同类事物的类比是为了说明相同点,不同类事物的对比是为了突出不同之处。例如《人类的语言》共三段,每段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仅以第1段为例,其中有说话与吃饭、走路的对比,对人类来说,这些都是平平常常的,但与别的高等动物相对比,又都是“极不平常”的,都体现了人类的特征。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可以化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可以更清晰、更鲜明的说明事物,增强说明效果。
⑤画图表
指用示意图、表格、图等来说明事物,
⑥下定义
下定义,往往用公式化的语句来表达“某某是什么”,也可以用“某某叫什么”的形式来表达。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是下定义。下定义要有严密性和科学性,并不是所有的判断句都是下定义,比如“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这是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风在沙漠向人类进攻中的作用,不属于科学性语言,不是下定义。又比如“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音,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句话是解说语言的特征,也不是下定义。看来,解说、描述性的语言都不是下定义,下定义往往倒过来说了能成立。下定义的作用是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属于概括说明。
⑦作诠释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如“铁是银白色的金属”。
⑧打比方
是借助大家熟知的事物,取其相仿之处来打比方。作用是:增加说明的形象性、生动性。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的很少,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往往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要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也有选择的自由。是采用其中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运用,不是一定不变的。
(7)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语言的准确性。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话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来表达上。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
②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2、说明文阅读的重点
阅读阐释性说明文要注意其解说准确、明晰、有条不紊、笔调平实严谨的特点。阅读述说性说明文要注意其突出要点、扣紧中心、突出主线和笔调简洁明快的特点。阅读实用性说明文要注意其准确严密、简明易懂、重点突出的特点。
(1)说明对象与特征的反馈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①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要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一般地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②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对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到底在说明什么。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
③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来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长关键句是我们迅速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④借助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⑤借助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2)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
①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事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来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做“举做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不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做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在文中有时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来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几倍(几分之一)”“……大于……”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④其他的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3)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①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作用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②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般只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防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的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有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4)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①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由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去呈辐射式……顺次对事物进行介绍。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进行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
②时间顺序。这是指按时间的先后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以事物发展的先后为顺序的,而有的是以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件物品制作的步骤或某种东西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一般来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种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令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剑�兰勰谌莨鄣悖?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剑�兰勰谌莨鄣悖?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答题举例(06浦东新区模拟)回答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善于总结,方法为先
1分数原则
现在阅卷的基本原则是寻找踩分点,这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学会挖掘采分点。一般考题都是以两分为一个基本采分点,例如,4分的题就需要两个答题点。这个原则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回答问题。
2文本原则
做阅读的基本条件是把文章读懂,这个道理谁都知道。阅读的试题都从文中来,答案也应该从文中找。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比较高的阅读试题,这种方法更加实用。也许你费尽心思所归纳总结的意思还不如文中的一句话说得明白,所以要学会从文章中找答案。
3分点原则
要学会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点,并且用123这样比较明确的方式表示出来,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同时也会是你的卷面悦目清晰。
1分数原则
现在阅卷的基本原则是寻找踩分点,这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学会挖掘采分点。一般考题都是以两分为一个基本采分点,例如,4分的题就需要两个答题点。这个原则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回答问题。
2文本原则
做阅读的基本条件是把文章读懂,这个道理谁都知道。阅读的试题都从文中来,答案也应该从文中找。特别是针对一些难度比较高的阅读试题,这种方法更加实用。也许你费尽心思所归纳总结的意思还不如文中的一句话说得明白,所以要学会从文章中找答案。
3分点原则
要学会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点,并且用123这样比较明确的方式表示出来,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同时也会是你的卷面悦目清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网上都能查到 而且特别详细,你可以逐步 分点看 比我们的回答要好多了
真的 我感觉这样比较有帮助,还有多做几个典型题,考试时也就是哪些题型,提做多了就好了
真的 我感觉这样比较有帮助,还有多做几个典型题,考试时也就是哪些题型,提做多了就好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